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涛,毛元蓉,段宝霖,青海省人民医院疼痛科;宋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疼痛科
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是通过弱电流刺激脊髓,用一种酥麻感覆盖特定的疼痛区域,阻断疼痛信号传到大脑的治疗方式,全球目前已超过27万例慢性顽固性疼痛病人获益于SCS疗法。
随着SCS的广泛应用,多位学者采用SCS治疗顽固性
1.病例资料
病例:男性,50岁,因“间断
入院查体:疼痛数字评分法(numeric rating scales,NRS)评分2~5;脊柱无明显后凸、侧弯畸形;腰前屈、后伸及左侧屈均中度受限并诱发腰及左下肢疼痛,L4-5、L5S1棘突间压痛,左侧L5旁叩压痛阳性并向左臀、腿放射,左侧坐骨神经走行处压痛阳性;左侧直腿抬高45°阳性、加强试验阳性;双侧
病人入院后完善腰椎MRI检查示“骶椎腰化;腰椎退行性改变,L4-S1椎间盘变性、中央型突出;L4-5椎体相对终板炎”;腰椎
给予
因病人手术指征明确(责任间盘L5S1),排除手术禁忌证,于局部麻醉下经后路行椎间孔镜下L5S1间盘髓核摘除术,术中病人L5神经支配区刺激性疼痛明显,并出现左下肢抽搐样跳动4次,手术过程基本顺利。术后病人左下肢NRS评分1~2分,较前明显下降;左侧直腿抬高65°阳性,较前恢复;左侧背伸肌力3级。
病人肌力下降,考虑术中神经根刺激、
术后2个月余,病人因背伸肌力恢复不佳再次来诊。查体:左侧背伸肌力1级,膝反射正常,跟腱反射消失;无左下肢疼痛及麻木不适;左侧
行
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左侧L5神经损伤。经病人同意,于C形臂X线引导下行经皮穿刺神经根电刺激植入术,C形臂定位L5S1椎间隙,左侧倾斜17︒,充分暴露L5S1椎间孔,标记椎间孔为穿刺点,穿刺针平行球管方向穿刺,抵达L5S1椎间孔,低阻注射器测试无阻力,置入塑形导丝,随后将C形臂调至腰椎正位相,通过穿刺针置入临时电极至L5椎弓根内侧缘,将电极放置至左L5S1椎间孔处,术中测试L5神经根支配区均有电流酥麻感后固定电极(见图2)。
临床测试采用白天开启2h,停止1h,循环刺激模式;夜间10点后,改为连续刺激模式,参数设置:频率6Hz,脉宽260μs,电流10mA,电极植入共35天。佩戴电极期间每周复查全血细胞分析、血沉及C反应蛋白,均在正常范围,未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病人在电极开启状态下行走步态基本正常,背伸肌力I级。
术后2天复查红外热成像,显示左侧小腿外侧较对侧温度降低0.7℃,左足温度较对侧降低0.5℃(见图3)。拔除电极后病人左背伸肌力II+-III-级,行走步态基本正常。术后34天复查红外热成像,显示双下肢皮温温差小于0.5℃(见图4)。病人病情好转出院,并行康复治疗。
2.讨论
SCS通过利用电脉冲信号刺激脊髓神经,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目前SCS可应用于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
Tanei等发现,采用SCS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多数病人疼痛感明显减低,且多数病人疗效能维持1年以上。Moens等发现,因疼痛失业的病人在接受SCS治疗后,重返工作岗位的可能性增加。Eldabe等发现,SCS安全性良好,出血、血肿、局部感染、脑脊液漏等大部分并发症可以通过移除SCS装置来解决,极少危及病人生命。既往临床中常采用抗惊厥、抗抑郁等药物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但效果并不理想,疼痛缓解率较低且不良反应较多,病人长期处于疼痛带来的痛苦中。
SCS目前为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有效方法之一,被认为是对神经病理性疼痛进行治疗的终极方案,且具备较好的应用效果。它主要是将微电极植入椎管内以电脉冲刺激脊髓神经进而对机体疼痛进行治疗,其主要的理论依据为通过在脊髓阶段发出刺激性电信号,经由神经水平位置将疼痛传导的恶性循环情况打断,同时具有改善机体微循环,加速血管扩张的效果,在各种顽固性疼痛中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与标准的SCS电刺激不同,本病例采用的程控方式及参数可通过使上位中枢的调理功能得到有效恢复,从而对下位中枢进行抑制,最终达到解除
随着疼痛介入技术的广泛开展,神经损伤难免发生,但目前缺乏针对神经损伤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通过本病例所示,或许可通过临时神经根电刺激来促进损伤神经的恢复,为临床治疗神经损伤开辟新的治疗方案。
来源:马涛,毛元蓉,宋莉,段宝霖.腰神经根电刺激治疗腰脊神经根损伤1例[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2,28(03):235-238.
- 上一篇:面颊部Merkel细胞癌1例
- 下一篇:星座链球菌致基底节区脑脓肿1例并文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