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春冉,时高峰,马冲菲,崔玉芝,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CT室
低度恶性肌纤维母细胞
LGMS发病率较低,发病部位多见于四肢和头颈部,以舌和口腔居多,经查阅国内外文献,发生于肾脏的LGMS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回顾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17年4月至2019年12月经术后病理证实的2例肾脏LGMS术前CT图像,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病例1女,55岁,主因左下腹疼痛20余天就诊。患者呈阵发性隐痛,不向周围放射,平卧后可稍缓解。体检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CT增强扫描:左肾可见一软组织肿块,大小约7.8cm×7.9cm×6.5cm,形态不规则,边缘可见分叶,密度不均匀,内可见多发片状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动脉期呈不均匀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平扫CT值为23.3~38.1HU,动脉期CT值为41.8~77.4HU,静脉期CT值为50.9~81.8HU。左侧肾门血管受压移位,肾盂受压扩张积水(图1A~E)。
病例2女,49岁,主因右侧腰部不适10天入院。体检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CT增强扫描:右肾可见一软组织肿物,大小约10.2cm×9.2cm×9.5cm,边缘清楚,内可见片状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动脉期呈不均匀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平扫CT值为35.7~44.1HU,动脉期CT值为49.0~68.6HU,静脉期CT值为49.0~68.6HU(图2A~E)。两例均行肾脏根治性切除术。术中病理:镜下可见肿瘤细胞为梭形,大部分呈编织状排列。术后病理诊断:LGMS(图1F、2F)。
图1A~F女,55岁。左肾LGMS。A.平扫左肾软组织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缘可见分叶;B.动脉期可见不均匀强化,肿块与左侧输尿管分界欠清楚;C、D.左侧肾盂扩张;E.静脉期肿块持续强化;F.术后病理:LGMS(HE×400)
图2A~F女,49岁。右肾LGMS。A.右肾软组织肿块,边缘清楚;B~D.动脉期肿块不均匀强化,内可见多发片状低密度区;E.静脉期肿块呈持续性强化;F.术后病理:LGMS(HE×400)
2.讨论
2.1临床及病理特点
LGMS由具有肌纤维母细胞方向分化的细胞所构成的间叶源性肿瘤,生物学行为呈交界性或低度恶性,其发病率较低,约占软组织恶性肿瘤的1%,原发于肾脏者罕见。发病年龄多为40岁以上,性别无差异,本组病例均为女性,发病年龄与文献报道相符合。
临床表现依发病部位和肿瘤大小不同而异,常以渐进性增大的无痛性肿块为首发症状,本组2例患者均以肾脏较大肿块引发腰部不适就诊。LGMS的诊断主要依赖病理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及电镜检查。各个部位的LGMS病理表现类似。
大体标本肿瘤呈灰白色或灰黄色,分叶状,质韧,包膜完整或部分完整,肿瘤由均匀一致的梭形细胞构成,呈束状或席纹状排列,胞浆红染,细胞核呈梭形、类圆形,轻度或中度异型性,核分裂象少且数量不等(1~10/HPF)。LGMS多表现为浸润性生长,内含丰富的薄壁毛细血管、胶原纤维,部分可伴有慢性炎细胞的浸润,主要是淋巴细胞,且多数在肿瘤细胞间散在分布,少数位于瘤灶周边。
有文献报道,由于肌纤维母细胞含有异质性的细胞骨架,其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可显示呈多种表型,可呈Vimentin、SMA和Desmin单独表达,也可以2种或3种同时表达。本组病例免疫组织化学结果:Vimentin(+),Desmin(+)、SM-actin(+)、Ki-67(阳性细胞数15%)、CD34(血管+)、S100(-),符合文献报道。
2.2影像表现
LGMS影像表现缺乏特异性,结合文献及本组病例,总结其影像表现如下:(1)形态及边界:多表现为单发类圆形或不规则软组织团块,大小不等,体积较大者呈膨胀性生长,边界较清或不清。本组病例1例边界清楚,1例边缘可见分叶。(2)CT表现:
2.3鉴别诊断
肾脏的LGMS需要与以下肿瘤鉴别:
(1)肾透明细胞癌:多以无痛性肉眼
(2)乳头状
(3)嫌色细胞癌:平扫密度较高,可有包膜及钙化,膨胀性生长,增强扫描呈缓慢上升也缓慢下降强化。
(4)肾脏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肾脏IMT亦十分罕见,多为个案报道。LGMS与IMT同属中间型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在形态和生物学行为方面均有相似之处,其影像学鉴别困难。但前者以中老年男性患者多见,后者常发生于成年女性。IMT镜下可见肿瘤细胞间及间质内大量
(5)肾脏淋巴瘤:多为
本组2例患者术前均诊断
来源:张春冉,时高峰,马冲菲,崔玉芝.肾脏低度恶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2例的CT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21,40(10):2034-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