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甘静雯,邓姗,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妇科内分泌与生殖中心,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病例1 患 者 张 女 士,36岁,G0,因“发 现 子 宫 肌瘤11年,经量增多2年”为行手术治疗入院。 既往月 经 规 律 5~7d/35d,量 偏 多,无 痛 经。 2010年体检发 现 子 宫 肌 瘤0.2cm,2014年 因 经 量 增多,经期延长伴继发中度贫血和痛经加重[视觉模 拟评分(VAS)=7],于外院行宫腔镜切除部分凸向 宫腔的肌瘤30多个,术前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 剂(GnRH-a)治 疗 6 个 周 期。此 后 5 年 间 月 经 规 律,量 中 等,但定期复查术后残 余肌瘤缓慢增大。 2019年底再次出现出血量增多,为平时的4~5倍, 经期延长至7~10d,每次经期用卫生巾6~7包,血 红蛋白(HB)最低57g/L;痛经 VAS8~9分,止痛 药无效。北京妇产医院就诊提示子宫多发肌瘤、子 宫腺肌症,于2020年7月-10月予 GnRH-a治 疗4 个周期。2020年11月 恢 复 月 经,仍月经量大伴痛 经。2021年4月 HB90g/L,同年6月至10月服中 药治疗,症 状 无 明 显 改 善;2021 年 10 月 29 日 HB 57g/L。2021年11月因经期出血量大就诊我院急 诊,HB65g/L。后 行 盆 腔 磁 共 振 成 像(MRI)+增 强显示:子宫增大,肌层及粘膜下见多发肌瘤,较大 者约4.1cm×2.6cm,部分突入宫腔,结合带完整, 考虑多发肌瘤伴变性(图1A、1B)。再次予 GnRH-a 治疗3个周期后,2022年3月复查 HB109g/L,超 声提示子宫7.3cm×9.0cm×5.6cm,肌层弥漫性 回声不均,似充满低回声,部分相互融合,较大者位 于宫底偏左侧,4.1cm×4.1cm×3.8cm,另一低回声突向宫颈管,大小为4.5cm×2.2cm。 入院后择期经腹行子宫肌瘤剔除+子宫内膜息 肉剔除术。术中见肌壁间多发肌瘤结节,大小不等, 部分突向宫腔,共剔除0-5型(入宫腔)、7型肌瘤63 枚,并切除子宫内膜息肉2枚(图1C)。术 后 病 理: 黏膜下平滑肌瘤及子宫肌瘤。术后 HB70g/L,予 补铁对症治疗后上升至78g/L,于术后第7天顺利 出院,拟门诊继续 GnRH-a治疗,严格避孕1年。
病例2 患 者 赵 女 士,33岁,G0,因“痛 经 进 行 性加重伴经量增多3年”入院。 平素月经规律,7d/25d,量偏多,有痛经(VAS 5分),可耐受。末次月经(LMP)2021年12月14日。 2018年患者因多发性子宫肌瘤、双侧输卵管积水于 外院行宫腔镜多发性子宫粘膜下肌瘤切除术+腹腔 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双侧输卵管造口术+双侧输卵 管结扎术,手 术 记 录 未 见,术后出现痛经进行性加 重,VAS8分,偶需口服止痛药,伴 经 量 增 多,似 平 素经量2倍,有血块,经期及周期无明显变化。 2021年6月30日我 院 盆 腔 常 规 MRI(图2A、 2B):子宫腺肌症、子宫多发肌瘤(肌壁间、粘膜下)。 2021年7月2日、7月30日注射 GnRH-a2针,尝 试再次或分次行宫腔镜处理粘 膜下肌瘤,争 取 创 造胚胎移植条 件。于2021年8月30日 在 本 院 第 1次手术,术中见宫 腔 前 后 壁、两 侧 壁 多 发Ⅰ-Ⅱ型 粘膜下肌瘤,大 小2mm~2cm 不 等,体 积 最 大 者 位于宫腔后壁(大小约3.5cm),为Ⅲ型 肌 瘤,基 底 宽,质地较 硬;子 宫 内 膜 不 厚;双 侧 输 卵 管 开 口 未 见(图2C)。分别予以 电 切,术后大致恢复正常宫 腔形态(图2D)。术后病理回报:(粘膜下肌瘤)富于 细胞性平滑肌瘤。术后予米非司酮口服+GnRH-a 治疗1针,口 服 米 非 司 酮 出 现 心 前 区 不 适,停 药 后 缓解。 2021年9月23日第2次行宫腔镜粘膜下肌瘤 电切术。术中 见 宫 腔 可 见 数 枚Ⅰ-Ⅱ型0.3~2cm 肌瘤,子宫内膜略薄,双侧输卵管开口未见。电切过 程中见数枚小肌瘤自肌层跃出。术后宫腔形态较前 恢复。术后病理仍为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术前盆 腔常规 MRI及宫腔镜手术前后宫腔情况见图3。
患者术后月经仍多于平素经量,伴痛经。2021年 11月29日复查盆腔常规 MRI,与本院2021年9月 23日第二次术前老片相比:子宫较前增大;子宫腺肌 症,病变内新见片状短 T1信号,考虑出血信号可能, 请结合临床;子宫多发肌瘤,大致 同 前(图4A、4B)。 考虑患者原发不孕5年余,有生育需求,末次手术及 核磁提示宫腔内虽仅见小的个别粘膜下肌瘤,但腺 肌症和肌壁间多发肌瘤仍较明显,且边界不清,与患 者交代病情及风险后同意行经腹子宫病灶切除术, 术后避孕1年后再考虑辅助生殖。2021年12月23 日于我院行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腺肌症(保 留内膜肌核)病灶切除术+右输卵管马氏囊肿切除 术,术中见子宫增大如孕8周,前后壁弥漫性增厚,质 硬,表面可见多发小肌瘤样突起;冷刀将子宫切开两 半直达宫腔,见肌壁间多发0.5~2.5cm 肌瘤,未见 明显正常肌层组织,宫腔内亦见多发米粒大小粘膜下 肌瘤,似鹅卵石样改变;剔除数枚粘膜下肌瘤(图4C), 行保留内膜下和浆膜下各5mm 的肌层,3/0微乔间 断缝合内膜层后,1/0微乔鱼钩线双瓣法缝合重建子 宫。手术顺利,术中出血约300ml,术后复查血色素 94g/L(术前114g/L),予 抗 炎、补 铁 对 症 治 疗,术 后第6天出院。后续门诊继续行 GnRH-a治疗。
讨 论
弥漫性子宫平滑肌瘤病的临床特点
弥 漫 性 子 宫 平 滑 肌 瘤 病 (diffuse uterine leiomyomatosis,DUL)是一种罕见的子宫肌瘤生长 极度活跃的良性疾病[1],常见于育龄期女性,早期表 现为多发肌瘤(大小多为0.5~3cm),随病情进展, 子宫肌瘤可相互融合且界限不清,遍布子宫肌层,子 宫不同程度的弥漫性、对称性增大,导致不孕以及经 量增多。该病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主要结合 术前超声或磁共振成像(MRI)的影像特点,以及术 中数十或数百小肌瘤弥漫遍布于子宫肌壁间的表现诊断。病理镜下特征与普通肌瘤并无显著差别,可 见相对均匀的梭形细胞结节;结节边界欠清,肌瘤与 正常肌层之间、肌瘤与肌瘤之间相融合;但没有细胞 多形性和异常核分裂象[2]。
DUL的治疗选择和生殖预后
手术是治疗 DUL 的 主 要 方 式,其 中 全 子 宫 切 除是唯一的治愈方案。但80%的 DUL患者仍有生 育需求,需要保留子宫,如何选择有效的保守治疗方 案成为重点问题。可供选择的方案包括:(1)经腹子 宫肌瘤切除术;(2)宫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3)子 宫动脉栓塞术;(4)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GnRH-a 一般用于术前准备和术后预防复发的辅助治疗。 1.经腹子宫肌瘤切除术:能够尽可能地切除粘 膜及肌壁间的肌瘤,且缝合牢固,但也由于肌瘤分界 不清、个数多,面临着子宫创伤大、内膜及肌层组织 不可避免地受损等问题,术后宫腔粘连、盆腔粘连, 以及妊娠后子宫破裂的风险均增大[3]。陈晓利[4]发 现开腹肌 瘤 剔 除(n=44)与 宫 腔 镜 子 宫 肌 瘤 剔 除 (n=44)治疗DUL的肌瘤复发率(9.09% vs.6.82%) 和症状改善率(86.36% vs.93.18%)无显著差异。 褚达明等[5]对6例行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联合术后 GnRH-a治疗的 DUL患者的妊娠结局进行了随访, 其中2例成 功 妊 娠,孕 期 及 产 后 平 稳,无 并 发 症 发 生。但我院则有类似病例在妊娠晚期不足月的情况 下突发腹痛,继而失血性休克诊断子宫破裂,后出现 多脏器衰竭的真实病例(未发表资料)。 2.经宫腔镜手术:通常用于早期 DUL,仅能处 理粘膜下肌瘤,虽然能最大程度地保留肌层的完整 性及宫腔形态,但远期复发几乎不可避免,而且通常 需要多次手术,术后宫腔粘连的风险亦 较 高[6]。尽 管有研究报道术后雌激素治疗可促进子宫内膜生 长,防止粘连,尤其是严重子宫内膜损伤的患者,但 激素使用是否加快 DUL患者病情复发尚需进一步 研究[7]。目前文献报道的宫腔镜治疗 DUL 患者的 术后妊 娠 率 为 25% ~62.5%,活 产 率 为 18.8% ~ 50%[8-10],而开腹手术 的 术 后 妊 娠 率 为0%~60%, 活产率为0%~20%[9-10],似乎宫腔镜的疗效优于经 腹手术。但需注 意,宫 腔 镜 手 术 常 用 于 早 期 DUL, 常需分次、多次手术,为尽量避免粘连,应避免同次 切除前后壁对应部位的肌瘤,但仍无法替代所有的 经腹手 术。Yen 等[11]针 对 5 例经宫腔镜治疗的 DUL患者(肌瘤 大 小 约 为0.5~3cm)的 观 察 随 访 显示,有生育需求的3名患者均成功受孕,并成功分 娩4次(剖宫产2例次,阴道分娩2例次),无妊娠不 良事件。且有研究提出,宫腔镜术式与妊娠结局相 关。Zhao等[12]对8例 DUL 患 者 行 宫 腔 镜 冷 刀 系 统(HEOS)和或开窗法 肌 瘤 剔 除,其 中≤1cm 的0 型或I型肌瘤可使用冷抓器直接机械切除,较 大 的 Ⅰ型或Ⅱ型肌瘤用冷剪刀或电切割环切割肌瘤的粘 膜和包膜,以露出肌瘤核,随后,子宫收缩导致肌瘤 伸入子宫腔,由单极或双极能量供电的电切割环来 逐步切割肌瘤。这种方式减少了手术对内膜和正常 肌层的损伤,患者术后随访(39.13±17.01)个月,妊 娠率达到87.5%(7/8)、活产率为75%(6/8,阴道分 娩3例次、剖宫产3例次)。并且研究者认为,虽然 壁内未切除的肌瘤多发,但通常较小,对受孕和分娩 几乎没有影响[12]。 白茜等[10]对比了开腹手术与宫腔镜手术术后 宫腔粘连的情况:5例经腹手术患者中2例发生 宫 腔粘连,其中1例为Ⅴ度粘连;8例宫腔镜手术患者 中,仅1例发生Ⅱ度宫腔粘连。这可能与经腹手术 剔除粘膜肌瘤时更易造成内膜大面积损伤,而宫腔 镜手术仅处理部分肌瘤有关。即便宫腔镜手术的粘 连率相对更低,但观察也发现宫腔镜手术次数与宫 腔粘连的发生率亦呈正相关,比如有文献报道1次 宫腔镜手术宫腔粘连的发生率为45.1%(14/31),2 次手术为55.6%(5/9),3次手术为100%(3/3)[8]。 因此为避免 DUL复发及反复手术造成内膜损伤和 宫腔粘连,建议术后2~3个月尽快尝试妊娠,必要 时行辅助生殖技术助孕。
其他:近几年出现了一些微创技术用于治疗DUL 的报道。子 宫 动 脉 栓 塞(uterinearteryembolization, UAE)能够阻 断 子 宫 肌 瘤 的 血 供,引 起 子 宫 肌 瘤 缺 血梗死、萎 缩。Scheurig等[13]报 道 了6例 DUL 经 UAE治疗的经验,仅有1名患者在随访期间出现子 宫肌瘤增长迅速而行全子宫切除,另外5名患者在 16个月的随访时间内,月经过多和盆腔疼痛的症状 均得到改善,子 宫 体 积 的 中 位 数 下 降 了56%,且 治 疗期间没有出现类似围绝经期症状。目前尚缺乏关 于 UAE治疗对 DUL患者妊娠结局影响的报道,但 有报道称侧支血管、卵巢动脉及阴道动脉亦可以为 子宫提供部分 血 供,行 UAE 后子宫仍能获得充足 血供,因此对生育能力并不会带来不可逆的影响[14]。 此 外,高强度聚焦超声 (High-intensityfocused ultrasoundablation,HIFU)也是一种新兴的治疗子 宫肌瘤的技术[15]。Zhang等[16]对8例 DUL患者采取了 HIFU 治疗,随 访5.9个 月 后,所 有 患 者 的 月 经均恢复正 常,平 均 子 宫 体 积 减 少67.6%;随 访 平 均19.1个月后患者血红蛋白和糖类抗原-125水平 也恢复正常;所有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显著改善。尽 管理论上 HIFU 可以精确切除肌瘤,不会对周围正 常组织 造 成 热 损 伤,但 考 虑 DUL 患 者 肌 瘤 分 界 不 清,是否会对患者的生育能力产生影响仍需要更多 的研究。
总结
对于早期 的 DUL(肌 瘤 直 径 为0.5~3cm,或 子宫大小为9~14孕周)患者,首次治疗可选择经宫 腔镜手术,应充分告知患者有分次手术的必要性,单 次手术适可为止,不要同时切除前后壁对应部位的 肌瘤,以避免和减少粘连形成;术后1~3个月,应进 行早期 宫 腔 镜 随 访 和 干 预,以 防 止 DUL 患 者 发 生 子宫粘连;术后可联合 GnRH-a治疗减少复发。病 程晚期 的 DUL 更 适 合 行 经 腹 子 宫 肌 瘤 剔 除,但 也 要有预防宫腔内和宫体外粘连的意识,可采用宫腔 内 球 囊 支 架 和 屏 障 式 防 粘 连 剂。本 文 例 1 患 者 DUL病程 11 年 余,早 期 行 宫 腔 镜 手 术 +GnRH-a 治疗症状缓解5年,已属效果满意,此次复发后已属 晚期,肌瘤增大增多,最大者约4.4cm,只能行经腹 子宫肌瘤剔除,术前术后联合 GnRH-a并严格避孕 一年后,希望能尽早妊娠,必要时鼓励采取辅助生育 技术,以免再次错过生育时机。例2手术病史3年, 本身肌瘤的病理为富于细胞型,且合并子宫腺肌症, 整体预后不良,但患者生育需求强烈,只能继续保守 治疗。
参考文献略。
来源:甘静雯,邓姗.弥漫性子宫平滑肌瘤病的窘境和治疗新方法[J].生殖医学杂志,2022,31(09):1287-1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