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压力性尿失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发布时间:2023-08-07 16:56 阅读:加载中...

导读

 

男性尿失禁是由尿道括约肌和∕或膀胱功能障碍导致的尿液由尿道不随意漏出,通常分为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急迫性尿失禁、充盈性尿失禁等。男性尿失禁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非常复杂,导致SUI的诊断与治疗存在诸多困难且随着国内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P)的广泛开展,男性SUI呈现上升趋势,但国内泌尿外科医生对此病的了解尚不够深入,导致有些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尿控学组制订本专家共识,以规范男性SUI的诊断与治疗,提高我国在该领域的诊治水平。

 

诊断与评估

 

男性SUI的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尿液分析、残余尿量测定、排尿日记、尿失禁量表、尿垫试验、尿流率测定、尿动力学检查、膀胱镜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治疗

 

治疗原则首选保守治疗,特别是盆底肌训练,建议治疗6~12个月后如效果不佳,再考虑外科手术治疗。对于一些混合性尿失禁患者,首先使用抗胆碱能和/或β3受体激动剂、膀胱A型肉毒毒素注射、骶神经调节术或膀胱扩大术,根据结果决定是否进行抗尿失禁手术。对于伴有逼尿肌收缩力低下的患者,应权衡SUI程度与残余尿量,以决定是先做抗尿失禁手术,根据结果再采用间歇导尿等方法排空膀胱;还是先采用间歇导尿等方法排空膀胱,根据结果再决定是否做抗尿失禁手术。对于合并尿道狭窄患者,可先行尿道狭窄扩张或手术治疗,待尿道狭窄改善并稳定后再行抗尿失禁手术。

 

保守治疗

 

部分前列腺术后尿失禁(PPI)患者的SUI症状会随着术后时间延长而有所改善。保守治疗包括对生活方式的干预,如定时排尿、控制液体摄入、减少对膀胱有激惹作用的食物摄入(咖啡、酒精和辛辣食品)等。

                                                                                        

对于合并尿频的患者推荐进行膀胱训练和定时排尿。对于伴有膀胱排空障碍或膀胱逼尿肌活动低下的患者,可采用间歇导尿排空膀胱。轻-中度SUI患者可进行盆底肌训练(如凯格尔训练),通过增加盆底肌力量提高控尿能力。RP术前预防性进行盆底肌训练可降低术后尿失禁的严重程度,加速早期尿控功能恢复。术后早期(拔除导尿管后立即)行盆底肌训练亦有助于控尿功能恢复。盆底肌训练对一些术后尿失禁持续1年以上的患者依然有效。推荐盆底肌训练结合生物反馈和电刺激等疗法,可使患者更科学有效地进行锻炼。目前药物治疗男性SUI的效果不佳。

 

外科治疗

 

尿道周围局部注射填充剂在短期内对部分患者有效,但长期效果不佳。通过手术植入装置仍然是主要疗法,最常见的治疗方法是人工尿道括约肌(AUS)植入术和男性吊带术。一般认为,男性吊带术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的轻-中度男性SUI患者,AUS植入术适用于中-重度男性SUI患者;对于中度尿失禁患者AUS植入术的效果要好于男性吊带术。需要注意的是,植入术前必须明确膀胱功能,如膀胱容量、顺应性、收缩力及逼尿肌-括约肌的协调性。外科手术介入时间一般推荐在SUI发生12个月之后。

 

长期管理与随访

 

男性SUI的长期管理与随访主要包括监测疗效、生活质量评估及术后并发症管理。保守治疗至少4~8周后进行疗效评估,随后在第6、12个月各随访1次,此后每12个月随访1次。外科治疗推荐术后4~6周内至少进行1次随访,主要了解手术疗效和术后近期并发症,术后第3、6、12个月各随访1次,此后每12个月随访1次。根据患者个体情况确定随访内容(参见诊断与评估)。随访时应关注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是否改善,如控尿状态、是否排尿困难、装置是否正常使用,以及有无泌尿系感染、尿道萎缩/侵蚀、阴囊疼痛或麻木、伤口感染等。

 

共识推荐要点:

1.治疗原则:①首选保守治疗,特别是盆底肌训练,治疗6~12个月后如效果不佳,再考虑外科手术治疗。②盆底肌训练可与生物反馈和电刺激等疗法联合应用。③药物治疗男性SUI的效果不佳。

2.尿道填充剂注射治疗一般适用于轻度SUI且不能耐受较大手术的患者,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尚无成熟可用的尿道填充剂材料。

3.男性尿道吊带术适用于轻-中度男性SUI患者,我国术者多采用术中裁剪的吊带,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正在研究观察中。

4.AUS植入术适用于中-重度男性SUI,循证医学证据水平较高,被高度推荐使用。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尿控学组.男性压力性尿失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22,43(9):641-645.

最新医学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