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3日,《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发布会成功举办,此次会议采用线上形式。指南制订委员会部分代表,包括北部战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蔡军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孙英贤教授、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李玉明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赵冬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李勇教授、河北省人民医院郭艺芳教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余静教授以及《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和《心血管病探索(英文)》编辑部付晓霞编审及部分媒体代表参加了本次发布会。
发布会由李玉明教授和付晓霞编审担任主持。
韩雅玲院士首先致开幕词,韩院士指出高血压是我国患病人数最多的慢性病,也是城乡居民
指南发起人和首席专家蔡军教授介绍了指南制订的背景和制订全过程。该指南是我国高血压领域全新的循证指南,制订全程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循证评价与指南研究创新单元和兰州大学健康数据科学研究院陈耀龙教授团队提供方法学支持。从前期的指南注册、撰写指南计划书、成立工作组、管理利益冲突,到临床问题的收集、调研和解构,再到证据检索、评价分级、形成推荐意见和专家共识、撰写指南全文直至指南修改、发布均严格遵循WHO指南手册和高质量指南的制订规范。指南凝聚了中国高血压和相关领域百余名专家的智慧和汗水。蔡军教授还指出因为高血压领域涵盖的概念和临床问题非常广泛,本指南只针对最重要的、对临床决策产生重要影响的以及最有争议的问题形成推荐意见。这是循证指南与既往传统指南的区别所在。还有些临床问题,现有的研究结果尚不足以给予很好的回答,本指南根据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给出初步推荐意见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鼓励开展相关研究,以期未来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赵冬教授介绍了指南最重要的临床问题之一——高血压诊断标准和分级相关的内容。此次指南将高血压诊断标准修改为≥130/80 mmHg,不仅有充分的国际和国内循证医学证据支持,而且血压水平在130~139 mmHg和/或80~89 mmHg的人群多为中青年,下调诊断标准体现了防线前移、加强初始预防的理念,否则我们将错过减少高血压导致的心血管疾病和其他疾病危害的关键时机。针对血压130~139/80~89mmHg人群开展生活方式干预以及非药物治疗无效时启动降压药物治疗就是减少高血压不良后果的重要窗口期。高血压诊断标准的下调虽然可能造成前期用于治疗费用的增加(基于目前国家医保和药品集中采购政策,这种增加是完全在可负担范围之内的),但长期看来未来用于严重并发症治疗的高额费用有望大幅度下降,总体是符合成本效益的。
李勇教授介绍了高血压患者简化心血管危险分层相关的内容。新指南将心血管病危险分层简化为高危和非高危,对于一线临床医生来说,分层标准越简化,越有可操作性和推广性,有利于尽快判断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治疗时机。血压高于140/90mmHg以及
孙英贤教授介绍了高血压患者降压靶目标相关内容。指南推荐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降至<130/80 mmHg,包括无心血管合并症、合并
郭艺芳教授介绍了高血压患者非药物治疗(主要是生活方式干预)相关的内容。指南建议所有高血压患者均应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运动、减压、减重、戒烟限酒和综合生活方式干预,其中饮食控制是一个重要干预方向,推荐中国高血压患者使用添加25%
余静教授介绍了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相关的内容。新指南推荐心血管高危风险患者积极启动降压药物治疗,低危患者可进行3~6个月生活方式干预,若血压仍不达标,可启动降压药物治疗;一线降压药物包括ACEI、ARB、CCB和利尿剂。血压≥140/90 mmHg者即可考虑起始联合治疗和采用单片复方制剂,这也是近年来国际上高血压达标率得到明显提升的成功经验。以上推荐均体现了更加积极的控制血压的理念。
随后,与会媒体就新指南发布的意义、亮点、给治疗带来的改变、解决的主要临床问题等采访了与会专家,与会专家相继回答了科技日报、健康报、中华医学信息导报、中国医学论坛报、医脉通、365医学网、CCMTV多位媒体记者提出的问题。
会议总结时,蔡军教授表示,感谢参与高血压指南制订的专家们和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和辛苦付出,希望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将指南更快、更好地推广出去,让更多一线临床医务工作者深入了解指南、有效运用指南,最终惠及广大高血压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