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抗击疫情,县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积极投身于抗疫一线,为疫情防控工作做出了一定贡献。他们在确保正常开展医疗救治工作的同时,圆满完成了核酸标本采集、标本转运、核酸检测、疫苗接种等各项疫情防控工作,并做好随时外出支援核酸采集、核酸检测、转运等准备。
县级医院人力资源本就配备不足,紧张的疫情防控形势和高强度、长时间的疫情防控任务,使得医务人员不仅要放弃休息日,而且经常加班加点才能完成防控任务,遇到所在地发生疫情,“365-24”成为众多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常态。
疫情三年来,县级医务人员除负担以上工作,还经常被抽调离岗参与隔离点、流调队、高速卡口、会场测温等非必需专业技能工作,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一、医务人员被抽调至隔离点
到隔离点本是参与健康观察工作,却还负责着送水送饭,打扫卫生等消毒、清洁、后勤保障、信息联络等工作。这也导致抽调人员比例增加。按一个隔离点100人计算,原本只需抽调4名医务人员负责健康观察就行,实际情况却是,每个医院被抽调少则十人,多则三四十人到隔离点,做着一些非专业的工作。
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隔离医学观察和居家健康监测指南》中“集中隔离点设置要求”之规定:医务人员与隔离对象配比为2:50,其他工作人员可按医务人员数量三倍至四倍进行配备,其他人员包括信息联络,清洁消毒,安全保障,后勤保障,心理辅导等。健康观察组职责:负责被隔离人员的体温记录、健康状况、定期采集核酸检测标本等。
二、医务人员被抽调至流调队
据悉,很多县级医院都面临抽调流调人员的问题,少则20名,多则50-60名,要求全部待命,不得用于安排外出参与其他工作,全力以赴听从流调派遣。
疾控流调队是抗击疫情的一线部队,主要由流行病专业人员组成,主要负责采样、检测、消毒、现场调查及疫情分析等工作。而从医院抽调的医务人员所掌握的知识,与流行病学专业和公共卫生专业所掌握的知识完全不同。
当然抽调医院人员作为流调队的补充力量可以,但如果长期抽调医院医务人员,将“应急队”当作“正规军”,不仅不利于精准疫情防控,而且对医务人员的自身发展也极其不利。为了充实流调队伍,医院近1/4的人员抽调去做流调员,致使医院正常开展诊疗活动和疫情防控工作的人员严重不足。
三、医务人员被抽调去其他场所
高速卡口检测,会场测温,车站检疫……发生疫情后,所有场所都想着从医院抽调医务人员,而且每个部门都以防控的理由,让医院只能服从,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抽调人员不到位,就给医院说事,不管医院紧不紧缺,更不管是不是你的工作。在他们的印象中,医务人员无所不能,沾点边都可以随意抽调。
殊不知,医院不是人才基地,也不是无所不能的蓄水池,医务人员也是人,也需要喘气和休息。
医务人员被抽调了三年,这种现象应有所改变了。
县市级疾控部门应预见性地培养疾控人才,就算现在开始储备培养也为时不晚,专业人干专业事,才是社会高度进化的体现。鉴于此,笔者建议:
一、出台有关法规定,抽调县级等基层医院离岗参与防疫人员总数最多不超过20%。
某省曾出台有关规定:“统筹调配疫情防控人员力量,原则上抽调离岗参与疫情防控人员的占比不超过单位在职人员数(含临聘人员)的20%,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不超过单位在职人员数的10%;每次抽调离岗工作时间不超过2周。抽调基层卫生人员参与疫情防控工作,主要安排承担核酸采样、疫苗接种、隔离场所医疗服务、标本转运和相关医疗保障等专业技术性工作。不得抽调其参与非必需医学专业技能工作。”
二、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成本,不得随意抽调医务人员参与非必需医学专业技能工作,让业务人员把精力主要用于医疗救治。
三、关注县级医院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及早拨付疫情防控资金,落实防疫补贴等待遇。
四、县市级疾控部门应培养专业流调队员,医务人员可作为补充,但不应该常态化抽调,长时间被抽调。
五、防疫抗疫是全民责任,让专业人员做专业的事,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精准防控。
来源:“当代护理人”微信公众号,作者:刘一
原标题:《呼吁:请珍惜医务人员,让他们干专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