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微信帮人看病,结果差点误诊……

发布时间:2024-10-23 10:45 阅读:加载中...

相信每一个医生都无法逃脱一件事,那就是用微信帮亲戚朋友,或者亲戚朋友的亲戚朋友,甚至亲戚朋友的亲戚朋友的亲戚朋友看病。


据说有一个理论,世界上的任意两个人都可以通过六个人以内的关系连接起来,所以,我生怕哪一天有个朋友给我传个微信——

 

“情歌,我美国一朋友体检发现肺结节,帮忙看一下。”

 

然后我一看报告,Donald·J·Trump,那我这乐子可就大了。


言归正传,虽多有不情愿,但我基本上还是做到有求必应,尽量帮亲戚朋友解决问题。毕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说不定哪天你就要微信找他看病了。

 

然而,在微信帮别人看病的过程中,我竟然差点踩了两个坑,事后想想,后怕不已。要真的误诊了,恐怕自己也得负责。


案例一:11岁小女孩误诊胸腺瘤一例。

 

去年年底,一个大学同学找到我,说老家一个亲戚,11岁的小姑娘做了CT,结果报告说是胸腺瘤,给家人吓坏了,于是到处找人问。

 

1.jpg

 

于是,我让他把电子影像发过来。看片子先看报告,心里才有数,反正出事了有影像科医生兜着。

 

哈哈哈,开玩笑,主要是有个第一印象,知道重点关注什么。我一看报告——

 

吼,还真是胸腺瘤,还不小,29×26mm呢。

 

2.jpg


帮人看病,不能随便糊弄,电子影像还是要看一看的,我打开电子影像,扫了一眼。果然,前纵膈一个“占位”,看起来还真像胸腺瘤。

 

3.gif

 

于是,我给出了我的结论——胸腺瘤不能排除,建议增强CT检查。

 

4.jpg

 

此时,我已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我完全忘记了病人是一个11岁的小姑娘。


还好,对方重新发了一个截图,强调了“病人”是个11岁的小姑娘,因为咳嗽做了CT,但是为了省钱,借用了家里大人的信息。

 

5.jpg

 


我吓出一身冷汗。

 

小孩子情况和大人不一样,要14岁左右胸腺组织才开始逐渐退化。对于成人而言,在前纵膈的位置出现的占位都是不正常的,而小孩子则是正常的胸腺组织。


影像科医生也是按照成人的情况出的报告,这才会报胸腺瘤。而我先入为主,被报告左右,忘记了病人的基本情况,而且也忽略了小孩子正常胸腺组织的情况。


好险!好险!丢人!丢人!


要是小孩子因为我的建议又做了个增强CT,这不是医疗事故是什么?


案例二:36岁女性误诊早期肺癌一例。

 

上个月,医院的师妹突然找我看一个片子,说是老家的表嫂2019年就查出了肺结节,今年复查,结果当地医生说结节变大了、而且密度变高了,建议手术切除。


表嫂很慌,赶紧找她帮忙找人看看。师妹有求,义不容辞啊,我连连答应。

 

她先发了个照片,里面明显是当地的医生拍的,分别是2019年和2024年的CT图片。

 

6.jpg


我一看,这太明显了,左边是2024年的,右边是2019年的,左上肺磨玻璃结节,明显变大了,而且密度变高了。

 

为了展现自己深厚的看结节功力,我直接给出了结论——开刀,左上肺舌段切除。

 

7.jpg

 

然而,师妹不是很满意这个结论,非要抓着我仔细看看,我拗不过她,只好挨个扫二维码看影像。


这不看不要紧,一看吓一跳,怎么扫出来的影像感觉变化不大呀,而且密度也不高?

 

于是,我决定把Dicom文件下载下来,用专业的软件看,顺便测一下密度。

 

一比,好家伙,不仅结节没变大,反而变小了,而且密度变低了!!!

 

8.png

 

注意,这次左边的是2019年的,右边的是2024年的,可以看到同样位置的结节,基本上是一个层面上,结节明显变小吸收了。

 

这基本上可以排除早期肺癌了,也不用开刀了。

 

呼,我和师妹都长舒一口气,幸好她拉着我不放,非要我看看原片。


要是只看当地医院的那张照片,做出开刀的结论,那表嫂估计难免白挨一刀。

 

好险!好险!吓人!吓人!

 

这两次病例给我很大的提醒,在这里也提醒诸位医疗同行:

 

1.微信看病是有风险的,最好还是在正规的平台看诊,规避风险;

 

2. 微信看诊不同于面诊,病史、检查资料可能都不那么完备,自己也容易忽略掉很多细节,很容易出错;

 

3. 给出结论要谨慎,尽量加一些保护自己的话,什么“怀疑”、“建议”、“可能大”、“随诊”、“结合临床”等字样。

 

来源:“我想逗乐这个闷闷的世界”微信公众号,作者:唱不完的情歌

原标题:《我用微信帮人看病,结果差点误诊。。。》

最新医学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