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明明,段学光,张省委,吴连辉,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检验科
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 2009 年首次在日本发现[1] , 国外曾出现难以控制的爆发[2⁃4] ,而后该菌逐渐受到关注。 中国内地最先由北京大学王辉教授团队于 2018 年报道该 菌[5] 。 目前,我国公开报道的耳念珠菌感染病例已达 25 例[6] 。 我院于近期首次检出 1 例耳念珠菌,现报道如下。
1 病历资料
患者男,80 岁,7 年前于外院诊断肾性贫血,间断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升红治疗,此后血肌酐逐渐升高。 2022 年 1 月 5 日由 外 院 转 入 北 京 中 医 药 大 学 东 方 医 院。 体 格 检 查: T 36.3 ℃ ,P 90 次/ 分钟,R 20 次/ 分钟,BP 126 / 64 mmHg。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 4.41×10 9 / L,中性粒细胞比例 66.4%,淋 巴细胞比例 24.4%,红细胞 1.87×10 12 / L,血红蛋白 68 g / L, 血小 板 42 × 10 9 / L, 降 钙 素 原 0. 931 ng / mL, C 反 应 蛋 白 59.7 mg / L,血肌酐 467 μmol / L。 中医诊断:慢肾衰,脾肾亏 虚,浊毒内蕴症。 西医诊断: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脏病 5 期,肾性贫血,肾性骨病,浆细胞肿瘤,药物性肝炎,消化道 出血,重症感染,心力衰竭。 1 月 6 日,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 钠抗感染,口服氟康唑,透析。 1 月 7 日血清 G、GM 试验结 果阴性。 1 月 8 日,便潜血阳性,输注血小板帮助止血。 1 月 9 日发热,最高 38.2 ℃ ,怕冷,患者躁动不安,完善头颅 CT 示腔隙性脑梗死,降钙素原及 C 反应蛋白持续升高,血常规 检查无明显变化。 1 月 11 日乏力、发热,最高 38.9 ℃ ,血培 养约 34 h 后报阳,经鉴定为耳念珠菌。 1 月 14 日,肿瘤终末 期状态诱发消化道出血,循环、呼吸功能难以为继,最终病 情进展,临床死亡。
2 微生物学检查
2.1养结果及真菌形态 1 月 11 日晚抽取一套血培养 送检,采用 BacT⁃ALERT_3D 120 全自动血培养仪(法国生物 梅里埃公司)进行检测,34 h 48 min 后需氧瓶阳性报警。 革 兰染色(珠海贝索公司)涂片镜检,镜下可见细长型真菌孢 子,形态不典型,电话通知值班医生初步染色结果并记录, 而后接种血平板、中国蓝平板及沙氏平板(赛默飞世尔公 司)。 35 ℃ 、5%CO2 培养箱培养 48 h 后,沙氏培养基上呈奶 油色光滑菌落,革兰染色镜下孢子呈长圆形。 转种 B 型念 珠菌显色平板(安图生物公司),48 h 后念珠菌显色平板上呈现粉紫色光滑菌落,革兰染色镜下孢子呈卵圆形,见图 1。
2.2菌种鉴定
2.2.1 真菌鉴定 使用 Vitek 2 Compact 全自动微生物分析 系统(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系统版本为 Release version 8.01,YST 真菌鉴定卡鉴定为耳念珠菌,鉴定率 98%。
2.2.2质谱鉴定 Vitek MS 全自动微生物质谱检测仪(法 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系统版本为 MS IVD 3.2(IVD),鉴定结 果为耳念珠菌,置信度 99%。 2.2.3 分子生物学鉴定 使用 CTAB 法进行提取菌株 DNA。 根据 ITS 通用引物设计引物序列:ITS1,5′⁃TCCGTAGGTGAAC CTGCGG⁃3′;ITS4,5′⁃TCCTCCGCTTATTGATATGC⁃3′,由北京 睿博兴科生物技术公司完成引物合成和基因测序。 对 PCR 产物进行乙醇沉淀纯化,反应体系:15 μL 2×PCR mix,2 μL DNA 模板,10 mmol / L 上、下游引物各 1 μL,ddH2O 补充至 总体积 30 μL。 反应参数为:94 ℃ 5 min;94 ℃ 30 s,50 ℃ 30 s,72 ℃ 1 min,35 个循环;72 ℃ 7 min。 配制 20 g / L 琼脂 糖凝胶,进行 PCR 产物纯化,然后应用 ABI 3730XL 测序仪 进行测序。 基因扩增可见约 500 bp 大小的单一清晰目的条带,测序结果经 Blast 比对显示,与耳念珠菌序列[Candida] auris(NR_154998.1)相似度为 98.34%。
2.3试验 目前尚未建立关于耳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 度(MIC)折点,其药物敏感性试验的研究目前还是依据和参 考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其他相近念珠菌属 的推荐文件,如 M60 和相关专家共识所推荐的药物折点。 本次药敏试验均参考此标准,使用 YeastOneY010 型真菌药 敏 96 孔板(赛默飞世尔公司)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氟 康唑、卡泊芬净及两性霉素 B 耐药,见表 1。
3 讨论
本株耳念珠菌是由血培养标本中检出的,这与目前报 道的耳念珠菌疾病谱中血流感染为主要的感染类型( 占 40% ~ 100%)相吻合[7] 。 国外资料显示几乎所有分离株都 对氟康唑高度耐药,一半以上的耳念珠菌株对伏立康唑耐 药,三分之一对两性霉素 B 耐药(MIC≥2 μg / mL),少数对 棘白菌素类耐药[8] 。 目前,国内尚未报道多重耐药的耳念 珠菌[9] ,而我院发现的本株耳念珠菌对 3 类抗真菌药物均 显示出耐药,应引起高度重视。 本例患者基础疾病严重且复杂,转入我院时已有疑似 感染症状,抗感染治疗持续未停。 患者入院后 4 d 即有发热 症状,未抽取血培养,2 d 后体温持续升高后才进行血培养, 说明临床医生对血培养的重视度不够。 血流感染是一种严 重的全身感染性疾病,而血培养是检测菌血症和真菌血症 最简单、最准确和最常用的方法,本病例血培养抽取延误, 导致患者死亡后才得到血培养结果。 当然,临床患者已经 患有其他严重疾病,所以耳念珠菌感染的症状可能不明显, 并且症状差异很大,因此对感染症状很难辨认,需要进行实 验室检查。 该患者存在其他多种基础疾病,这也进一步增 加了患者死亡风险。 本例病例最终死于其基础疾病的并发 症,和其他文献报告的病例相似,是多因素的临床结局[10] 。 本例耳念珠菌在不同培养基上形态分别为长圆形和卵 圆形酵母孢子,与文献一致[6] ,形态学无特征性。 念珠菌显 色培养基为粉紫色,易与光滑念珠菌相混淆,显色培养基无 法作最终鉴别。 本病例血培养直接涂片为酵母样真菌孢 子,在血平板、中国蓝平板及沙氏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纯培 养物经 Vitek 2 Compact 及 Vitek MS 鉴定均为耳念珠菌,与 基因测序结果完全一致,两台仪器及配套软件均为较高配 置,为快速准确向临床报告提供了有利条件。 正确鉴定要 求人员意识到位、经验充足,质控在控,结果有可信性、重复 性、可比性[6] ,也需要先进的仪器及配套设施,这些都是其 鉴定的难点。 检验人员一旦发现要马上报备院级感染部 门,采取必要的隔离防控措施及预防传播预案[11] 。 引发耳念珠菌感染的外部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内置导 管、侵入性医疗操作等。 总体来说,长期住院,特别是入住 重症监护室(ICU)的患者,体内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导尿管 等医疗器具的患者,或接受过广谱抗菌药物或抗真菌药物 治疗、肠外营养、腹部手术及免疫抑制剂等人群感染耳念珠 菌的风险较高[5,11] 。 检验人员要做好临床沟通工作,加强临 床医生对血培养的认识及重视度,提高血培养送检率,早发 现早治疗,尤其是耳念珠菌这种少见菌。
参考文献略。
来源:杨明明,段学光,张省委,吴连辉,韩静,张潘.耳念珠菌致血流感染1例[J].临床检验杂志,2022,40(08):639-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