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雅姣,韩坤,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麻醉科
患儿,男,1岁2月,因“发现
6个月前,患儿于外院行
本次患儿来门诊随访,复查上消化道造影,提示可复性食管裂孔疝,伴
图1患儿基因组DNA样本CNV-seq结果图谱患儿15号染色体q24.1~24.2区域存在3.15Mb的杂合性缺失
无家族史及遗传病史。现患儿身高73cm,体重7.5kg,特殊面容(眼距过宽、鼻梁塌陷、鼻唇沟长而平),伴中度
辅助检查:心脏彩超提示室间隔肌部缺损,室水平左向右分流。入院诊断为:①食管裂孔疝术后复发;②右侧腹股沟斜疝修补术术后复发;③
入院后4天,患儿于手术室行腹腔镜下右侧腹股沟斜疝修补术。入室后,给予患儿
术中使用丙泊酚6mg/(kg·h)、瑞芬太尼0.1μg/(kg·min)维持麻醉并持续进行呼吸末二氧化碳(PetCO2)、体温监测。手术持续时间60分钟,术中生命体征平稳,PetCO2、体温正常。手术结束10分钟患儿呼吸恢复,潮气量达到3~4ml/kg。给予
拔管后,患儿潮气量仍然保持在3~4ml/kg,呼吸频率不规则。给予患儿面罩吸氧并手控辅助通气,14分钟后重复给予阿托品0.075mg、新斯的明0.15mg。观察20分钟后潮气量达到8ml/kg,送入麻醉后恢复室。30分钟后Steward评分6分,安全送回病房并持续观察患儿生命体征,两日后出院。
讨论
染色体15q24微缺失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以
其中以肌张力低下和结缔组织疏松为主要表现的患者比例约为26%,该类患儿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往往需要经历多次手术。目前未有对该类患儿手术麻醉管理的相关报道。本文主要讨论合并肌张力低下和结缔组织疏松的染色体15q24微缺失综合征患儿手术麻醉的注意事项。
染色体15q24微缺失综合征的基因通常以从头缺失的方式发生,包括最小的重叠区域,覆盖1.2mb的区域,包括CYP11A1、SEMA7A、CPLX3、ARID3B、STRA6、SIN3A和CSK基因。该类患儿肌张力低的原因可能来自SIN3A的缺失。SIN3A与各种蛋白质相互作用,其中最接近的相互作用因子之一是与Rett综合征相关的MECP2蛋白。
MECP2蛋白被证实与中枢性肌张力减退相关,可能的致病机制被认为涉及线粒体功能。因此围术期麻醉管理要考虑到线粒体肌病的特点,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术前管理。应避免给患者带来代谢负担,包括尽量减少术前禁食,不要使用含乳酸的液体补充容量。
②术中麻醉管理。线粒体障碍患者会发生恶性高热样反应,为恶性高热易感人群。麻醉过程要注意恶性高热的预防,区域麻醉是很好的选择。线粒体是布比卡因心脏并发症的可能靶点,线粒体肌病的患者也可能增加使用这种药物的风险,因此选择区域阻滞麻醉时应避免使用布比卡因作为局部麻醉药物。选择全身麻醉时避免使用任何吸入麻醉剂和去极化肌松药,使用非去极化肌肉松弛剂也必须非常谨慎,应考虑术后可能发生呼吸抑制等副作用。同时,在麻醉过程中应全程监测患儿的PetCO2和体温。
③术后管理。无禁忌证的情况下术后常规使用肌松拮抗剂,特别是对于儿童患者。对于晚发作型和横纹肌溶解型恶性高热,症状的发生通常在术后3~24小时,所以术后要加强对患儿的持续监测。该患儿手术选择全凭静脉麻醉联合区域阻滞完成。
患儿入室后给予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补充液体容量。因患儿合并食道裂孔疝,为返流误吸高发人群,采用起效迅速的罗库溴铵作为肌松剂进行快诱导麻醉,并全程监测患儿PetCO2和体温。同时,使用罗哌卡因而非布比卡因进行骶管阻滞,通过联合区域阻滞减少全身麻醉药物的使用。患儿对肌松剂敏感,术毕呼吸肌张力恢复较差,拮抗剂效果不明显,需要反复使用药物拮抗肌松剂才达到满意的潮气量和呼吸频率。
来源:胡雅姣,韩坤.以肌张力低下为主要表现的罕见染色体15q24微缺失综合征患儿的麻醉管理1例报告[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22,19(02):23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