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智辉

  • 动静脉内瘘术后出现了动脉瘤怎么回事(视频)

    动静脉内瘘术后出现了动脉瘤怎么回事
    内瘘的并发症中,如果患者感觉到瘘管越来越粗,局部变成膨大,像球一样,其实内瘘管已经产生了动脉瘤样的改变。通常认为已经瘤样扩张或者是产生动脉瘤,有些严重,整个手的重量都比这个对侧,比不做内瘘的手相差非常大,甚至严重一点,就像有一条蟒蛇,盘在病人做内瘘的这条手上,这是非常严重的一个动脉瘤样改变。具体原因如下: 1、在动脉血的作用下,必然会做相应的改变,部分相应的改变才会使得血管不断的内膜增生、狭窄。但有部分的血管反应是在不断扩张、变大,会产生一种瘤样的改变和扩张; 2、内瘘的近端患有局部的狭窄,动脉血流动需要通过狭窄部位必然会胀起,越胀越大,进而形成一种瘤样的扩张。内瘘形成瘤样扩张,对于内瘘的使用影响非常明显,严重程度甚至会导致内瘘的破裂。 一旦形成瘤样的扩张,比较严重的情况下,需要让透析通路医生、血管科医生判断,分析是否需要处理,要防范于未然,或者是影响内瘘的使用情况下再进行处理,才能会对内瘘的长期通畅性有所帮助,对于患者朋友的生命安全有所保障。
    2023-08-02
  • 动静脉内瘘术后手肿是怎么回事(视频)

    动静脉内瘘术后手肿是怎么回事
    动静脉内瘘术后手肿,临床称为肿胀手综合征,手肿包括多种原因,具体如下: 1、首先是因为原来静脉里流的是静脉血,静脉本身的回路压力较低,当动脉血灌注进来以后,刚完成手术以后,整个静脉系统里的血压压力升高,手会短时间发肿,在手术后患者中是常见的反应; 2、最典型的是人工血管,自体瘘管虽然有点手肿,但是瘘管要经过6周、8周甚至12周的发育,瘘管的血流量才会慢慢变大,肿胀的过程其实不会很严重。但是人工血管不同,做完以后的血流会突然间的通过瘘管,人工血管一直回到静脉里面,血流量会很大。人工血管需要打通皮下隧道,整个皮下的隧道里面部分人工血管会渗出,称为微孔样的类似血清样渗出,部分患者会导致血清肿,或者是局部的组织反应渗出。人工血管做完的手肿在临床中其实比较常见,甚至非常严重,会导致肿胀很严重,甚至引起张力性水泡,通过回路的慢慢适应和血管的重塑等,多数人工血管的肿胀,1周、2周、3周会慢慢消退,甚至到4周以后,正常情况会消退很好,与对侧手掌相比除了人工血管以外,无其它区别。通过手术后判断出现相对正常的一些肿胀,无论是自体瘘或者人工瘘,但是有种情况是因为回路的静脉不好,比如做完瘘以后,在上游血管不通或者是狭窄,一旦出现肿胀,问题相对比较严重,需要进行处理; 3、很多患者因为早期治疗置留过中心静脉管,因为对中心静脉的刺激很大,所以会产生中心静脉的狭窄,等同于总开关可能会关闭。如果回到心脏中心静脉狭窄甚至闭塞,在外周又建立内瘘,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因此,在建立瘘的时候应该评估整个回路的静脉,包括中心静脉的情况,以此避免严重的肿胀。
    2023-08-02
  • 动静脉内瘘穿刺的注意事项(视频)

    动静脉内瘘穿刺的注意事项
    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对于患者非常重要,动静脉内瘘的穿刺是患者进入血透室最关键的环节。在血管科医生或者透析通路医生建立完成以后,始终都要到临床透析室里使用。因此,透析环节非常重要,穿刺方法也有很多的相应教程,教材展示的非常清楚。其注意事项如下: 1、建议患者对于内瘘开始穿刺的时候,首先要对内瘘经过充分的评估,根据内瘘的特点,绘制出一张内瘘的图谱,在图谱的基础上进行设计、计划。在计划的基础上根据步骤,布置相应的时间点,有规划的进行透析计划; 2、穿刺需控制进针的程度、拔针完成以后按压的时间,压迫的力度不能太紧,也不能过松,以免引起出血,按压太紧则可能会逼掉等环节。 其中很重要的是作为血管外科医生,经常会处理到部分患者内瘘穿刺的时候把后壁穿破,因此,虽然穿刺是日常工作中很常见的细节,但是相对于患者则非常重要,穿刺效果其实是内瘘维护良好的前提。如果整个穿刺环节顺畅,患者内瘘使用也会更持久。
    2023-08-02
  • 动静脉内瘘术后心衰如何治疗(视频)

    动静脉内瘘术后心衰如何治疗
    针对动静脉内瘘手术后出现心衰的处理,其实非常棘手,对于此部分患者手术中的一些注意事项以及术后的观察。一旦出现问题,总需要处理,如果此部分患者手术后出现心衰,最常用的需要透析,让多余的、容量太多的水分沥出,则是当务之急。 如果能够把预案做足,对于患者出现心衰之前进行处理就会较好。一旦这个做完手术回到病房出现心衰,最常用还是及时联系,及时到透析科里面,把这些毒素的水沥出来,这是最基本的方法。透析的情况也要辅助一些循环药物,比如强心扩血管的药物,常规的处理都要使用。但最核心的还是需要及时透析,及时把多余的水分沥出,才能达到根本的目的。其它药物的使用都是一些辅助方法,这也是正常内瘘做完,纠正心衰最常用的办法。总之,首先判断好,预案做足,才能够使患者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2023-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