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扫描及后处理技术诊断小肠肉瘤样癌3例报道

发布时间:2023-08-07 16:56 阅读:加载中...

作者:冷媛媛,黄燕涛,唐翎,仲建全,肖瑞,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

 

小肠具有长度长、活动度大的特点,小肠疾病目前仍是各种临床相关检查检出率减少的部位;小肠肿瘤以间质瘤、脂肪瘤多见,恶性肿瘤以腺癌常见且好发于十二指肠,而原发于小肠的肉瘤样癌临床上极罕见;多层螺旋CT扫描是目前首选检查方法,对于小肠肿瘤的诊断具有较大的帮助。

 

1.病例资料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06月-2018年10月行CT扫描并经病理证实的3例小肠肉瘤样癌患者。

 

患者1:男,54岁;因“腹痛伴肛门停止排便排气”就诊;腹部CT增强扫描示回肠远段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大小约5.3cm×4.5cm,并致近端肠管呈套叠改变(图1);术中回肠远段见2个病灶,较大者约5.5cm×4.6cm,呈菜花状向腔内突出,套叠肠管长度约12cm;较大者侵及深肌层,免疫组化中P-CK、Vim均为阳性。

 1670802168787912.png

患者2:女,65岁;因“腹痛伴黑便10+天”就诊;腹部CT示空肠远段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大小约4.3cm×3.2cm,近端肠管呈套叠改变,相应肠壁肿胀;术中见距离屈氏韧带约50cm近端小肠套入远端小肠约20cm,近端小肠扩张水肿明显,剖开套叠处小肠见一大小约4cm×3cm菜花样肿物,该病灶近端见一约1cm大小结节;较大者可见广泛坏死并侵及肠壁全层,免疫组化中P-CK、Vim均为阳性。

 

患者3:男,88岁;因“下腹坠胀3+月伴腹痛1天”就诊;腹部CT示回肠远段肠套叠改变,并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大小约3.8cm×3.5cm,相应肠壁肿胀;术中见回肠远段套叠小肠约9cm,肠腔内见菜花状肿块约3.5cm×3cm,表面糜烂;肿瘤侵及全层,免疫组化中P-CK、Vim均为阳性。

 

1.2检查方法及设备

 

采用GERevolution256排螺旋CT机,均行全腹部CT检查。扫描范围自膈顶平面至耻骨联合下缘水平。扫描参数:管电压100kV,自动管电流(选择范围10~720mA),探测器宽度为80mm,层厚1.25mm,螺距0.992,初始重建层厚:0.625mm,选用标准初始重建类型,初始重建ASIR-V:50%。

 

扫描时嘱患者屏气,增强扫描采用静脉团注法,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正中静脉注射对比剂,使用320mgI/mL碘佛醇,注射速率2.5~3.5mL/s,对比剂用量按体重计算,成人:1.0~1.5mL/kg;扫描方案:采用对比剂智能跟踪技术(smartprep),于T12~L1椎体平面腹主动脉进行监测,CT值增量达到150HU即自动触发扫描延迟5.9s扫描获得动脉期图像,40~50s后获得门静脉期图像,延迟期为注射对比剂后180~240s。

 

1.3图像处理

 

将CT数据传至工作站(ADW4.6),利用原始数据行冠状位及矢状位图像重组,并行曲面重建(CPR)、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主要观察病变数目、部位、形态、密度、累及范围,以及继发套叠肠管情况。

 

2.讨论

 

小肠肉瘤样癌是一种极少见的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主要含较多上皮细胞和梭形细胞而形似肉瘤的癌,目前国内外对于小肠肉瘤样癌多以个案报道为主,主要从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而缺乏大宗影像学特征作为支撑。

 

2.1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病理

 

小肠肉瘤样癌以老年人常见,男性略多于女性,但目前具有年轻化趋势,本组病例中最小者为54岁,与文献报道相符;据文献报道贫血与腹痛为该病常见临床表现;而本组病例均以腹痛伴肛门停止排便排气就诊,临床以肠梗阻为由行CT扫描,无特异性征象。

 

小肠肉瘤样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部分学者认为本病是癌细胞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异向分化所导致的,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肿瘤大体上多呈菜花状、息肉状改变,与邻近肠壁呈宽基底相连,半数以上病灶侵犯肠壁全层;光镜下该病表现为肉瘤样结构上存在上皮表型或结构特点,亦或有明确癌和肉瘤成分之间的移行过渡,典型者表现为两种细胞成分的上皮源性标记物(P-CK、Vim)均为阳性表达,而代表平滑肌肉瘤的标记物(Des、SMA)、小肠梭形细胞肿瘤标记物(CD34、CD117)均为阴性。

 

2.2影像学特征

 

张斌等统计的于1989-2017年间共有24例小肠肉瘤样癌位于空肠,发生于回肠者据相关文献报道仅为3例,而本组病例中5个病灶中3个位于回肠远段,回肠亦是其好发部位;据报道该病以单发为主,但本组3个病例中有2个同时发现2个病灶;病灶均为软组织密度肿块,并突向腔内,邻近肠壁增厚,管腔狭窄,由于血供丰富,坏死囊变少见,增强扫描为渐进性中度强化,肿块与未累及肠壁间可见肠气分隔;该病常导致近端肠梗阻,但本组病例均因肿块而致病变区肠管套叠改变,进而致使近端肠管梗阻,套叠肠管长约9~20cm不等,相应区域肠壁增厚肿胀,局部肠壁强化程度稍减低,病变节段肠管周围脂肪间隙较清楚,未见肿大淋巴结。

 

综上所述并结合相关文献,小肠肉瘤样癌以下特点有利于该病的诊断:①常见于老年人,男性略多于女性;②好发于空回肠,几乎不见于十二指肠;③以单发为主,多发亦不少见;④为软组织密度,呈菜花状、息肉状突向腔内,增强扫描呈渐进性中度强化;⑤常导致肠套叠;⑥病变较少累及肠周脂肪;⑦上皮源性标记物(P-CK、Vim)均为阳性表达,而代表平滑肌肉瘤的标记物(Des、SMA)、小肠梭形细胞肿瘤标记物(CD34、CD117)均为阴性。

 

2.3鉴别诊断

 

小肠肉瘤样癌临床少见,需与小肠间质瘤、腺癌及淋巴瘤等相鉴别。

 

①小肠间质瘤为间叶来源肿瘤,以空肠较为常见;肿瘤多向腔外生长,且血供丰富,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减低,呈“快进慢出”改变。

 

②小肠腺癌好发于十二指肠,多为肠壁不均匀增厚,管腔狭窄,部分肿块向腔内生长,表面多可见糜烂及溃疡,周围脂肪间隙常累及,动脉期呈明显强化,增强扫描呈“快速上升-平台”模式。

 

③小肠淋巴瘤好发于回盲部及回肠末段;主要表现为肠壁明显增厚,肠管呈“动脉瘤样”扩张,继发肠梗阻较轻或不明显,增强扫描呈轻-中度“缓慢上升型”改变。

 

CT增强扫描后小肠肉瘤样癌强化程度及方式均有别于间质瘤、腺癌及淋巴瘤,其次病变好发部位及其继发改变有助于与其他肿瘤相鉴别。小肠肉瘤样癌对放化疗均不敏感,首选外科手术切除但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极低;由于本病极为罕见,常因认识不足或因套叠肠管干扰而造成误诊或漏诊,进而耽误治疗,影响预后;多层螺旋CT扫描并结合后处理技术对于小肠肿瘤的显示及诊断均具有较大帮助。

 

来源:冷媛媛,黄燕涛,唐翎,仲建全,肖瑞.多层螺旋CT扫描及后处理技术诊断小肠肉瘤样癌3例报道[J].现代肿瘤医学,2021,29(12):2152-2154.

 

最新病例讨论

  • Bosworth骨折术后14个月功能恢复一例
  • 肺炎型肺腺癌与肺炎,如何区分?
  • 气管性支气管患者行左侧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一例
  • 非气管插管联合高频喷射通气用于气管隆突切除重建术一例
  • 肺多发细支气管腺瘤恶变1例
  • 胸骨上段肿瘤切除3D打印假体重建1例
  • 脾脏原发神经内分泌癌1例
  • 一男子右侧腰痛5月余 还出现了尿频、尿急、发热的症状
  • 原发性颞骨海绵状血管瘤1例
  • 超声心动图诊断Barlow综合征累及三尖瓣1例
  • 右上肺叶切除术后支气管残端瘘一例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EGFR基因c.2572_2573delinsAG 位点突变1例
  • 1例椎管内恶性神经鞘瘤诊治报告并文献复习
  • 结核性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三例
  • 纵隔手术术中单侧支气管痉挛一例
  • 甲状腺尤文氏肉瘤并双肺多发转移一例
  • 60岁男性咯血1个月余 检查发现肺部空腔样病灶
  • V-V ECMO下巨大气管肿瘤切除术的麻醉处理1例
  • 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原发性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取得良好结局
  • CT检查疑似肺癌?峰回路转,原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