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

  • 小孩贫血症状(音频)

    小孩贫血症状
    讲解医师:张晓蕊  (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
    孩子如果出现贫血,首先最常见到的主要是皮肤黏膜的苍白,尤其是血红蛋白比较低的情况下,会看到眼结膜、口腔黏膜、甲床的地方都会有比较明显的苍白色。如果是慢性溶血或者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可能会出现皮肤的蜡黄,可能没有那么白。除此之外,贫血的孩子往往有生长发育迟缓,容易疲劳、头发干枯、营养低下。\n因为有贫血,所以往往会出现髓外造血的表现,经过查体往往会看到肝脾淋巴结会有肿大。还会有其他系统的表现,比如可能会有循环呼吸系统的表现,由于缺氧可能会出现呼吸、心跳的加快,尤其是在哭闹之后非常明显。有些贫血特别严重,还会出现心脏的扩大、有杂音等,严重的会出现心衰。另外,还会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也会影响精神状态,会精神很差、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嗜睡,甚至智力受到影响等,这些都是贫血相关的症状。
  • 一岁宝宝贫血吃什么(音频)

    一岁宝宝贫血吃什么
    讲解医师:金菊花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儿科
    宝宝一周岁左右,由于生长过快,很容易导致贫血,也很容易影响小儿生长发育,诱发感染性的疾病。最常见的是营养性贫血,营养性贫血危害很大,但完全可以预防,关键是建立科学的喂养观,合理搭配宝宝饮食,按时添加辅食。准妈妈一定要坚持母乳喂养,如果母乳少,也可以选择吃强化铁的配方奶粉,宝宝在四到六个月时,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助食品,尤其是含铁高吸收好的肝脏、瘦肉和动物血类。动物肝脏是预防缺铁性贫血的首选食品。由于动物肝脏内富含各种营养素,人体也较易吸收,家长可以购买新鲜的猪肝、鸡肝之类的动物肝脏,打成泥,煮熟后放在粥里给宝宝吃。其次,补血比较好的就是鸡蛋黄,鸡蛋容易买到,实用,保存比较方便,而且富含各种营养素,不失为婴幼儿补充铁来源的较好的辅助食品。将鸡蛋煮熟后冷却剥壳,去蛋白,压成泥喂给宝宝吃。动物血液铁的利用率比较高,用猪血、鸭血等做成食物来预防儿童缺铁性贫血,仍然是价廉、方便的食品。芝麻酱也是一种特别好的婴幼儿类营养食品,里面富含各种营养素,也是一种极好的婴幼儿营养食品。一般宝宝如果是轻度贫血,建议以食补为主,如果贫血较重时,最好根据化验结果,遵医嘱口服铁剂,千万不要擅自补铁,也不要盲目为小儿购买营养辅助品。
  • 宝宝贫血症状(音频)

    宝宝贫血症状
    讲解医师:张云朝  (主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小儿内科
    宝宝贫血症状:当血红蛋白降至80g/L以下时,就会出现皮肤和黏膜苍白,尤其是皮肤、口腔黏膜、眼结膜、手掌和甲床等处比较明显。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患儿皮肤呈苍黄色,病程长的可以出现疲倦、乏力、生长发育落后、营养低下、毛发比较枯燥。贫血时由于组织缺氧,可以出现一系列的代偿性的表现,比如呼吸、心率加快,哭闹活动后更明显,脉搏可加强,脉压增大,循环时间增快。如果有严重的贫血,代偿功能失去平衡,就会出现心脏扩大,心前区可闻及杂音,心电图可以表现为ST段的下降。由于心肌缺氧可发生代偿性的功能不足,出现严重的心力衰竭。
  • 为什么会得溶血性贫血?(音频)

    为什么会得溶血性贫血?
    讲解医师:丁晓庆  (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血液免疫科
    溶血性贫血的原因有很多,溶血性贫血的根本原因就是红细胞寿命缩短,造成红细胞破坏加速,可概括为红细胞本身内在的缺陷、红细胞外部因素的异常。红细胞内在的缺陷主要包括红细胞膜的缺陷,如遗传性红细胞增多症,它是膜结构的异常,还有PNH红细胞膜缺陷而造成的溶血,还有一种是珠蛋白异常,有的也叫地中海贫血。红细胞外部因素异常包括免疫性因素和非免疫性因素,免疫性因素常见的,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 新生儿溶血性贫血可能发生在什么时期(音频)

    新生儿溶血性贫血可能发生在什么时期
    讲解医师:司振阳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南京市中医院儿科
    一般来说,新生儿溶血性贫血大多数发生在出生后前3天。这一段时间新生儿刚刚从母体中出来,免疫功能还没有完全建立,如果血型和妈妈的血型比较不相符,比如新生儿属于Rh阴性血型,而妈妈属于Rh阳性血型;或者妈妈属于A型血,而新生儿属于B型血,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出现溶血性贫血。\n另外,除了溶血性贫血以外,还会出现溶血性贫血导致的黄疸,这种情况常常是血型不相符引起红细胞破坏导致。红细胞破坏一方面可以导致贫血,另一方面可以释放出胆红素而引起黄疸。\n针对溶血性贫血,如果比较轻微可以继续观察,一般可以自行恢复,如果比较严重,需要及时输血治疗。
  • 溶血性贫血8g血怎么办?(音频)

    溶血性贫血8g血怎么办?
    讲解医师:丁晓庆  (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血液免疫科
    溶血性贫血8g的血色素,首先要明确溶血性贫血的病因,如果血红蛋白掉到8g,有的病人有基础性疾病,如冠心病,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心绞痛加重,这样的病人可以申请输血,但一般溶血性贫血输血后可能会造成溶血的加重,所以不积极的输血,一般低于6g,症状比较明显的时候才考虑输血治疗,这样的病人最主要的应该去明确病因,寻求系统的治疗,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效果相对比较好,要去医院专科找大夫。
  • 溶血性贫血可以治愈吗?(音频)

    溶血性贫血可以治愈吗?
    讲解医师:丁晓庆  (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血液免疫科
    溶血性贫血,它能够完全治愈吗?这得根据不同的病因,如果要是明确它是感染引起的,我们把感染控制了,溶血性贫血就会完全治愈。如果要是某一种药物引起的,一部分病人也能够完全的治愈,停了药以后大部分病人就会完全恢复。还有一些像由机械性原因造成的,比如换瓣,像有一些先天性心脏病的病人,他换了机械瓣膜,这样机械性原因造成的,病人是去不掉的,可能溶血性贫血能减轻,但不能完全的去治愈。还有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这个免疫的病因,如果不能完全的治愈,溶血性贫血就不太容易完全控制,但有一部分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像我们说的温抗体型,大部分人用了激素加中药治疗以后,是可以治愈的。还有一部分由于免疫性疾病,比如像红斑狼疮这样的病人同时伴发溶血性贫血,我们可以通过药物来控制,把溶血性贫血控制的处于一个正常的状态,如果要是这个疾病复发了以后,可能溶血性贫血也会出现反复,不太容易完全治愈,所以要根据我们的病因(来治疗)。
  • 小儿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怎么治疗(音频)

    小儿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怎么治疗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小儿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由于患者免疫功能紊乱,产生自身抗体和补体吸附于红细胞表面,导致红细胞破坏增速而引起的溶血性贫血。该病临床表现多样化、轻重不一,一般起病缓慢,常表现为全身虚弱、头昏,以发热或溶血起病者较少见。急性型多见于小儿,有时也可见于成人,往往有病毒感染史,起病急骤、寒颤、高热、腰痛、呕吐、腹泻,严重者可出现休克,神经系统表现有头痛、烦燥以至昏迷。一般治疗是积极控制原发病,防止感染,以免引起溶血危象。危重病例需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及心肾功能。溶血危象者应采取碱化尿液的措施,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以防止DIC发生等。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以应用氢化可的松400-600mg每天,静脉滴注,3-5天后改用强地松,1mg每公斤体重每天,口服,7-10天内病情改善。免疫抑制剂适用于激素治疗无效或激素维持量过高者,脾切除无效或脾切除后复发者。免疫抑制药的副作用较多,一般不宜首选。在治疗中应注意观察血象和防止感染。输血应慎重,因为对温抗体型输血后,可因输入补体而引起溶血反应,输血速度应缓慢,密切观察,溶血危象或贫血严重的患者可适量输全血或洗涤红细胞。血浆置换,正常人血浆置换1-1.5个血浆容积,可有效降低血清IgG水平约50%,脾切除、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都可以适当应用。
  • 溶血性贫血的发病原因是什么?(音频)

    溶血性贫血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讲解医师:冷芸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血液科
    溶血性贫血发病的原因比较多,有一些遗传相关的因素引起来的,一些基因的缺乏,基因的异常引起来的,地中海贫血以及红细胞膜的异常引起来的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以及免疫相关的,产生了自身的抗体,与红细胞结合以后,通过的脾脏就把他破坏掉了,过度的破坏以后,就造成了血管外的溶血。溶血性贫血分为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那血管内的溶血就是经常看到一些遗传相关的,红细胞还原酶异常,就容易造成红细胞不能及时的清除氧自由基对他的损害,造成细胞的破坏的增加;地中海贫血是属于红细胞的血红蛋白珠蛋白合成的异常,这类患者也可以造成红细胞寿命的缩短造成溶血。血管外溶血,经常看到的是免疫相关溶血,又分为温抗体型和冷抗体型溶血。温抗体型溶血患者主要是由于自身病毒的感染和相关的因素产生了自身的抗红细胞的抗体,最常见的是IgG抗体,和红细胞结合了以后,红细胞就被标记了,经过血液循环到了脾脏以后,就会被脾脏识别,红细胞就破坏掉了,造成细胞溶血。冷凝集素综合征患者主要是IgM型的抗体,有这类抗体病人,在气温降低以后,会造成自身溶血,这类患者需要在平时注意保暖,然后避免在过冷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减少溶血的发生。
  • 什么是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音频)

    什么是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讲解医师:郭明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血液免疫科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由于免疫功能紊乱产生抗自身红细胞抗体,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相结合,或激活补体使红细胞过早破坏而导致的溶血性贫血。简单说就是因为各种免疫反应导致红细胞不正常的自己破坏,寿命缩短,溶掉了,这样引起的贫血就是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临床上根据发病原因,把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原因不明确,占60%左右;继发者伴发于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即与免疫有关的疾病,如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某些细菌病毒感染等,约占40%左右。根据抗体种类又可分为温反应性抗体型和冷反应性抗体型。温抗体与抗原反应的最适宜温度为37度,冷抗体又分为两种,冷凝素与红细胞结合的最适宜温度是2到4度,冷溶血素在16度时与红细胞结合,温度升高结合力无明显减弱。临床上温反应性抗体型约占80%,女性患者多于男性,且以青壮年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