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疾病

  • 周围动脉疾病是什么(视频)

    周围动脉疾病是什么
    周围动脉疾病通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在心脑血管、主动脉以外的表现,主要包括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吸烟、高血压等高危人群易引发下肢动脉闭塞症,主要表现为:行走后肢体酸、胀、疼痛,休息后好转,再次行走症状反复,行走距离越来越短,到静息痛,最终出现溃疡,肢体坏死甚至截肢;其中糖尿病足是比较严重的一种并发症。可通过介入治疗避免上述情况发生。
    2023-07-31
  •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怎么回事(视频)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怎么回事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主要包括三种疾病,如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性冠脉综合征主要考虑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破裂导致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被认为是大多数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的主要病理基础。 急性冠脉综合征主要靠心电图检查发现,若心肌梗死心电图有ST段抬高,呈弓背形向上抬高,可以出现宽而松的Q波及病理性Q波、T波倒置。如果ST段有动态改变,是严重冠状动脉疾病的表现。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的动态改变,是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最有诊断价值的表现。急性冠脉综合征,如果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首先要进行急诊的介入治疗,药物治疗主要采取抗血栓、调脂、稳定斑块、扩血管等。
    2023-08-02
  • 冠状动脉造影怎么做(视频)

    冠状动脉造影怎么做
    冠状动脉造影属于较常见的检查手段,由美国医生在1965年首次在自己体内尝试。具体操作如下:桡动脉穿刺导管到达左、右冠状动脉后,将造影剂、对比剂注入冠状动脉,通过X光显影诊断冠状动脉疾病,如冠动脉狭窄等。该检查方法创口较小,仅为1-2mm,属于微创检查。检查时间较短,穿刺顺利的情况下,通常需花费约15-20分钟即可完成。
    2023-08-02
  • 什么是外周动脉疾病(视频)

    什么是外周动脉疾病
    关于外周动脉疾病的概念,需先了解外周动脉的概念。心脏以外的动脉其实都叫外周动脉,心脏以外有支配下肢的血管、支配上肢的血管、支配头的血管、支配内脏的血管、腹主动脉、髂总动脉、股动脉、桡动脉、肱动脉等血管都叫外周动脉。 外周动脉疾病就是上述的外周动脉血管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且血管的狭窄大于50%以上,称为外周动脉的疾病。下面重点跟大家介绍一下外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大家都知道吸烟和人体的很多疾病有关,主要和癌症、肿瘤、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等有关。吸烟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比不吸烟增加3-4倍,发生截肢的风险比不吸烟也要增加3-4倍。截肢是因为下肢动脉血管闭塞之后使下肢的血管不供血从而造成下肢的梗死。下肢的梗死后进一步则发展为坏疽。此时如果不截肢 ,就会感染加重即出现全身的感染休克导致死亡,所以就只能截肢。 血管闭塞可由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以及其他的危险因素比如吸烟引起。如果患者同时有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和糖尿病,若再有吸烟,则患者外周血管闭塞的风险就会增加。尤其是吸烟的风险,之前做过很多的临床的研究,而且这几十年里有大量的临床证据已经证实,吸烟对于外周血管,尤其是下肢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程度,其实要比其它的部位更明显。即截肢的患者80%-90%是有吸烟的习惯。 跟大家分享一个例子,一个从外地来的70多岁老先生,其主诉主要症状是一走路就腿疼,不走路就好,即活动耐量逐渐下降,患者还不知道是什么情况来就诊。因为患者腿疼肯定要做下肢动脉超声,发现患者的下肢血管大多数都闭塞了,这就解释了一走路就腿疼的原因为下肢的缺血造成。其实患者的危险因素当中,并没有别的很多的危险因素,就是长期大量的吸烟。所以对这样的患者来讲,吸烟是导致患者外周动脉血管硬化的直接原因。现在对于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如果患者吸烟,则治疗的建议如下: 1、要戒烟,如果不戒烟,任何的治疗,如放支架、做外周血管搭桥等效果都不好,再发的风险很高,另外一个患者是因为外周血管闭塞,放了支架,但是没几年很快又回来,腿又开始疼了,检查发现血管又闭塞了,直接的原因是患者根本没有戒烟,导致出现了下肢动脉闭塞和外周血管的疾病,此病的临床表现为刚开始是下肢痛,一走路小腿肚就疼,一停下来小腿肚就好了,这就叫间歇跛行,再严重就要截肢,这就是没发生之前和发生之后两种情况,其实都有很好的治疗方法,主要的治疗方法是要戒烟; 2、控制危险因素,即控制好血糖、血脂、血压; 3、运动,运动是外周血管疾病,尤其是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一个非常主要的治疗方法,而且非常有效果。大家会觉得患者一走路都腿疼,就不能活动了。其实能活动,可通过不断的运动,不断的给患者小的、缺氧的刺激,则可刺激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的血管周围出现侧支循环,侧支循环一旦建立,腿疼其实就缓解,患者的缺血也就改善。总之,吸烟可以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对下肢的动脉粥样硬化、外周血管相关的动脉粥样硬化效果非常的明显。请吸烟的人群一定要积极的考虑戒烟。
    2023-08-02
  • 下肢动脉血栓介入手术成功率(视频)

    下肢动脉血栓介入手术成功率
    下肢动脉血栓介入手术可以治疗不同部位的狭窄,实际上髂动脉、股动脉、膝以下的动脉都可以造成狭窄。治疗髂动脉的狭窄临床成功率超过90%,治疗局限性髂动脉病变几乎达到100%。股动脉疾病,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成功率达到90%。位于膝部以下的动脉,包括胫前、胫后、腓动脉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随着导管导丝包括球囊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在也保证成功率达到80%。 随着药物洗脱支架、可吸收支架、切割球囊等新技术不断涌现和医生经验不断积累,下肢动脉血栓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不断上升。远端血管缺血的严重程度,及病变长度等因素影响术后远期血管的通畅率。 总体来说,下肢缺血性病变首选介入治疗,成功率、通畅率、保质率令人满意,复发率不高而且即使复发仍然可以通过介入再次治疗。
    2023-08-02
  • 冠状动脉疾病有哪些(视频)

    冠状动脉疾病有哪些
    冠状动脉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种: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包括典型心绞痛、心肌梗死等,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出现斑块,引起血管狭窄;2、冠状动脉痉挛:临床表现与经典的冠心病症状相似,会出现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但血管造影提示血管较光滑,没有斑块或狭窄;3、川崎病:常见于儿童,又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可累及冠状动脉开口,导致冠脉扩张;4、冠状动脉肌桥:冠状动脉应在心脏表面,但这类患者天生有段血管进入心肌内再出来,这时肌肉会对血管产生一定压缩;5、其他冠状动脉变异:部分疾病是冠状动脉开口变异,此外部分是冠状动脉与心房、心室、肺动脉间形成血管瘘。
    2023-08-02
  • 血栓前兆(视频)

    血栓前兆
    临床中遇到的患者,许多并没有发现明确的血栓前兆,但实际在日常生活中,有的时候会发现和血栓相关的症状。比如某些患者会觉得下肢感觉异常、麻木、麻痹或者针刺感、蚁行样感觉,皮肤感觉像有只蚂蚁在身上爬一样的感觉。这些症状其实是动脉早期狭窄或闭塞的症状。对这类患者可以是一个信号,提示可能出现下肢动脉疾病。对于静脉疾病出现了血栓,会出现下肢肿胀,轻度肿胀、倦怠,或者下肢沉重感,是形成静脉血栓的前兆。许多来就医的患者会出现下肢严重肿胀,甚至下肢颜色改变,这些已经不是前兆,已经是典型的下肢缺血或者静脉回流障碍。这种时候需要及时就医,甚至有些时候如果就医时间比较晚,可能需要难以保留这侧肢体,甚至需要截肢手术治疗。
    2023-08-02
  • 下肢血管介入和微创治疗后的注意事项(视频)

    下肢血管介入和微创治疗后的注意事项
    下肢血管介入和微创治疗后的注意事项如下: 1、预防复发,静脉疾病患者术后应抗炎治疗半年至2年以上;动脉疾病患者应长期使用降糖、降血脂、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防止疾病复发,但也有一定风险,应按医嘱服药; 2、注意药物并发症,应及时复查; 3、按医嘱定期检查,若发现复发倾向,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用药,如调整剂量及种类,可减少复发和并发症。
    2023-08-02
  • 颈动脉斑块需要治吗(视频)

    颈动脉斑块需要治吗
    现在血管外科门诊颈动脉疾病越来越多见,较多患者体检时可发有现颈动脉斑块。颈动脉斑块形成跟很多原因有关,最常原因有三高,即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因为三高容易引起血管病变,表现在颈动脉部位称颈动脉斑块,即内膜粥样增生,进行超声体检可观察到斑块。颈动脉斑块是否需要治疗及治疗方法,必须到专科就诊决定,其治疗判断指征为以下几点: 1、如果造成血管70%以上狭窄,需要做手术或者放支架; 2、有些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在超声下可以看到斑块有溃疡,甚至软斑,有脱落风险,需要尽早治疗; 3、大部分早期斑块可以通过药物控制,现在常用药物,比如阿司匹林或者他汀类药物,疗效较好。阿司匹林可以保护血管内膜,不让血栓形成或者继发形成血栓;他汀类可以抑制脂质沉积,对斑块形成或者缩小斑块有帮助。
    2023-08-02
  • 银屑病会引起的并发症有哪些(视频)

    银屑病会引起的并发症有哪些
    目前认为银屑病是一种系统性、炎症性疾病,并发症主要如下: 1、高血压,银屑病患者更容易发生严重高血压及难以控制的高血压,合并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也随之增加,需每年筛查,必要时服药控制; 2、心血管疾病,银屑病患者冠状动脉疾病、心肌梗死发病率明显升高; 3、肥胖,在银屑病患者中,肥胖发病率更高,而肥胖又使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升高; 4、代谢综合征,是一组代谢紊乱,如中心性肥胖、高血压、胰岛素抵抗和血脂异常同时出现的综合征,该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概率成倍增加; 5、精神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6、自身免疫性疾病。
    2023-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