作者:王琦 邵鸣 肖玉珍 山西省永济市肝胆胃病专科医院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病例资料
患者薛某,女,36岁,山西籍人,主因“查出HBsAg阳性15年,乏力5天”2023年4月1日入院。
现病史:15年前体检查出HBsAg阳性,未规范诊治;8年前因腹胀我院诊断为“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给予保肝、抗病毒、利尿等治疗,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后坚持服用恩替卡韦片抗病毒治疗,未定期复查。入院5天前劳累后出现乏力,未予治疗,就诊当地医院查胸部CT平扫+上腹部CT平扫:1.左肺下叶少许条索灶 2.肝硬化,脾大,门静脉高压,胃底静脉曲张;肝右叶肝内胆管结石可能性大。血常规:WBC:2.68×109/L,RBC:2.92×1012/L,HGB:49.00g/L,PLT:68.00×109/L,HCT:18.70%,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门诊以“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 脾功能亢进 贫血”收入院。本次发病来患者神志清,精神欠佳,饮食正常,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
流行病学史:2014年有输血史(量、成分不详)。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病史,否认中毒史,否认药物过敏史。2014年行剖宫产手术,曾输血(量、成分不详)。
个人史:生于本地,否认疫水、疫区及毒物、粉尘、放射性物质接触史,无不良嗜好,无冶游史。
月经史:初潮:14岁,经期:4-7天,周期:28-30天,末次月经:2023-03-15,量、色正常,无痛经史。
婚育史:适龄结婚,育有1子1女,配偶及子女体健。
家族史:其母亲因乙型肝炎肝硬化49岁去世。
体格检查:肝病面容,贫血貌,皮肤无黄染,未见蜘蛛痣及肝掌,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明显肿大。巩膜无黄染,睑结膜苍白,双侧甲状腺未触及肿大。肺(-),心率78次/分,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部饱满、对称,无局限性隆起,无静脉曲张及胃肠蠕动波,下腹部可见约10cm的陈旧性手术瘢痕。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Murphy征(-),腹部未触及肿块。肝脏肋下未触及,脾脏增大,肋下6cm可触及,质韧,触痛(-)。移动性浊音(-),肝区叩击痛(-),液波震颤(-)。听诊肠鸣音5次/分,双下肢凹陷性
初步诊断:
1.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
2.胃底静脉曲张
3.重度贫血
4.脾功能亢进
辅助检查:TB:23.5µmol/L,DB:8.4µmol/L,IB:15.1µmol/L,ALT:45U/L,AST:38U/L,ALP:65U/L,GGT:102U/L,ChE:4005.7U/L,TP:63.2g/L,Alb:38.5g/L,Glo:24.7g/L,PA:157.2mg/L,TBA:16.5µmol/L,Glu:5.22mmol/L;肾功能、血脂:正常;电解质:钾:3.86mmol/L,钠:136.4mmol/L,氯:101.1mmol/L,钙:1.93mmol/L。
乙肝系列:HBsAg(+), HBeAg(+),HBcAb(+),余阴性;
甲、丙、丁、戊型肝炎标志物阴性;
血常规:WBC:2.12×109/L,RBC:3.21×1012/L,HGB:58.00g/L,PLT:51.00×109/L,HCT:21.40%;
凝血系列:正常。
高灵敏HBV-DNA:<1.00E+01 IU/ml。
AFP:2.8IU/ml;
贫血三项:正常;
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八项:阴性。ANA、AMA、ASMA:阴性。
免疫球蛋白IgG、IgA 、IgM:正常。铜蓝蛋白:正常;
溶贫六项:阴性。
EBV-DNA定量:未检出。
尿11项:尿胆原:+,余正常。
便常规+潜血:正常。
腹部彩超:1.肝硬化脾大无腹水 2.继发性胆囊改变。
胃镜: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轻度)红色征(-)
妇科彩超:未见异常。
上腹部平扫+上腹部增强CT:
1.肝右叶钙化灶
2.胃底旁食管静脉曲张
3.心腔密度减低考虑贫血。
影像所见:肝脏大小形态未见异常,肝缘光整,各叶比例适中,密度均匀,肝右叶可见多发斑点状高密度影,呈串珠样分布,肝裂不宽;肝内外胆管无扩张。
脾脏增大,下缘超过肝下缘,前缘超过体中线。
血涂片所见:
光镜下可见椭圆形红细胞
最终诊断:
1.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2.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3. 肝硬化?
4.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5. 门静脉高压
6. 重度贫血
7. 脾功能亢进
诊疗过程:入院后给予保肝、抗病毒、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共住院10天患者出院。
此患者腹部增强CT从肝脏影像及描述提示,不支持肝硬化,是否为特发性门脉高压导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建议患者肝穿刺活检,以明确是肝硬化或特发性门脉高压。建议行基因第二代测序检查进一步验证,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继续追踪此患者。
讨论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HE)是一组以外周血中椭圆形红细胞增多为特征的遗性溶血性贫血,世界各地均有发病,尤其是
HE的发病机制:红细胞膜是维持红细胞机械稳定性和变形性的关键因素,其通过蛋白-蛋白、脂质层-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膜骨架相连接。正常的膜骨架蛋白主要由α-血影蛋白、β-血影蛋白、4.1蛋白和肌动蛋白构成,这些成分与锚蛋白复合物和4.1蛋白复合物连接。HE 主要由编码红细胞膜或骨架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使聚合物中水平方向上膜骨架蛋白连接细胞膜的相互作用力被破坏,从而导致红细胞变形性降低和细胞膜功能改变。
临床表现:HE的典型临床特征为贫血、黄疸和脾肿大。HE患者的红细胞膜机械稳定性较差,导致红细胞在血液循环的过程中表面积丢失,由双凹圆盘状变为椭圆形甚至红细胞碎片,故 HE 的血液学特征为血涂片中椭圆形红细胞增多。异形红细胞和红细胞碎片通过脾脏隔离和吞噬,超负荷运载是造成患者贫血和脾肿大的主要原因。
实验室检查:红细胞形态 一般国内认为外周血形态学分析是诊断 HE 的金标准,对贫血的诊断、预后、治疗具有重要作用,且血涂片中发现椭圆形红细胞超过25%才有诊断意义。典型的HE患者血涂片中可观察到椭圆形红细胞失去双凹圆盘状,呈现光滑椭圆形、卵圆形或棒状,但绝大多数无症状或轻型患者血涂片无明显变化。
由于HE的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患者可呈由无症状至严重溶血性贫血,更有甚者出现致命的胎儿水肿。根据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网织红细胞计数、黄疸程度、脾肿大程度等指标将HE分为无症状型、溶血代偿型和溶血贫血型。无症状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和网织红细胞计数均正常,血涂片中甚至不出现异形红细胞;溶血代偿型患者网织红细胞计数升高,但血红蛋白水平正常;溶血贫血型患者网织红细胞计数升高且血红蛋白降低,异形红细胞和红细胞碎片增多。无症状和溶血代偿型患者可能终生不发病,他们不通过基因检查可能永远无法诊断,但当患者感染时可表现出急性溶血的症状。大多数 HE 患者是无症状,约有10%的患者呈现中重度溶血。一般来说,无症状患者仅携带单个杂合突变,而携带纯合突变或多个杂合突变的患者才会出现中重度溶血。
随访
患者目前无不适感觉,继续追踪随访中。
- 上一篇:股四头肌肌腱神经节囊肿1例
- 下一篇:经口咽前后路一期手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