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被病毒性肝炎蒙蔽了双眼

发布时间:2023-08-07 16:56 阅读:加载中...

作者:肖玉珍 邵鸣 山西省永济市肝胆胃病专科医院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病例资料

 

患者张某,女,48岁,山西籍人。患者于2010年8月29日因“乏力、口干、鼻衄皮肤瘙痒1年”就诊我院。

 

现病史:患者1年前因劳累后出现乏力、口干、鼻衄、皮肤瘙痒,未予重视。于2010年7月1日在某医院住院治疗17天,查肝功能ALT 91U/L,AST 83U/L;HBsAg(-),抗HCV(+),抗HIV(-),RPR(-),ESR 42mm/h。血常规:PLT 62×109/L,余正常。凝血检测:PTA 117%。HCV RNA定量<1.0×103拷贝/毫升。心电图、胸片正常。胃镜:慢性浅表性胃炎。住院期间给予保肝输液治疗,期间诊断为:①慢性丙型肝炎;②慢性胃炎。患者1年来体重下降10斤。门诊以“①病毒性肝炎(丙型)慢性;②慢性胃炎”收住入院。患者本次发病来神志清,精神欠佳,饮食较正常量少1/3,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

 

流行病学史:否认与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无献血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既往史:1995年因清宫术后大出血曾输血,具体成份及量不详。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病史,否认其他传染病病史,否认外伤史,否认中毒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生于本地,未到过疫区,无不良嗜好。

婚育史:适龄结婚,育有1子。其配偶及儿子身体健康。

月经史:初潮13岁,经期4--7天,月经周期28—30天,末次月经2010-8-16,既往量、色正常,无痛经史。

家族史:不详。

 

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发育正常,精神尚可,查体合作。肝病面容,巩膜轻度黄染,蜘蛛痣(+),肝掌(-),无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肺(-),心(-)。腹部平坦,未见腹壁静脉曲张,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脏肋下未触及,脾脏肋下2cm处可触及。液波震颤(-)。腹部叩诊移动性浊音(-),肝区叩击痛(+),双肾区叩击痛(-)。听诊肠鸣音5次/分,未闻及振水音及血管杂音。双下肢无水肿、静脉曲张及色素沉着。

 

辅助检查:肝功能:TBil 26.2umol/L,DBil 9.80umol/L,IBil 16.40umol/L,ALT 144.0U/L,AST 107.0U/L,ALP 578.0U/L,GGT 992.0U/L,ChE 2336.7U/L,TP 82.9g/L,Alb 43.3g/L,GLO 39.6g/L,TBA 7.0umol/L,BS 5.02mmol/L。肾功能、血脂、电解质:正常。血常规:WBC:4.87×109/L,Hb:128g/L,PLT 64×109/L。AFP 13ng/ml,CEA 10ng/ml。抗HAV-IgM(-),乙肝系列:全阴。抗HDV(-),抗HEV(-),抗HGV(-)。HBV DNA定量<1.0×103拷贝/毫升,HCV RNA定量<1.0×103拷贝/毫升。凝血系列:正常。甲状腺功能:正常。尿11项:正常。心电图、胸片:正常。腹部彩超:①肝硬化脾大无腹水;②继发性胆囊改变。

 

初步分析

 

1. 患者肝功能中ALP、GGT明显增高,慢性丙型肝炎一般这两项酶,不应该这么高。临床上引起这两项酶升高的原因有很多,如:药物性肝损害酒精性肝病梗阻性黄疸(如:胆管结石、胆管占位性病变、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是否合并有这些因素呢?此患者无长期服药史,无饮酒史,药物性肝损害、酒精性肝病暂不考虑。进一步完善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抗体、免疫球蛋白3项检查,查找原因。

 

2. 患者消瘦,是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导致的吗?结合检查结果,这两个疾病可排除。

 

3. 结合腹部彩超结果:胆管系统结石可排除。无肝内、外胆管扩张,梗阻性黄疸暂不考虑。完善腹部增强CT检查,是否有新的线索?

 

4. 是否合并有其他病毒感染: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完善检查以排除。

 

5. 肝功能异常,是否有丙型肝炎病毒低复制现象,行高灵敏丙型肝炎病毒定量检测,必要时抗病毒治疗。

 

初步诊断

 

1. 肝硬化代偿期;2. 病毒性肝炎(丙型)慢性;3. 慢性胃炎

给予保肝、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继续完善相关检查项目。

 

结果回报: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组合:AMA+,AMA-M2+++,余阴性。IgG 1590mg/dl, IgA 246mg/dl, IgM 359mg/dl。高灵敏HCV定量:<15IU/mL。CMV-IgM抗体、CMV-IgG抗体:阴性,CMV-DNA定量:阴性;EB病毒壳抗原、IgM抗体:阴性;EB病毒DNA定量:正常。腹部增强CT:肝硬化  脾大 胆囊炎

 

最后诊断

 

1. 肝硬化代偿期;2. 病毒性肝炎(丙型)慢性;3.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4. 慢性胃炎

 

随访:患者出院后一直口服熊去氧胆酸、钙剂治疗,定期复查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凝血系列、丙型肝炎病毒定量、尿11项、腹部彩超等项目,肝功能逐渐趋于正常,病情稳定,继续随访中。

 

讨论

 

此患者为慢性丙型肝炎合并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临床上较少见。此患者如不细追究会误以为是丙型肝炎导致的肝功能生化指标异常,从而忽视自身免疫性肝病——PBC的存在。我国的丙型肝炎传播途径以输血为主,其次为手术或注射造成的医源性感染或性传播;我国的抗HCV阳性率为3.2%。八十年代末,在我国的职业献血员中曾出现因为成分献血造成的丙肝大流行,由于献血员的感染而导致了大批受血患者感染HCV。而有偿献血员由于多次献血或成分献血等原因,有较高的HCV感染率。慢性丙肝的重要临床特点之一是感染后症状轻,进展速度慢,肝功能指标多为正常或轻度异常,不易被患者或医生发现,因而在社会上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隐匿的、未被诊断的慢性丙肝人群,也形成了一个极具危险性的隐匿的传染源,在丙肝的传播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慢性丙型肝炎隐匿、“温柔”,患者根据自觉症状就诊率低。临床医师应有相关知识和警惕性,高危患者及1998年前有输血史者都应接受HCV RNA及丙型肝炎抗体的筛查。

 

随着临床医生对丙型肝炎的重视,综合性医院也重视了HCV的筛查,更多的丙型肝炎患者被查出,结合具体病情,部分患者需要治疗。2015年口服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 agents,DAA)的问世,让需要治疗的丙型肝炎患者明显受益,其优点为:服用方便,易于保管,降低病毒复制速度快,为丙型肝炎的治疗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自身免疫性肝病分为三种,即自身免疫性肝炎、PB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自1950年Ahrens EH Jr首次将PBC命名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后,该诊断一直沿用至今。PBC是一种慢性非化脓性、破坏性胆管炎,主要累及肝内中、小胆管,发病以中年女性为主,多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特别是干燥综合征甲状腺疾病。临床表现以皮肤瘙痒及黄疸为特征,实验室检查显示ALP、GGT等与胆汁淤积相关的酶类升高,免疫学检查以IgM升高为主,自身抗体中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y,AMA)及其亚型M2(AMA-M2)具有确诊意义。本病的病因未明,但大量证据显示本病与自身免疫异常有关。PBC以女性多见,男女之比为1:9。在PBC的诊断中,AMA是PBC的血清学标志,其中AMA-M2对PBC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本病最突出的免疫学异常指标,对PBC具有重要的早期诊断价值。

 

PBC的自然史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临床前期:AMA阳性,但生物化学指标无明显异常。第二阶段为无症状期;主要表现为生物化学指标异常,但没有明显临床症状。第三阶段为症状期:患者出现乏力、皮肤瘙痒等临床症状;从症状出现起,平均生存时间为5~8年。有症状患者的门静脉高压相关并发症10年内发生率为10%~20%,高于无症状患者。当患者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后,3年的生存率仅为59%,第一次出血后3年生存率约46%。第四阶段为失代偿期: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腹水、肝性脑病等临床表现。此阶段以胆红素进行性升高为特点,当胆红素达到34.2 umol/L时,平均生存时间为4年;达到102.6 umol/L时,则标志着患者进入终末阶段,平均生存时间仅为2年。

 

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的应用可显著改变PBC的自然病史。对UDCA生物化学应答较好患者的生存期,与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群相似,而应答欠佳的远期生存率则低于健康对照人群。

 

PBC在临床上不易早期发现,易误诊为其他疾病。一般病人被发现时已进展为肝硬化,甚至晚期,有些病人到死亡也没有确诊。如果能使患者在第一就诊时间内确诊,从而及早服用UDCA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症状,延缓病情进展,减少病死率,较少误诊率。对于临床上遇到中年女性,肝功能异常,尤其以ALP、GGT增高为主,应查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抗体检测,而PBC患者大多数病毒标志物为阴性。所以一定要考虑到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范畴,排除PBC。临床上也有少数PBC患者合并有病毒性肝炎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做为临床医生要胆大而心细,敢于思维,疾病诊断清楚为最终目的,只有诊断清楚,才能有的放矢,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病如能在早期得到及时诊断且经过UDCA的规范治疗,则大部分患者不一定会发展至肝硬化,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这一诊断名称中的“肝硬化”往往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精神负担及工作、生活和社交等方面的困扰。因此,国内外专家联名发表文章建议将“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更名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由于目前“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这一名称尚未被正式接受,建议今后逐步推广使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这一诊断。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21)》已发布,其中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旧称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此患者因是2010年的患者,故文中用的是之前的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名称。

 

早期诊断PBC的意义重大,值得每一位临床医生重视!

最新病例讨论

  • Bosworth骨折术后14个月功能恢复一例
  • 肺炎型肺腺癌与肺炎,如何区分?
  • 气管性支气管患者行左侧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一例
  • 非气管插管联合高频喷射通气用于气管隆突切除重建术一例
  • 肺多发细支气管腺瘤恶变1例
  • 胸骨上段肿瘤切除3D打印假体重建1例
  • 脾脏原发神经内分泌癌1例
  • 一男子右侧腰痛5月余 还出现了尿频、尿急、发热的症状
  • 原发性颞骨海绵状血管瘤1例
  • 超声心动图诊断Barlow综合征累及三尖瓣1例
  • 右上肺叶切除术后支气管残端瘘一例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EGFR基因c.2572_2573delinsAG 位点突变1例
  • 1例椎管内恶性神经鞘瘤诊治报告并文献复习
  • 结核性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三例
  • 纵隔手术术中单侧支气管痉挛一例
  • 甲状腺尤文氏肉瘤并双肺多发转移一例
  • 60岁男性咯血1个月余 检查发现肺部空腔样病灶
  • V-V ECMO下巨大气管肿瘤切除术的麻醉处理1例
  • 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原发性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取得良好结局
  • CT检查疑似肺癌?峰回路转,原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