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锦峰

  • 丙型病毒性肝炎有什么症状(视频)

    丙型病毒性肝炎有什么症状
    丙型病毒性肝炎从病程上分为急性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病程超过半年以上认为是慢性丙型肝炎。急性丙型肝炎中40%-75%几乎没有任何症状,常见的急性丙肝,症状也比较轻。生化学转氨酶增高,即ALT升高,但是升高的数值比急性乙肝低。输血传播的病例部分有黄疸,散发病例基本没有黄疸。急性丙肝黄疸期胆红素指数也比较低,一般不超过52μmol/L,但有淤疸表现,但肝功能损害比较严重。 慢性丙肝也有一部分没有明显症状,慢性率大概为40%-60%。常见症状有疲乏、关节疼痛或恶心、厌油腻、腹胀、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丙肝还有肝外症状,如关节炎症,或扁平苔藓等皮肤改变,还有比较少见的病症。慢性丙肝进展到肝硬化,出现的症状可能更加严重,疲乏感、各种肝损害更加严重。
    2023-08-01
  • 病毒性肝炎如何引起肝硬化(视频)

    病毒性肝炎如何引起肝硬化
    病毒性肝炎引起肝硬化需要的时间比较漫长,一般可能几年,甚至10年以上或20年以上。病毒性肝炎引起肝脏损伤,一般是免疫介导和直接损伤肝细胞两种方式。损伤后的肝细胞,可以刺激肝星状细胞激活,体内肝脏巨噬细胞吞噬损伤后的肝细胞,也会产生刺激因子,刺激肝星状细胞激活。肝星状细胞激活后变为成纤维细胞型的细胞,会产生较多的纤维细胞。 肝脏的损伤、修复过程,是损伤以后有结缔组织产生即肝纤维化。损伤持续不断进行,肝再生细胞变成再生结节,弥漫性纤维化导致假小叶形成,最后形成肝硬化,但时间非常漫长。在病毒性肝炎的炎症阶段进行控制和治疗,可以延缓进展到肝硬化。
    2023-08-03
  • 妊娠合并急性病毒性肝炎是怎么传播的(视频)

    妊娠合并急性病毒性肝炎是怎么传播的
    急性病毒性肝炎传播一般分为两大类,粪-口传播是甲肝和戊肝;以血液传播为主传播的是乙肝、丙肝;丁肝是缺陷性病毒,如果没有乙肝不可能被传染,丁肝要依赖乙肝病毒进行复制。甲肝、戊肝是粪-口传播,通过消化道进入。妊娠期孕妇如果不注意食品卫生和手卫生,也可能感染甲肝、戊肝。甲肝、戊肝一般不会通过胎盘脐带血液交换传给胎儿。 但是要注意戊肝孕妇感染重型率比较高,孕妇感染戊肝以后重型肝炎发生率为15%-25%。重型感染的戊肝最容易引起的风险就是胎儿死亡,轻型戊肝对胎儿没有影响。丙肝、乙肝和丁肝在妊娠期间不会感染孕妇,只可能是孕妇以前感染过丙肝或者乙肝。这种情况一定要注意在怀孕生产前,要对体内病毒载量进行控制。丙肝、乙肝都要抗病毒治疗,如果体内病毒载量低,就有很大几率不会经过血液、胎盘、脐带的营养交换传播给孩子。
    2023-08-03
  • 病毒性肝炎做哪些检查(视频)

    病毒性肝炎做哪些检查
    病毒性肝炎主要指嗜肝病毒引起的肝炎,一般分为甲、乙、丙、丁、戊五个类型,检查为以下几方面: 1、病原学检查:也就是需要做肝炎病毒分型,知道甲、乙、丙、丁、戊中的类型,如果是乙型或者丙型,需要做乙肝两对半,还要做乙肝病毒载量;丙肝同样要做丙肝病毒载量; 2、生化检查:看肝功能情况,加做血常规、甲胎蛋白、凝血、肝纤维化系列,主要了解肝脏是否受损,以及受损程度; 3、影像学检查:主要看肝脏有没有结节,有没有硬化,甚至占位,可以通过B超、CT、核磁; 4、病理检查或者病理诊断:是所有诊断的金标准,取部分组织做病理切片,明确炎症情况及病因,但是病理诊断属于有创性检查; 5、FibroScan:就是肝脏硬度检查,可以无创性地明确肝脏是否纤维化,是否进展为肝硬化;也可以看肝脏里的脂肪含量是否超标。
    2023-08-03
  • 肚脐右侧偏上隐痛是病毒性肝炎引起的吗(视频)

    肚脐右侧偏上隐痛是病毒性肝炎引起的吗
    肚脐右侧偏上隐痛不一定是病毒性肝炎引起。肚脐右侧偏上隐痛归为腹痛范畴,腹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包含脏器部位特别多,有腹部脏器,胸部脏器;全身症状有器质性,功能性,还有急性、慢性,比较复杂。 腹痛部位和体内器官投影一致,脐部右侧腹部要看腹腔内部脏器对应的位置,可能有胆囊炎症、肝炎、肺部病变、膈下脓肿等,都可能导致右侧偏上疼痛,或者隐痛。如果是病毒性肝炎,位置可能偏高,定在脐右侧上腹偏下;明显定在右侧肋缘,或者整个胁肋部,疼痛可能更准确。因为涉及到的脏器比较多,鉴别诊断也比较复杂,建议到正规医院,让医生进行详细查体。包括疼痛发生的时间,加重或者减轻的诱因,持续时间等,做相关的理化检查和器械检查判断。
    2023-08-03
  • 丙型病毒性肝炎急性重型怎么治(视频)

    丙型病毒性肝炎急性重型怎么治
    丙肝急性重型治疗和其它肝病的急性重型治疗原则一样,要卧床休息,保证充足营养,保证充足睡眠,还要对因治疗。丙肝是丙肝病毒造成,现在可以直接选择使用抗病毒药,还要进行重症监护,预防随时可能感染,以及治疗并发症,促进肝细胞再生等治疗方法,一定程度上可能还需要进行人工肝的治疗。人工肝的治疗就是降低体内高胆红素血症,缓解肝性脑病,终末期只能进行肝脏移植。 丙肝急性重型需要有资质有经验的医生进行专科治疗,但在临床、科研中丙肝急性重型非常少见,这可能和丙肝的慢性惰性有一定关系。其它肝炎都有急性重型,但丙肝很少见。部分合并慢性乙肝或者慢性HBV,就是慢性乙型病毒携带,再感染丙肝,可能会造成丙肝乙肝综合型的急性重型,单纯丙肝导致急性重型非常少见。
    2023-08-01
  • 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迁延型有什么症状(视频)

    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迁延型有什么症状
    慢性迁延型是较早说法,预后良好,病情进展比较慢的慢性肝炎叫慢性迁延型肝炎。进展比较快肝功能损伤,比较严重的慢性肝炎叫慢性活动型肝炎,也就是慢迁肝、慢活肝,这是90年代前的说法。按急性期和慢性期进行划分,半年以上叫慢性丙肝。慢性丙肝是一种叫亚临床表现,症状不明显,最常见但是又最没有特异性的表现就是疲乏,几乎任何疾病都可能出现疲乏,是丙肝出现的第一个症状。此外还有关节炎症,关节疼痛,或恶心、厌油腻、腹胀、腹泻等症状;甚至肝区隐痛、黄疸,都是比较轻微的表现,这是慢性丙肝常见的症状。 慢性丙肝还有特殊区别于其它嗜肝性肝病的特点,就是慢性丙肝有多种肝外表现,比如皮肤出现扁平苔藓样病变、关节炎或巩膜和睑结膜干燥综合征等。感觉眼泪少有可能不是自身免疫性,也不是风湿免疫引起的疾病,而是丙肝引起。还有比较少见的疾病,都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查定性。丙肝还可能引起认知损伤,有实验证明轻微症状的丙肝,即肝功能有异常,病理学有改变的人群,也就是病毒完全控制的人群,在工作记忆和认知角度会出现小的差距。所以慢性丙肝抗病毒治疗非常重要,要到正规医院治疗。这样能查清楚很多问题,也能解决生活中的困惑。认知障碍并不是抑郁,也不是心情不好,就是病毒引起,消灭病毒症状就会缓解。
    2023-08-01
  • 丙型病毒性肝炎是如何传染(视频)

    丙型病毒性肝炎是如何传染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染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1、血液传播:包括静脉吸毒,如使用注射器,有数据显示在1年以上长期静脉吸毒人群94%有丙肝,大于1年抗HCV阳性,65%阳性,所以静脉吸毒使用注射器,传染性非常大;不洁使用注射器,包括贫困地方和卫生条件差的地方,反复使用不消毒的注射器,也会造成感染;极少人群就是医务人员职业意外暴露,传染率大概占2%,这种情况出问题以后及时处理,进行治疗,一般不会形成慢性肝炎,因此血液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2、性传播:占比非常少,临床上见的也比较少,有实验数据表明长期一起生活的夫妇,一方感染丙肝10年随访证明,10年后另一方的感染率不比10年前高,也就是基本没有被感染; 3、围生期感染:也就是母婴传播,占比也较少,主要在于母体病毒载量是否很高,如果载量高,传播率比载量低高。现在没有数据证明,产妇的乳汁传给了新生儿,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产妇正常哺乳,包括正常分娩都安全。
    2023-08-01
  • 慢性迁延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怎么治疗(视频)

    慢性迁延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怎么治疗
    慢性迁延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核心治疗是抗病毒对因治疗,现在只要HCV-RNA即丙肝病毒载量阳性,不管高低,如果患者有治疗意愿,一律应该接受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是既往一种比较成熟的治疗手段,即干扰素加利巴韦林治疗。后期干扰素经过聚乙二醇化变成长效干扰素,即长效干扰素加利巴韦林治疗,通过肌注、皮下注射给药。利巴韦林可以静注,也可以口服,可获得长期持续应答的40%-74%,即最多74%患者可以达到临床治愈。 随着科技发展,出现直接抗病毒的药物,包括蛋白酶合成抑制剂,可直接杀灭丙肝病毒,疗效超过原来的方法,治愈率可达到90%以上。但应该到正规医院进行专科治疗,直接抗病毒药物在使用之前要做相关检查和评估,包括丙肝基因型、是否合并其它疾病、肝功能状况、肾功状况等。也可以选择泛基因型药物,即所有基因型都可以用这种药物治疗,前提是在正规医院进行评估以后,选择这种药物治疗。
    2023-08-01
  • 小儿戊型病毒性肝炎的症状有哪些(视频)

    小儿戊型病毒性肝炎的症状有哪些
    小儿可能不注意手卫生,感染几率可能比正常成年人高,因为成年人会注意食物洁净和手卫生,成人出现戊肝感染后的症状比儿童轻。小儿感染戊肝以后可能没有症状,有症状也比较轻。常见急性感染症状包括恶寒、发热、乏力,发现小孩吃东西后疲乏,随后出现厌食、厌油腻、恶心、呕吐;包括上腹部疼痛不适、上腹部胀,随之尿液变黄加深,甚至浓茶色,白睛黄染。 孩子脸黄,眼睛黄、尿黄就需要警惕戊肝。如果有不洁饮食史,要考虑是不是被粪-口传播的病毒感染,戊肝感染症状比甲肝稍微重,发生急性重型几率更高。戊肝是自限性疾病,如果肝脏炎症平缓度过,不会发展为慢性化疾病,但要注意饮食卫生和手卫生。
    2023-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