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柴亚婷,王小磊,姜星原,李叶,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病例女,37岁,因本院体检肝胆脾CT发现右肾积水,并出现全程无痛肉眼
图1冠状位CT平扫右侧输尿管起始段结节影(白色箭头),大小约1.00cm,CT值约46HU,边缘光滑,形态规整。图2,3动脉期冠状位、矢状位CT结节可见明显强化(黑色箭头)。
图4~6轴位动脉期明显强化(黑色箭头),实质期及排泄期强化程度减低。动脉期CT值约123HU,实质期CT值约84HU,排泄期CT值约82HU。
图7~9CT平扫冠状位、矢状位、轴位右侧输尿管起始段结节(白色箭头),大小约2.00cm×1.61cm,CT值约52HU,密度不均,形态略欠规整,边界尚清楚,右侧肾盂可见扩张。
于全身麻醉下行后
图10上皮样细胞围血管片状分布(HE)。
免疫组化:TFE3(+)、Vimentin(部分+)、Ki-67(5%+)、CD10(-)、CKpan(-)、CK7(-)。病理诊断:右侧输尿管上段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PEComa)。右肾门淋巴结未见肿瘤转移。输尿管肿瘤周围淋巴结缔组织送检为纤维脂肪组织,未见肿瘤浸润。
讨论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Coma)是一种临床少见的间叶性肿瘤,由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组成并对肌细胞和黑素细胞标记具有免疫反应性,Bonetti在1992年首次提出PEC的概念,1996年Zamboni等命名了这类肿瘤。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将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定义为在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上具有独特表现的血管周围上皮样细胞的间叶组织肿瘤。
PEComa最常见的原发部位之一是女性泌尿生殖道,受累部位为肾脏、子宫,而发生于输尿管的病例极其罕见,因发病部位、临床及影像特征缺乏特异性,易被误诊。本例患者为中年女性,临床症状为全程无痛肉眼血尿,病情进展时右侧
影像检查对发现PEComa有一定意义,但临床及输尿管影像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诊需通过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
由于输尿管PEComa罕见,临床上极易误诊,常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①输尿管息肉,典型临床表现是耻骨上疼痛或间断血尿,多发于输尿管上段,左侧多发,典型者在透视下可见“蚯蚓蠕动征”。CT表现为扩张的输尿管腔内等密度结节,边缘光滑,增强扫描病变轻度强化,于排泄期病变显示最清晰,不侵及周围组织。
②输尿管癌,以无痛性肉眼血尿为主要症状,好发于输尿管下段,表现为乳头状或菜花状,输尿管壁局部不规则增厚,管腔不规则狭窄,局部输尿管轮廓消失,排泄期可见卵圆形、虫蛀样充盈缺损,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增强扫描呈持续性强化,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有助于鉴别。
③输尿管
④输尿管
来源:柴亚婷,王小磊,姜星原,李叶.输尿管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影像表现1例[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21,32(05):37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