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多万医护人员慌了!这次,是因为点外卖……

发布时间:2023-08-07 16:58 阅读:加载中...

作者:大菊、亦一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最近火太旺,忙了一上午饥肠辘辘,下班后正当我端着“科技与狠活”的外卖大块朵颐时,好家伙,手机上突然推送了这样一条消息:外卖盒、瓶装水正在摧毁你的身体……不知怎的,像被什么击中了一样,昔日最爱的糖醋排骨突然就不香了。

 

到底是哪个刁民想害朕,像我这个医院底层打工人,连命都是外卖给的,现在告诉我不能吃它,难道我只配喝西北风吗?啊……(发疯中)

 

我今天倒要看看,究竟是谁想谋害本宫。

 

好家伙,居然是微塑料颗粒这个玩意。

 

据相关研究显示,一副隐形眼镜在使用一年后(以每天佩戴10小时计算)会释放90698个微塑料颗粒,可能会对眼睛产生潜在危害。吓得我赶紧用颤抖的手抠出了眼睛里的隐形,此时只想化身安陵容,“宝娟,我的眼睛,我的眼睛怎么了?”

  

另外,还有研究显示,一杯盛装100℃水的一次性外带咖啡杯在静置20分钟后,平均每升水中可检测到万亿个塑料纳米颗粒。也就是说,喝下一杯500ml的热咖啡或热奶茶后,机体可能同时摄入了5000亿个塑料纳米颗粒。如果按重量计算的话,每人每周大约会吃掉5g微塑料,相当于一张银行卡的重量。

 

此时,当我抬头看到桌面上那杯为夜班奋战准备的咖啡,我啪的一下就丢进了垃圾桶,不带一丝犹豫。(这个时候但凡犹豫一秒,都是对生命的不尊重)

 

凭借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我决定要深入了解下这个“罪魁祸首”——

 

此前有报道称已在人类的血清、母乳以及胎盘组织中检测到了微塑料颗粒。而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在怀孕老鼠的体内,微塑料颗粒会通过肺部迅速进入胎儿的心脏、大脑和其他器官。中国毒理学会第十次全国毒理学大会中收录的一篇论文表明纳米聚苯乙烯塑料颗粒可通过破坏雄性大鼠的血睾屏障和抑制睾酮合成,从而对雄性大鼠的生殖机能产生影响。另外,微塑料颗粒会引起小鼠的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活性组分比例失衡,从而影响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功能,进而引起呼吸系统疾病。

 

有研究发现,聚苯乙烯微塑料颗粒可广泛分布于小鼠的各个器官中,其分布特点呈粒径依赖性,不同大小的聚苯乙烯微塑料颗粒混合暴露在小鼠肠道中存在联合毒性作用,其损害机制是通过氧化应激介导小鼠肠道上皮细胞凋亡增加,引起严重的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导致微塑料进入小鼠体内的数量增加。微塑料颗粒在人体中同样会诱发氧化应激反应与细胞毒性,从而威胁人体健康。

 

生活和工业中的塑料制品在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后可降解为微塑料颗粒,微塑料颗粒可进一步降解为纳米塑料颗粒,这些微塑料和纳米塑料颗粒广泛存在于大气、水、食物、化妆品、衣物纤维中,渗透在我们衣食住行的各个层面,通过人体的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等进入人体的各个系统、器官,从而对健康产生影响。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啊!这个微塑料颗粒简直是无孔不入啊!

 

不过有人可能说不要紧,与其顿顿亲力亲为、清汤寡水,不如外卖在手快乐我有地享受当下,毕竟肉体终会腐朽,精神永垂不朽。然而,大脑都被攻陷了何来精神不灭?

 

今年一篇发表于Nanomaterials上的论文“Micro- and Nanoplastics Breach the Blood–Brain Barrier (BBB):Biomolecular Corona’s Role Revealed”表明用纳米塑料颗粒给小鼠灌胃,仅2小时这些微塑料颗粒就可以在小鼠的脑组织中检测到,这说明微塑料颗粒可以在短时间内穿过胃肠道屏障和血脑屏障。多么触目惊心的结论,多么快的代谢速度,多么强的穿透能力。

 

微塑料颗粒穿透血脑屏障和肠粘膜屏障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与很多因素相关,如颗粒大小、电荷、表面化学物质和它们相互作用的细胞类型等。对于不同大小的微塑料颗粒,它们分别可以通过胞吞、转运等方式进入膜细胞内。为了揭示这种穿透机制,研究者对DOPC(双层磷脂酰胆碱)和聚苯乙烯纳米颗粒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粗粒度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发现,微塑料颗粒可以在短时间内穿过胃肠道屏障和血脑屏障,但只有0.293µm大小的颗粒能够从胃肠道吸收并穿透血脑屏障。这表明颗粒的大小可能是其穿透血脑屏障能力的关键因素。

 

血脑屏障是保护大脑免受毒素和其他有害物质侵害的重要屏障,其破坏可能导致各种神经问题。因此,必须考虑微塑料颗粒对健康的短期影响,因为脑组织中的微塑料颗粒污染可能导致认知障碍、神经障碍和神经毒性,从而导致行为异常。

 

说到这儿,应该感觉到可怕了。

 

然而,我随手一查的数据告诉我,更可怕的来了。

 

据此前发布的《中国医生群体饮食报告》数据显示,仅2020年上半年,全国有700多万名医务工作者叫了外卖,而外卖订单的总量超过1.7亿单!

 

此外,约有15万名医生叫外卖的次数超过了50次,“榜一大哥”甚至创下了403次的记录!基本上是一天三顿全靠外卖养活。

 

其实对于这个数据我并不惊讶,因为对于上班就在打仗,下班只想躺平的医生而言,外卖确实是最好的选择。

 

只是没想到方便的背后,竟是如此大的代价。

 

怕了!怕了!

 

罢了!罢了!

 

从今天起,做一个不点外卖的人,炸串、奶茶,统统滚开。

 

正当我心中默默下着决心,一位值班护士跑过来问:“X医生,有家炸鸡很好吃,今晚我们值班,我请你吃啊!”

 

吓得我连忙拒绝:“不了,不了,最近我在减肥,晚上就不吃东西了啊!

 

护士看着往日嗜肉如命的我,难以置信地走开了。

 

中饭没吃好,晚饭还没吃,此刻写病历写到凌晨的我,好像有点遭不住了。

 

脚下无力是什么鬼?

 

全身轻飘飘是什么鬼?

 

吓得我赶紧喊来护士:“你晚上说的那家炸鸡叫什么名字,我请你吃啊!还有,你想喝哪家的奶茶?”

 

可爱的护士小姐姐白了我一眼:“不是减肥吗?熬了一晚上就不行?”

 

我苦笑了一下,心想,到极限了,熬不住了,我的身体,对不住了。

 

终于,待炸鸡和奶茶下肚后,我整个人都精神了,感觉还能再写一个小时的病历。

 

最后:

 

如果大家有更好的选择,外卖、奶茶、咖啡这些塑料包装的东西能少吃就少吃吧!

 

倘若有人问我,为何我还在吃?

 

那是因为我没有更好的选择啊。忙的时候连口饭都吃不上,怎么还会去挑剔到手了还在热气腾腾的外卖。

 

唉,对于我们这种底层打工人来说,先保命不被饿死,才是正经啊!

 

参考文献

[1]Liu Y, Ling X, Jiang R, et al. High-Content Screening Discovers Microplastics Released by Contact Lenses under Sunlight. Environ Sci Technol. 2023;57(23):8506-8513. doi:10.1021/acs.est.3c01601.

[2]Yan, Zehua, Yafei Liu, Ting Zhang, Faming Zhang, Hongqiang Ren, and Yan Zhang. "Analysis of Microplastics in Human Feces Reveals a Correlation between Fecal Microplastics and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Statu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s(2021).(DOI: 10.1021/acs.est.1c03924).

[3]Kopatz V, Wen K, Kovács T, Keimowitz AS, Pichler V, Widder J, Vethaak AD, Hollóczki O, Kenner L. Micro- and Nanoplastics Breach the Blood–Brain Barrier (BBB): Biomolecular Corona’s Role Revealed. Nanomaterials.2023;13(8):1404. 

[4]Hernandez LM, Xu EG, Larsson HCE, Tahara R, Maisuria VB, Tufenkji N. Plastic Teabags Release Billions of Microparticles and Nanoparticles into Tea. Environ Sci Technol. 2019;53(21):12300-12310. doi:10.1021/acs.est.9b02540.

[5]李妍莉,胡润之,隋瑷伊等. 纳米聚苯乙烯塑料颗粒引起雄性生殖功能损伤的机制研究//中国毒理学会.中国毒理学会第十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3:2.DOI:10.26914/c.cnkihy.2023.012461.

[6]师伟萌. 微塑料颗粒对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影响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22.DOI:10.27200/d.cnki.gkmlu.2022.000276.

[7]梁博萱. 不同粒径微米和纳米塑料颗粒在小鼠体内分布及对小鼠肠道的联合毒性作用.南方医科大学,2022.DOI:10.27003/d.cnki.gojyu.2022.000135.

[8]Kopatz V, Wen K, Kovács T, et al. Micro- and Nanoplastics Breach the Blood-Brain Barrier (BBB): Biomolecular Corona's Role Revealed. Nanomaterials (Basel). 2023;13(8):1404. Published 2023 Apr 19. doi:10.3390/nano13081404.

最新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