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肌张力低下为主要表现的罕见染色体15q24微缺失综合征患儿的麻醉管理1例报告

发布时间:2023-08-07 16:56 阅读:加载中...

作者:胡雅姣,韩坤,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麻醉科

 

患儿,男,1岁2月,因“发现食管裂孔疝、右侧腹股沟斜疝1年余,术后6月,复发10天”于2019年12月30日入院。患儿1年余前(出生后第二天)出现吐奶、呛奶,行上消化道造影提示食管裂孔疝,未特殊处理并定期门诊随访。后吐奶、呛奶未见好转,并反复出现呼吸道感染

 

6个月前,患儿于外院行腹腔镜下右侧腹股沟斜疝修补、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胃底折叠术。术后患儿有腹泻,无呕吐、呛咳等,予以抗感染、补液等对症治疗后好转。

 

本次患儿来门诊随访,复查上消化道造影,提示可复性食管裂孔疝,伴胃食管反流。患儿既往6个月抬头,10个月独坐,现能扶走,不能独立行走,四肢肌张力低。6个月前行染色体及基因筛查提示15号染色体q24.1~24.2区域约3.15Mb杂合性缺失,致病性拷贝数变异(图1)。

 1668512014688154.png

图1患儿基因组DNA样本CNV-seq结果图谱患儿15号染色体q24.1~24.2区域存在3.15Mb的杂合性缺失

 

无家族史及遗传病史。现患儿身高73cm,体重7.5kg,特殊面容(眼距过宽、鼻梁塌陷、鼻唇沟长而平),伴中度营养不良。查体四肢肌张力降低,病理征阴性。心脏听诊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II级收缩期杂音。右侧腹股沟可扪及3cm×4cm包块,可部分回纳。

 

辅助检查:心脏彩超提示室间隔肌部缺损,室水平左向右分流。入院诊断为:①食管裂孔疝术后复发;②右侧腹股沟斜疝修补术术后复发;③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肌部);④运动发育落后;⑤中度营养不良。入院后完善血常规、生化、凝血功能及胸部CT等术前相关检查,胸部CT示:食管裂孔疝,部分肝尾状叶、部分胃腔及邻近网膜疝入胸腔内;双肺受推挤体积变小,以左肺明显,局部有压迫性不张;其余双肺少许炎症;左侧胸腔少许积液。本次入院拟择期行腹腔镜下右侧腹股沟斜疝修补术,待患儿营养状况好转后再行食管裂孔疝修补术。

 

入院后4天,患儿于手术室行腹腔镜下右侧腹股沟斜疝修补术。入室后,给予患儿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商品名:乐加,生产厂家:江苏恒瑞)250ml静脉滴注。同时,静脉依次推注丙泊酚25mg、芬太尼15μg、罗库溴铵10mg快速顺序诱导,并插入3.5号气管导管。插管成功后,给予0.2%罗哌卡因7.5ml行骶管麻醉。

 

术中使用丙泊酚6mg/(kg·h)、瑞芬太尼0.1μg/(kg·min)维持麻醉并持续进行呼吸末二氧化碳(PetCO2)、体温监测。手术持续时间60分钟,术中生命体征平稳,PetCO2、体温正常。手术结束10分钟患儿呼吸恢复,潮气量达到3~4ml/kg。给予阿托品0.075mg、新斯的明0.15mg后拔除气管导管。

 

拔管后,患儿潮气量仍然保持在3~4ml/kg,呼吸频率不规则。给予患儿面罩吸氧并手控辅助通气,14分钟后重复给予阿托品0.075mg、新斯的明0.15mg。观察20分钟后潮气量达到8ml/kg,送入麻醉后恢复室。30分钟后Steward评分6分,安全送回病房并持续观察患儿生命体征,两日后出院。

 

讨论

 

染色体15q24微缺失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以发育迟缓、轻度至重度智力障碍、特殊面容、肌张力低下等为临床特征的疾病,主要由15号染色体q24区域一个长达1.2Mb的关键区域中的基因微缺失所致,目前全球报道的病例不超过50例。从目前的文献报道来看,本例患儿与该疾病临床特点相吻合的表现为:男性、发育延迟、特殊面容、肌张力低、结缔组织疏松(表现为反复发作的食道裂孔疝和腹股沟斜疝),且合并先天性心脏病。

 

其中以肌张力低下和结缔组织疏松为主要表现的患者比例约为26%,该类患儿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往往需要经历多次手术。目前未有对该类患儿手术麻醉管理的相关报道。本文主要讨论合并肌张力低下和结缔组织疏松的染色体15q24微缺失综合征患儿手术麻醉的注意事项。

 

染色体15q24微缺失综合征的基因通常以从头缺失的方式发生,包括最小的重叠区域,覆盖1.2mb的区域,包括CYP11A1、SEMA7A、CPLX3、ARID3B、STRA6、SIN3A和CSK基因。该类患儿肌张力低的原因可能来自SIN3A的缺失。SIN3A与各种蛋白质相互作用,其中最接近的相互作用因子之一是与Rett综合征相关的MECP2蛋白。

 

MECP2蛋白被证实与中枢性肌张力减退相关,可能的致病机制被认为涉及线粒体功能。因此围术期麻醉管理要考虑到线粒体肌病的特点,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术前管理。应避免给患者带来代谢负担,包括尽量减少术前禁食,不要使用含乳酸的液体补充容量。

 

②术中麻醉管理。线粒体障碍患者会发生恶性高热样反应,为恶性高热易感人群。麻醉过程要注意恶性高热的预防,区域麻醉是很好的选择。线粒体是布比卡因心脏并发症的可能靶点,线粒体肌病的患者也可能增加使用这种药物的风险,因此选择区域阻滞麻醉时应避免使用布比卡因作为局部麻醉药物。选择全身麻醉时避免使用任何吸入麻醉剂和去极化肌松药,使用非去极化肌肉松弛剂也必须非常谨慎,应考虑术后可能发生呼吸抑制等副作用。同时,在麻醉过程中应全程监测患儿的PetCO2和体温。

 

③术后管理。无禁忌证的情况下术后常规使用肌松拮抗剂,特别是对于儿童患者。对于晚发作型和横纹肌溶解型恶性高热,症状的发生通常在术后3~24小时,所以术后要加强对患儿的持续监测。该患儿手术选择全凭静脉麻醉联合区域阻滞完成。

 

患儿入室后给予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补充液体容量。因患儿合并食道裂孔疝,为返流误吸高发人群,采用起效迅速的罗库溴铵作为肌松剂进行快诱导麻醉,并全程监测患儿PetCO2和体温。同时,使用罗哌卡因而非布比卡因进行骶管阻滞,通过联合区域阻滞减少全身麻醉药物的使用。患儿对肌松剂敏感,术毕呼吸肌张力恢复较差,拮抗剂效果不明显,需要反复使用药物拮抗肌松剂才达到满意的潮气量和呼吸频率。

 

来源:胡雅姣,韩坤.以肌张力低下为主要表现的罕见染色体15q24微缺失综合征患儿的麻醉管理1例报告[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22,19(02):230-231.

最新病例讨论

  • Bosworth骨折术后14个月功能恢复一例
  • 肺炎型肺腺癌与肺炎,如何区分?
  • 气管性支气管患者行左侧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一例
  • 非气管插管联合高频喷射通气用于气管隆突切除重建术一例
  • 肺多发细支气管腺瘤恶变1例
  • 胸骨上段肿瘤切除3D打印假体重建1例
  • 脾脏原发神经内分泌癌1例
  • 一男子右侧腰痛5月余 还出现了尿频、尿急、发热的症状
  • 原发性颞骨海绵状血管瘤1例
  • 超声心动图诊断Barlow综合征累及三尖瓣1例
  • 右上肺叶切除术后支气管残端瘘一例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EGFR基因c.2572_2573delinsAG 位点突变1例
  • 1例椎管内恶性神经鞘瘤诊治报告并文献复习
  • 结核性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三例
  • 纵隔手术术中单侧支气管痉挛一例
  • 甲状腺尤文氏肉瘤并双肺多发转移一例
  • 60岁男性咯血1个月余 检查发现肺部空腔样病灶
  • V-V ECMO下巨大气管肿瘤切除术的麻醉处理1例
  • 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原发性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取得良好结局
  • CT检查疑似肺癌?峰回路转,原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