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英檀,孙丽,李丽,河北北方学院研究生学院,河北省人民医院超声科
病例资料
患者男 性,17岁,于2022年2月1日 因“右 侧 睾丸疼痛伴坠痛2d”为主诉入院。入院时患者右侧 睾丸红肿,明显肿大,约8cm×5cm×5cm,质硬, 睾丸、附睾界限不清,透光实验阴性,抬举试验阳性, 睾丸附睾触痛阳性;左侧睾丸未见明显异常。超声 检查显示:右侧阴囊壁增厚,约13mm;右侧睾丸回 声欠均,外上方结构紊乱,可见形态不规则的低回声 区,范围约68mm×46mm×31mm,内回声明显不 均,似可见体积增大的附睾及精索回声,于右侧睾丸 周围可见深约8mm 的液性暗区。彩色多普勒血流 及能量图显示:右侧睾丸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外上方 低回声区内血流信号丰富。超声检查报告:右侧睾丸 外上方低回声区,性质待定,考虑“恶性肿瘤?”;右侧 睾丸扭转、阴囊壁
讨 论
横纹肌肉瘤是儿童期最常见 的 软 组 织 肿 瘤[1], 它是由不同分化程度的间叶源性细胞组成,且恶性 程度较高,其组织类型可分为胚胎性、腺泡状、多形 性或间变性3个亚型[2]。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可发生 于头颈部、四肢等全身各个部位,其中眼眶是最常见 的部位,但是生长在睾丸、附睾及精索的临床病例较 为罕见,并且位于睾丸旁的发生率仅占所有阴囊内 横纹肌肉瘤的7%[3]。睾丸旁横纹肌肉瘤可通过淋 巴途经转移至腹膜后淋巴结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也可以通过血管途经进行转移,其中肝和骨是最常 见的转移部位[4]。 睾丸旁横纹肌肉瘤通常表现为阴囊内或腹股沟 管内出现短时间增大的单侧无痛性肿块,或非特异 性症状,如食欲下降、疲 劳、体 重 减 轻[5-6],出 现 睾 丸 疼痛和鞘膜积液的患者在临床上极为罕见,仅见个 例报道[7-10]。本文报道的患者临床表现为单侧睾丸 疼痛伴坠痛,且发病前并未发现阴囊内有无痛性肿 块;其临床症状出现是由于肿物压迫了神经,且本身 伴有睾丸扭转并部分坏死,可能还存在阴囊内炎症 导致鞘膜积液的出现,因此,给疾病的诊断带来了一 定干 扰,极 容 易 与 单 纯 睾 丸 扭 转、单 纯 附 睾 炎 相 混淆。 目前,超声检查是该疾病诊断的首选手段[11]。 但是睾丸旁横纹肌肉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容易 与附睾炎、腺瘤样瘤和平滑肌瘤相混淆[6]。本 病 例 中超声二维声像图显示右侧睾丸生理位置发生改 变,彩色多普勒血流及能量图显示血流信号消失,提 示扭转伴坏死;右侧睾丸外上方可见形态不规则的 低回声区,内回声不均,体积较大,其内可见扭转的 精索组织,但血流信号丰富,与单纯睾丸扭转表现不 符,倾向于考虑富血供恶性肿瘤(图1A、B)。有 研 究发现,男性生殖系统的横纹肌肉瘤表现为血流信号较丰富的实性高回声团块[12],但也有表现为低回 声的报道[13]。我 们 认 为 团 块 超 声 回 声 特 征 不 足 以 作为横纹肌肉瘤的特异性表现。临床考虑为睾丸旁 横纹肌肉瘤等恶性肿瘤时,仅依靠临床症状及超声 表现,极易误诊,尤其当患者同时伴有炎症存在或睾 丸扭转时,因此,病理学检查仍是诊断的“金标准”。 局限性睾丸旁横纹肌肉瘤一般预后较好[14],但 年龄≥10岁、肿 瘤 直 径>5cm、累 及 淋 巴 结 往 往 预 示着预后不良[15-16]。目前,该疾病的治疗方式仍 存 在较大争议,手术仍是主要治疗方法,术后根据个体 化病情予以
综上,本病例的诊疗过程提示,当患者存在睾丸 疼痛且超声检查显示睾丸扭转伴睾丸旁血流丰富的 团块时,不能忽略恶性肿瘤的存在可能;在临床实践 中应进一步完善相关辅助检查,以尽早诊断和治疗, 改善患者预后情况。同时也希望通过本病例报道进 一步加强临床医生对睾丸旁横纹肌肉瘤超声表现及 临床特点的认识。
参考文献略。
来源:张英檀,孙丽,李丽.睾丸旁胚胎性横纹肌肉瘤伴睾丸扭转1例[J].生殖医学杂志,2022,31(11):1598-1600.
- 上一篇:阴道超声引导经腹穿刺取卵2例报道
- 下一篇:下颌第一磨牙远中3根管冠根一体化治疗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