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炜

  • 胃腺瘤手术过几天能出院(视频)

    胃腺瘤手术过几天能出院
    胃腺瘤手术分为内镜下手术和常规外科手术。内镜下手术很多时候可以在门诊完成,但是由于切除范围比较大、范围比较深,可能会导致类似于出血、穿孔等等并发症。一般术后有24-48小时的观察时间,观察时间过后,病人经口进流食、半流食没有出现问题后,可以考虑出院。如果采取常规外科手术,做胃大部分切除或者全胃切除之后,要根据外科手术常规,在肠道正常通气、排便、可以进食后再考虑出院。这个时间比内镜下手术的术后恢复时间相对长些,一般1周左右或者9-10天可以达到出院标准。对于术前一般情况良好的患者,也就是术前营养水平、活动功能方面都正常的患者,术后可以得到早期锻炼,早期恢复,出院时间比平均水平会缩短。但术前存在高龄、营养不良、合并其他心肺疾病的病人,术后运动及恢复存在困难,或者术后出现新的并发症、新的问题,出院时间会相对延长。
    2023-08-02
  • 胃腺瘤手术后该吃什么(视频)

    胃腺瘤手术后该吃什么
    胃腺瘤手术分为内镜下手术和常规外科手术,内镜下手术大多数情况下在术后第1天就可以尝试进流食。根据不同的情况,胃腺瘤有不同的切除程度和切除范围,会适当延迟进食时间,可能会有1-2天的禁饮食时间。如果腺瘤体积比较大,或者高度怀疑恶变,或者考虑浸润深度、恶变后浸润深度比较深,已经不适合做内镜下手术切除,这种情况如果采取常规外科手术,术后进食时间可能会晚一些,起码要等到病人肠道通气之后,也许到手术后4-5天才可以考虑进食,或者经过肠内营养管给予适当无渣流食。总体来讲,病人胃腺瘤手术后,建议饮食有一个逐渐过渡的过程,首先以水为主的无渣流食,之后逐渐过渡到半流食及正常饮食。在这个过程中,饮食应以清淡为主。
    2023-08-02
  • 什么是胃腺瘤息肉(视频)

    什么是胃腺瘤息肉
    胃腺瘤也叫胃腺瘤息肉或息肉样腺瘤,是胃黏膜发生的一类常见的胃良性肿瘤。这类肿瘤从病理学上可以分为乳头状腺瘤、管状腺瘤以及混合状腺瘤。根据外观不同,可以分为隆起型腺瘤、凹陷型腺瘤以及平坦型腺瘤。胃腺瘤在早期往往没有特殊症状,很多时候结合一些不典型消化道症状、通过胃镜检查发现。胃腺瘤病人,在胃镜下发现的腺瘤,相对来讲体积比较小,表面形态倾向于良性肿瘤,可以选择定期做胃镜复查,观察情况变化。如果体积比较大或者合并不良形态学表现,可以考虑进行胃镜下切除,或者根据情况选择手术切除。
    2023-08-02
  • 盲肠的位置、结构及功能(视频)

    盲肠的位置、结构及功能
    盲肠的位置、结构及功能介绍如下: 一、盲肠的位置: 盲肠是大肠的起始部,也是大肠中最粗、最短、通路最多的一段,长约6厘米,其左侧与回肠相连接,上面与升结肠相连,下面与阑尾相连接。盲肠主要位于右髂窝内,位置相对较固定,不过有少数情况也可出现异位盲肠。 二、盲肠的结构: 盲肠管壁从内向外分为4层,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层,其中黏膜层中含有大肠腺,可以分泌黏液,润滑肠道,保护肠黏膜。黏膜下层含有淋巴小结,参与机体免疫反应,能起到防御外来细菌、病毒等作用。肌层由平滑肌组成,可以发生波形蠕动,有助于将食物残渣或粪便逐渐推向与之相连的升结肠。外膜层由疏松的纤维组织构成,能分泌少许浆液,具有一定润滑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能防止与邻近组织发生粘连。 此外,在盲肠的内侧壁上,还有两个重要的开口,一个是回肠与盲肠的接口,称回盲口,在回盲口的周围,有上下两片半月形的皱襞,称回盲瓣,它既能放缓食物进入大肠的速度,让回肠能充分消化和吸收食物,又能防止大肠中的内容物反流入回肠。另一个开口,在回盲口下方,约两厘米处,称阑尾口,是盲肠和阑尾之间的通道,阑尾分泌的黏液可以从这里进入盲肠。 三、盲肠的功能: 盲肠主要有吸收、免疫和分泌等功能。 1、吸收功能:盲肠是大肠的起始部位,是消化器官之一,盲肠黏膜能够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分和电解质,盲肠与回肠的交界处有两片半月形的皱襞,称为回盲瓣,即可阻止回肠内的食物过快的流入盲肠,以便食物在回肠内充分消化吸收,又可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回到回肠; 2、免疫功能:盲肠的黏膜下层中含有淋巴小结,参与机体免疫反应,能起到防御外来细菌、病毒等作用; 3、分泌功能:盲肠的黏膜层中含有大肠腺,能够分泌黏液润滑肠道,保护肠黏膜。
    2023-08-02
  • 肛管的位置、结构及功能(视频)

    肛管的位置、结构及功能
    肛管的位置、结构及功能介绍如下: 一、肛管的位置: 肛管是大肠的末端,位于盆膈以下,上端接直肠,下界为肛门。 二、肛管的结构: 肛管顾名思义就是一条管道,在它管腔内的表面有68条纵形的黏膜皱襞,称肛柱,肛柱长约1-2厘米内有血管和纵形肌,肌柱上端的连线称肛直线,即直肠与肛管的分界线。每个肛柱下端之间靠半月形的黏膜皱襞相连,此皱襞称肛半,每一肛半与其相邻的两个肛柱下端之间会形成一个开口向上的隐窝,称肛窦,窦深3-5毫米,里面往往会积存缝隙,肛柱下端和肛半边缘围成的锯齿状环形称齿状线,齿状线以上内面为黏膜,齿状线以下内面为皮肤,在齿状线下方还有一宽约一厘米的环状区域,称肛梳。肛梳部的皮下组织和肛柱部的黏膜组织都含有丰富的静脉丛,是痔疮的好发部位,一般来说发生在齿状线以上为内痔,发生在齿状线以下为外痔,发生在齿状线上的为混合痔。 此外肛管周围还有肛门内外括约肌等,肛门内括约肌环绕肛管上3/4段,肛门外括约肌位于肛门内括约肌之外,围绕整个肛管,它和肛门内括约肌一起通过控制肛门的开合来控制排便。 三、肛管的功能: 肛管主要有排便及控便的功能。 1、排便功能:肛管是大肠的末端,它的肌层由里面的肛门内括约肌以及外面的肛门外括约肌组成,平时均处于收缩状态,当粪便到达肛管时,肛门内外括约肌先后舒张,将粪便排出体外; 2、控便功能:肛门内括约肌不受意识控制,当粪便通过时就会被迫舒张,而肛门外括约肌受意识支配,当排便条件不允许时,肛门外括约肌就会一直处于收缩状态,有较强的控制排便的能力。另外肛管管壁中有丰富的静脉丛,久坐或长期站立,因便秘而用力排便等情况,容易使静脉丛压力过大,引起曲张,最后形成痔疮,长期饮酒和大量吃刺激性食物容易诱发痔疮。
    2023-08-02
  • 胃腺瘤是怎么引起的(视频)

    胃腺瘤是怎么引起的
    胃腺瘤疾病的发病原因,目前在学术界尚没有一个公认结论。目前认为可能和以下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在一些病人随访中,发现胃腺瘤或者是胃息肉,往往有一定家族聚集性。也就是,在一个家族的直系亲属中,他的发病率会比其他家族高。所以对于在家族中已经发现有相关胃腺瘤或者息肉或胃的其他良性肿瘤的病人,建议病人的直系亲属定期进行胃镜复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2、另外一方面因素是饮食因素,很多消化道肿瘤可能和人的饮食习惯相关,这也反映出很多肿瘤在西方国家,也就是高营养、高收入国家和一些贫困的亚非拉国家发病率不同。而这些因素主要包括高盐,也就是大量盐分摄入可能会破坏胃黏膜,引起很多黏膜基因水平变异或者是毒素更容易吸收; 3、很多食物中含有本身公认的致癌物质,也可以导致胃的良性疾病或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增高; 4、另外,食物中特殊的或者经食物摄取的一些特殊的细菌病原体,特别是霉菌,也可以导致胃肿瘤发病率提高。
    2023-08-02
  • 脾的位置、形态、结构及功能(视频)

    脾的位置、形态、结构及功能
    脾的位置、形态、结构及功能介绍如下: 一、脾的位置和形态: 脾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位于腹腔左上方,从外观上看它形似半个蚕豆,可分为隔、脏两面,中央处有脾门、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在这里出入,在脏面,脾与胃底、左肾、左肾上腺、胰尾和结肠左曲相毗邻,在隔面脾与膈肌相邻,在它的前上方还有2-3个脾切迹,正常情况下在体表不能触及,不过当脾肿大时,脾切迹是触诊脾的标志。 二、脾的结构: 脾是一个实质器官,最外面是被膜,里面是实质,脾的被膜较厚,并深入脾内,形成小梁,构成脾的粗支架,脾的实质由大量淋巴组织构成,又可分为白髓和红髓两部分,白髓主要由动脉周围淋巴鞘、淋巴小结和边缘区组成,红髓由脾索和脾血窦组成,它们和白髓共同发挥过滤血液、造血以及免疫功能。需要注意有些人在脾的附近,特别在脾门、脾尾等位置,还有10%-40%的概率会出现与正常脾脏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副脾,副脾多呈球形,但位置大小和数目不定。 三、脾的功能: 脾主要有造血、免疫、滤血等功能。 1、造血功能:在胚胎早期,胎儿依靠肝脾来造血,之后,在胚胎第二十周左右逐渐过渡至依靠骨髓造血,等胎儿出生后,正常情况下,脾不再参与造血,当人体严重缺血或者骨髓造血异常的时候,脾就能恢复造血功能; 2、免疫功能:从骨髓开始造血之后,脾就演变成淋巴器官,具有免疫功能。在脾当中有各类免疫细胞,如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等。当细菌、疟原虫、血吸虫等病原体随着血液进入脾后,就会引起脾中的免疫细胞增多,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消灭这些病原体; 3、滤血功能:当血液进入脾后,血液中正常的血细胞能够变形,穿过脾内部的滤过网,脾血窦,在进入血液循环当中,衰老的血细胞主要是红细胞,由于变形能力降低,甚至消失,无法通过滤过网,便只能留在脾中,最后被里面的巨噬细胞吞噬清除。
    2023-08-02
  • 直肠的位置、结构及功能(视频)

    直肠的位置、结构及功能
    直肠的位置、结构及功能介绍如下: 一、直肠的位置: 直肠是大肠的一部分,位于盆腔下部,穿过盆隔与肛管相连,上端连接乙状结肠。 二、直肠的结构: 直肠从外观上看其实并不直,存在多个弯曲,从人的侧面看有两个弯曲,直肠底区和直肠会阴区,从人的正面看有三个凸向侧方的弯曲,中间较大的一个凸向左侧,上下两个凸向右侧,当进行直肠镜检查时,如不注意这些弯曲部位,可能会损伤肠壁。 直肠的管壁从内向外可分为4层,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层,其中黏膜层中含有大肠腺,可以分泌黏液,润滑肠道,保护肠黏膜,黏膜下层含有淋巴小结,参与机体免疫反应,有防御外来细菌、病毒等作用。肌层由内环行和外纵行两层平滑肌组成,当直肠内蓄积足够多的粪便时,他们可以把粪便逐渐推向与之相连的肛管。此外环形肌还与黏膜一起在直肠内面形成了上下三个直肠横壁,在直肠内粪便较少时,能阻挡粪便下移。外膜层则是由疏松的纤维组织构成,能分泌少许浆液,具有一定润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防止与邻近组织发生粘连。 三、直肠的功能: 直肠主要有排便、吸收、分泌及免疫等功能。 1、排便功能:正常人的直肠中一般没有粪便,随着肠的蠕动可将粪便推入直肠,当粪便量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压迫直肠壁引起神经冲动,这种冲动沿着神经上传至大脑,引起便意,如果排便条件允许,大脑就会加强便意,使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收缩,肛门扩张,将粪便排出。如果条件不允许,大脑皮层就会抑制便意,如果时间过长,进入直肠的粪便也会退回结肠,结肠进一步吸收水分,使粪便干结; 2、吸收功能:直肠黏膜可以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葡萄糖和部分药物,所以有部分疾病,比如痔疮、便秘等,可通过直肠给药进行治疗; 3、分泌及免疫功能:直肠的黏膜层中含有大肠腺,能够分泌黏液、润滑肠道,有利于排便。直肠的黏膜下层中含有淋巴小结,能起到防御外来细菌、病毒等作用,参与机体免疫反应。
    2023-07-31
  • 腰肌劳损的自我治疗和恢复的方法(视频)

    腰肌劳损的自我治疗和恢复的方法
    腰肌劳损,实际上是腰部肌肉及其附着点的筋膜、韧带,或者是骨膜的慢性损伤性炎症,是腰痛的一种常见的原因。腰肌劳损的发病原因,可以归纳为长期工作姿势不良,或者是腰椎先天性或后天的畸形,或者是腰部软组织急性扭伤、治疗不当等。自我治疗和恢复的方法主要为减轻负重、注意休息、药物治疗等,主要分析有以下几点:1、一般治疗:在腰痛发作的急性期提倡适当卧床休息,定时改变姿势,必要时可在工作中使用腰围来保护腰椎;2、药物治疗:如果疼痛比较明显,患者可以合理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来缓解疼痛,在压痛点的局部可以使用痛点封闭。患者还可以使用外用的贴膏,如藏药消痛贴膏,其中湿敷剂型可以起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可用于急慢性的腰扭伤、跌打疼痛、骨质增生、风湿及类风湿性的疼痛,也可以用于落枕、肩周炎、腰肌劳损和陈旧性伤痛等。而弹力款的藏药消痛贴膏用于腰部更牢靠,不容易掉落,使腰部的贴敷更加舒适。腰肌劳损经过积极治疗,大多数症状都能够得到缓解,但是比较容易复发。患者平时应当注意躲避风寒,并且应该适当增加腰背肌的功能锻炼,要注意平时的坐姿,经常变换腰部的体位,腰痛加剧时,最好能够卧床休息。
    2023-08-03
  • 腰肌劳损治疗最佳方法(视频)

    腰肌劳损治疗最佳方法
    腰肌劳损实际上是腰部肌肉及其附着点的筋膜,甚至是骨膜的慢性损伤性炎症,是腰痛的常见原因。躯干部位在负重活动时,位置越低所承受的重量就会越大,因此腰部受力量大,也较为集中。而躯干的稳定性主要在于脊柱,当脊柱的结构失去稳定性时,起辅助稳定作用的腰背肌超负荷工作,以求让躯干保持稳定。如果长期如此,肌肉就容易产生代偿性的肥大、增生,表现为无明显诱因的慢性疼痛。腰肌劳损的最佳治疗方法,要根据病情的轻重来进行选择,主要分析如下:1、休息:当病情较重的时候,应当适当卧床休息,定时改变姿势,必要时可以在工作中使用腰围。但是休息的时候,把腰围解下比较好,以免继发废用性肌萎缩,这样有可能会进一步加重腰段脊柱的不稳定;2、锻炼:患者还应该训练腰部的肌肉力量,以增加腰肌抵御创伤和应力的能力;3、物理治疗:腰部进行物理治疗是治疗腰部损伤的另一个主要方法,包括蜡疗、电疗等,同时也可以进行推拿、按摩的治疗;4、药物治疗:在腰痛的痛点可行肾上腺皮质激素注射封闭治疗,腰部疼痛症状明显时,患者还可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治疗、缓解肌肉的疼痛。另外,患者还可以外用膏药,如藏药消痛贴膏,此药对于腰部的急性扭伤,或者是慢性的腰肌劳损效果都不错,可以起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其中弹力款的藏药消痛贴膏,对于腰部的贴敷会更加舒适,而且不影响行动,患者可自行选择。
    2023-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