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妮

  • 27岁心肌缺血严重吗(视频)

    27岁心肌缺血严重吗
    27岁患者出现心肌缺血是否严重,需根据缺血具体情况进行判断。若明确该患者存在冠心病,则需根据冠心病程度判断,如果进行冠脉CT或冠脉造影提示较严重,可能需植入支架,更严重者可能需进行搭桥手术,但27岁患者进行搭桥概率较低。通常可能仅在心电图上观察到患者存在缺血改变,但实际不一定患有冠心病,因而当出现心电图异常表现时,还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而定。若患者并无明显高血压、糖尿病或血脂异常等"三高"症状,也无心脏缺血症状,则通常并不严重也可能并非患有冠心病。但如果患者明确存在"三高"中任意一种,如多年糖尿病患者有吸烟习惯和家族史,同时心电图也观察到异常,患者自身也存在症状,此时应进行进一步检查以明确具体病变情况。在药物干预同时,如果患者病情程度较重,还需进行进一步介入治疗方法,而非单纯依据心电图评估患者缺血严重程度。
    2023-07-31
  • 美西律吃多久早搏消失(视频)

    美西律吃多久早搏消失
    美西律治疗早搏的疗效因人而异,如果对早搏比较敏感,在服用1周左右的时间就可以看到早搏数量的减少,可以通过听诊或者做动态心电图关注药物疗效问题。大多数患者在早搏比较多时吃美西律,服药之后,如果是在住院期间,应每天给患者查体时听诊,1分钟的早搏数量可以有明显的对比。美西律治疗早搏从有到无的过程需要多久很难界定,一般建议患者口服药物3个月之后做动态心电图的监测,看经过治疗之后早搏数量减少到何种程度。如果治疗前早搏次数很多,比如24小时在5000次以上,经过治疗之后24小时剩到100次以内,可能也不会立马去把药物停用,会逐渐减少用量再观察,根据情况停用药物。
    2023-07-31
  • 心脏房性早搏有危险吗(视频)

    心脏房性早搏有危险吗
    心脏房性早搏的危险性较低。临床上,房性早搏普遍存在,部分正常人群因为早搏量很少,可能24小时只有几次或者十几次,这时称为生理性早搏,不会对身体产生不利影响。即使早搏数量较多,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也较少,基本不会因为早搏较多而影响血压,如出现血压下降,引起部分新脏器供血不足的情况。可以通过早搏的数量来判断是否为房性早搏,根据听诊和自我感觉,并不能判断其为房性还是室性,需要通过心电图判断。若心电图发现有早搏,则需要通过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来评估早搏数量。如果早搏数量<1000次,且症状不明显,可以不用治疗。如果早搏数量>5000次,还有心慌、心悸症状,则可以通过药物来减少早搏数量。可以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盐酸普罗帕酮片、地尔硫卓、倍他乐克等,还可以使用中成药稳心颗粒。服药一段时间后,会使早搏数量下降,患者症状也会有所改善。
    2023-07-31
  • 早搏的药物治疗方法(视频)

    早搏的药物治疗方法
    患者出现早搏等心律失常时,服用的药物包括西药和中药。患者如果早搏比较多,可以选择稳心颗粒或者参松养心胶囊等中成药,对于早搏的治疗有较多的临床证据,效果也比较明显。而西药针对于不同的早搏,用药有一定的选择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房性早搏:患者可以应用普罗帕酮,即ⅠC类的抗心律失常药以及β受体阻断剂,比如倍他乐克、阿替洛尔,属于Ⅱ类的抗心律失常药。另外,患者还可以用Ⅳ类的抗心律失常药,比如合心爽、维拉帕米等;2、室性早搏:通常选择ⅠB或ⅠC类的抗心律失常药,比如美西律、普罗帕酮,也可选择β受体阻断剂、Ⅲ类抗心律失常药,比如胺碘酮、索他洛尔等。另外,患者出现室性早搏,应明确是否有原发病,比如心肌病、冠心病、心衰,如果有原发病,在用药时应尽量避免应用Ⅰ类抗心律失常药,即普罗帕酮、美西律,而应使用β受体阻断剂或Ⅲ类抗心律失常药,比如胺碘酮等。
    2023-07-31
  • 治疗室性早搏的特效药(视频)

    治疗室性早搏的特效药
    临床上暂无治疗室性早搏特效药,但治疗室性早搏有以下几大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选择:1、ⅠB类或者ⅠC类抗心律失常药:ⅠB类代表药是美西律,ⅠC类是普罗帕酮;2、Ⅱ类抗心律失常药:如β受体阻断剂;3、Ⅲ类抗心律失常药:临床上比较常用的是胺碘酮、索他洛尔等;4、中成药:如稳心颗粒、参松养心胶囊。室性早搏的治疗要明确早搏数量,在查体或者心电图中发现早搏或者自觉到心悸、心慌,要明确是室性或房性早搏,建议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明确室性早搏总量以及是否需要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早搏量较少时,比如≤100次/天,偶发早搏可以不用药。当早搏数量比较多、频发时,比如早搏量>6次/分,如果患者明确存在心慌,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抗心律失常药进行治疗,短期内服用不会有较多不良反应。如果早搏比较多,出现超过1万次/天的单形性室性早搏,可以考虑做射频消融术,可以根治室性早搏,也可以避免长期服用药物。
    2023-07-31
  • 早搏的后果(视频)

    早搏的后果
    根据早搏症状不同,其带来的后果不同,具体情况如下:1、轻微后果:比如患者会感觉到心悸、胸闷、心慌等,通常不会导致严重的临床后果。在临床上常见的是功能性早搏或者生理性早搏,即年轻人无基础心脏病史,但自觉心脏漏跳或者早跳,建议患者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明确24小时早搏量,如果早搏量不多,则不需要过于担心,比如不到100次/分,对个人生命体征通常不会有影响;2、严重后果:部分早搏是器质性早搏,比如室性早搏,患者有慢性心脏病史,比如严重的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或者瓣膜病等,危害通常不在于早搏,而在于疾病本身。如果患者早搏数量较多,尤其是室性早搏,患者要警惕发生更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等,需要结合心功能情况,如果EF(射血分数)明显下降,即<35%,则需要进行处理,比如提前植入埋藏式除颤器,即ICD,以预防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2023-07-31
  • 室性早搏是怎么造成的(视频)

    室性早搏是怎么造成的
    室性早搏的形成原因在临床上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功能性早搏:多数是功能性早搏,即经过临床排查发现患者心脏结构与功能正常,早搏的出现呈现阵发性,有近期疲劳、紧张、焦虑、饮酒等诱因。此外,部分特殊的心脏异位起搏点,比如长期频发的室性早搏,但都呈单行性特点,这部分患者年龄通常比较轻;2、器质性早搏:源于心脏的器质性疾病,心脏大部分器质性疾病均可引起早搏,比如冠心病、陈旧性或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严重瓣膜病、高血压引起的心肌肥厚、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以及做外科手术时的应激状态,包括心脏的外科手术;3、电解质紊乱:比如严重的低钾血症、低镁血症,也可以引起室性早搏。
    2023-07-31
  • 早搏和心律不齐的区别(视频)

    早搏和心律不齐的区别
    早搏属于心律不齐,心律不齐除了早搏外,还可以见于其他类型的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房室传导阻滞,尤其是二度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比如二度Ⅰ型、二度Ⅱ型。患者有心律不齐时,要进行鉴别,建议做进一步评估,比如心电图或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通过动态心电图,可以评估早搏性质,明确是房性早搏或室性早搏,以及早搏数量,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决定是否需要治疗。根据房室传导阻滞的程度,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处理。通常二度Ⅱ型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如果没有可以去除的诱因,要考虑进行起搏器植入治疗,对于心房颤动的病人,在发作时,会尽量转成窦性心律,要考虑是否进行抗凝治疗。
    2023-07-31
  • 蹲下站起来头晕恶心想吐是怎么回事(视频)

    蹲下站起来头晕恶心想吐是怎么回事
    蹲下站起来有头晕、恶心、想吐的症状,大部分与体位性血压下降有关系。体位改变,尤其从蹲位突然站起时,血压出现生理性变化,大部分患者血压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同,因此导致的临床影响不同。出现头晕、恶心、想吐的症状考虑与血压下降幅度比较大有关,与3分钟之内血压相比,起身后的血压可能下降幅度超过10mmHg,甚至超过20mmHg,或者<90/60mmHg,因此可以认为存在体位性低血压,引起脑灌注不足,导致患者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继发迷走反射的情况。常见于体质比较虚弱的患者容易出现头晕、恶心、想吐的症状,比如年轻女性近期休息不足,平时有贫血。此外,部分虚弱老年患者,或者有较严重的动脉硬化、自主神经功能调节障碍,如糖尿病、帕金森病、多系统硬化,头晕、恶心、想吐的症状比较常见。
    2023-07-31
  • 头晕恶心想吐心慌是怎么回事(视频)

    头晕恶心想吐心慌是怎么回事
    出现头晕、恶心、想吐、心慌时,常见原因如下:1、耳源性眩晕:最常见的是耳石症,是出现在清晨起床时突然体位变化,比如转身时出现上述症状,常见于老年人或者女性患者。如果头晕是以眩晕为主,感觉东西向一边倾斜,且不敢睁眼、不敢翻身,翻身时恶心、想吐,则高度怀疑是耳石症或者是耳源性眩晕。此时最好的处理方法是到医院急诊就诊,耳鼻喉科的医生会进行相应检查,包括手法复位,患者可以得到快速缓解;2、血压变化:可能头晕不是眩晕,而是头部昏沉,此时要怀疑是否有血压突然升高或者血压突然下降,出现以上症状时要测量血压。如果是突然血压升高,此时最主要措施是降压,可以用短效降压药物,比如硝苯地平或者卡托普利口服、舌下含服。但是此时要鉴别眩晕和血压升高的因果,因为临床上有患者经常因为头晕就诊,认为是血压高引起的眩晕,其实是因为发生眩晕,导致精神应激而出现后期血压升高,此时以治疗耳源性眩晕为主。
    2023-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