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读医师:张保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 / 主任医师
焦虑是一种情绪,焦虑、想吐可能是植物神经紊乱、神经衰弱、焦虑症等原因引起的,治疗方式需要根据病因决定,具体情况如下:
1、植物神经紊乱
心理社会因素、遗传因素、生物因素等会引起植物神经紊乱,临床表现会涉及全身多个系统,患者会出现上腹部不适、餐后饱胀感、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以及紧张、害怕、恐惧、焦虑等情绪变化。
患者应该正确认识、了解病情,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遵医嘱服用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的药物治疗,如谷维素、维生素B1、维生素B6等,还可配合使用苯二氮䓬类药物和三环类抗抑郁药缓解焦虑情绪,常用的药物有地西泮、劳拉西泮、盐酸阿米替林等。大多植物神经紊乱的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后可以恢复,不必过于紧张。
2、神经衰弱
长期处于紧张高压状态、生活节奏改变以及过度的脑力工作会引发神经衰弱,此病以脑和躯体功能衰弱为主要特征,患者会表现为想吐、容易激动、精神易兴奋、烦躁、易怒、睡眠障碍等,还可能伴有一定程度的焦虑和抑郁状态。
患者需要保证有充足的睡眠,适当的参加户外运动,有助于改善情绪及躯体症状。必要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通过心理疏导、自我放松训练以及服用氟西汀、帕罗西汀等药物缓解不良情绪。大多患者在经过规范的治疗后,可以缓解病情,达到治愈,无需过度担心。
3、焦虑症
遗传、精神压力大、神经递质5-羟色胺失调等原因会引起焦虑症,患者会出现过度担心的心理体验和感受,表现为莫名其妙的焦虑,还会伴有躯体症状,如想吐、神经性腹泻、便秘等。
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苯二氮䓬类药物、非苯二氮䓬类药物缓解焦虑情绪,如地西泮、丁螺环酮、艾司唑仑等。患者在用药治疗同时可以接受心理治疗,改善不良情绪,也可通过松弛训练、呼吸控制训练等方式缓解想吐的症状。大多患者在及时、积极干预预后较好,可以恢复正常生活。但是如果没有及时处理,可能会继发抑郁症。
除了以上原因外,恐惧症、双相情感障碍、躯体症状障碍等疾病也可能会导致焦虑、想吐,需要根据病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控制病情,改善预后。
- 上一篇:脑子里胡思乱想怎么调理
- 下一篇:抑郁为什么四肢酸痛怎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