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欣

  • 为什么会得糖尿病(音频)

    为什么会得糖尿病
    讲解医师:孙苏欣  (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内分泌科
    糖尿病主要是有一定的遗传风险基础,更重要的是后天不良生活方式影响,多吃少动、肥胖,就会增加胰岛负担,使胰岛素的分泌量远远不能满足生理的需要,血糖就会升高,进而会得糖尿病。所以,糖尿病是一种不良生活方式造成的疾病。如果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吃动平衡,并避免肥胖,即便有糖尿病家族史,或者有一定的遗传基因携带,也可以通过将后天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合理的有氧运动,抵消遗传的风险,不一定会发生糖尿病。\n得糖尿病主要是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不足,使唯一降糖的胰岛素不能满足生理需要而导致。肥胖、多吃少动,就会出现胰岛素的作用不足,容易导致糖尿病。
  • 2型糖尿病遗传吗(音频)

    2型糖尿病遗传吗
    讲解医师:孙苏欣  (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内分泌科
    2型糖尿病有一定的遗传风险,也就是糖尿病和遗传有一定相关性,但更重要的是后天的不良生活方式。目前认为2型糖尿病有多个遗传易感基因,有50多种遗传易感基因被研究发现出来。当多个遗传易感基因聚集在一个个体身上,再加上后天的不良生活方式,很容易诱发糖尿病。所以,目前认为糖尿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也是种复杂病。\n不良的生活方式是造成此种遗传因素发病的很重要因素,如果后天生活方式正确,或者强化生活方式的管理,可以大大抵消遗传的风险,使糖尿病发病风险大大降低。所以,对于有遗传家族史的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注意饮食、运动,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如果有家族史的人还没有发生糖尿病,更要注意正常的生活方式抵消遗传的风险,也不见得一定发生糖尿病。
  • 白天不渴半夜渴是糖尿病吗(音频)

    白天不渴半夜渴是糖尿病吗
    讲解医师:孙苏欣  (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内分泌科
    如果白天不渴,半夜渴,可能是糖尿病,也有可能不是糖尿病,常见判断如下:\n1、不是糖尿病:因为没有糖尿病的患者,也可能因为阴虚火旺、白天吃了过多的油腻食物,或者某些其它疾病,例如结核病、咽部的炎症,也能在夜间出现咽干、潮热、盗汗、腰膝酸软等症状,会引起极度口渴的感觉。有的人因为肝肾阴虚造成的这种体质,或者除糖尿病以外的其他疾病造成肝肾阴虚、阴虚火旺的体质,都可能有白天不渴,半夜渴这样的病理反应。总而言之,这种病理反应导致夜间口渴,提示夜间体液不够,才会引起口渴的感觉,这个时候要检查原发疾病。\n2、是糖尿病:不可否认,糖尿病又叫消渴病,中医的消渴病就是由于血糖过高,使丢失体液过多,加上夜间张口呼吸、皮肤不显性失水等,都可能导致此类患者在夜间出现口渴。\n所以出现白天不渴,半夜渴的情况时,建议到医院去进一步的检查,来判断是否有糖尿病。因为毕竟糖尿病出现白天不渴,夜间渴的几率,比其他疾病要高一些,所以要警惕患有糖尿病。
  • 糖尿病发病年龄(音频)

    糖尿病发病年龄
    讲解医师:孙苏欣  (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内分泌科
    糖尿病的发病年龄,根据不同的类型有所不同,主要分析如下:\n1、2型糖尿病:95%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的年龄相对比较迟,一般在50-60岁发病,但是目前2型糖尿病的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也就是30-40岁的患者发生2型糖尿病增多。总而言之,糖尿病Ⅱ型发病的年龄,比其它类型的发病年龄要迟一些,都是成年以后发病,所以2型糖尿病一般可以30-60岁发病,甚至更大的年龄才发病。\n2、1型糖尿病:发病的年龄比较年轻,可以在幼年、童年、青年的时候发病,总体来说发病的年龄比较低。\n3、妊娠期糖尿病:既往没有糖尿病病史,仅是在妊娠的期间,由于胎盘激素和体内内分泌的激素变化,抵消胰岛素的敏感性,导致妊娠期间的血糖升高,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发病年龄是在生育年龄妇女的年龄阶段。
  • 吃鸡蛋血糖会升高吗(音频)

    吃鸡蛋血糖会升高吗
    讲解医师:孙苏欣  (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内分泌科
    吃鸡蛋有一定升高血糖的作用,因为鸡蛋是一种能量物质,所有的能量物质在糖尿病患者吃到体内以后,由于胰岛素的作用不足,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血糖升高,但是这不等于糖尿病患者不能吃鸡蛋,只要是合理的吃鸡蛋就不会明显的升高血糖,还能满足生理上对蛋白质的需要。\n鸡蛋是一个好东西,建议患者每天的早餐吃一个鸡蛋,蛋白、蛋黄都可以吃。鸡蛋虽然能够升高血糖,但是升高的速度很慢,因为它主要的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吃到体内以后,要通过一定的时间才能转化成血糖。蛋白质转化为血糖的过程当中,如果患者配合适当的运动,就可以使它转化成血糖,在下一餐空腹之前,不至于造成血糖过低,还能提供能量。还要适当的运动,使多余的糖分除了供人体基本的活动需要、提供能量以外,多余的部分在运动当中消耗,吃鸡蛋就不会明显的升高血糖,多余的糖类通过运动消耗掉,也就是尽可能的做到吃动平衡。鸡蛋吃得合理,能满足营养的需要,还不会升高血糖。
  • 糖尿病的尿液特征(音频)

    糖尿病的尿液特征
    讲解医师:孙苏欣  (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内分泌科
    糖尿病患者尿液的特征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n1、容易有泡沫:主要是由于糖尿病血糖控制不好,并发症引起的蛋白尿,导致尿液有泡沫。\n2、容易招蚊虫、蚂蚁:尿液里面含糖量高,也可以招蚂蚁或者是蚊虫。\n3、尿液量比较多:糖尿病病人高血糖的时候,存在渗透性多尿,尿液的排出比一般人多,出现尿频的情况。\n4、多饮与口渴:大量的水排到体外,病人还会有多饮、口渴的情况。\n出现尿液的这些特征,都提示糖尿病的血糖没有控制好。血糖控制好的尿液中没有以上特征,跟普通正常人没有太大的差别。所以,尿液的这些特征是不是血糖控制不好所造成,应该到内分泌专科去进行相关的检查,来印证这些情况。
  • 糖尿病患者可以吃油炸食品吗(音频)

    糖尿病患者可以吃油炸食品吗
    讲解医师:孙苏欣  (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内分泌科
    糖尿病患者建议不要吃油炸食品,油炸食品含脂肪量非常高,据食物专家研究,油炸食品中每一克脂肪所含的热量,是同等重量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热量的几倍,含脂肪高的油炸食品吃了以后,相当于高热量的食物摄入到体内。\n糖尿病是能量利用障碍性疾病,高能量食物摄入体内,由于胰岛素的作用不足或者分泌的缺陷,不能将高热量的食物转化、利用,所以就会以血糖这种有害的形式堆积在血液当中,导致血糖升高。因此,糖尿病病人应该尽量避免吃油炸食品,就可以尽量的减轻胰岛负担。为了稳定血糖,不建议糖尿病病人吃油炸食品。
  • 糖尿病病人可以吃木糖醇吗(音频)

    糖尿病病人可以吃木糖醇吗
    讲解医师:孙苏欣  (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内分泌科
    糖尿病病人可以吃木糖醇,因为木糖醇跟蔗糖、葡萄糖不一样,不会像蔗糖、葡萄糖一样进入体内,迅速分解成单糖而刺激胰岛素的分泌,不会明显增加胰岛负担,也不会迅速升高体内的血糖。所以糖尿病病人可以适量选用木糖醇,作为甜味剂添加在牛奶或者是食品里。\n糖尿病病人虽然可以吃木糖醇,但是也要限量吃,虽然木糖醇不明显增加胰岛负担,但是能够提供一定的热量。热量的食物摄入过多也会增加胰岛负担,减少体内其它葡萄糖的消耗,所以也会间接使体内的葡萄糖不能足以消耗而升高血糖。\n另外,建议糖尿病病人最好不要养成吃甜食的习惯,喜欢吃甜食以后,如果没有木糖醇这样的一些食物,可能吃起食物来就觉得很乏味。木糖醇这种物质吃多了也会多少间接影响血糖,所以最好不要养成吃甜食的习惯。
  • 2型糖尿病是什么意思(音频)

    2型糖尿病是什么意思
    讲解医师:孙苏欣  (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内分泌科
    2型糖尿病就是在不良生活方式和一定的遗传风险的共同作用下,使得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不能满足身体的生理需要,从而引起的血糖升高,这样的糖尿病叫2型糖尿病。\n糖尿病分为4型,分有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占了绝大多数,几乎占整个糖尿病患者的90%-95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并没有衰竭,只是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和胰岛素抵抗,因此2型糖尿病只要强化生活方式管理,以及运动、饮食吃动平衡,有绝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口服药就能够控制,甚至对于早期的2型糖尿病,通过吃动平衡、强化生活方式的管理,不用吃药也可以使疾病逆转,达到不吃药,但是血糖长期维持正常的情况。如果2型糖尿病长期管控不好,也会得慢性的糖尿病并发症,时间长了也会伴有胰岛功能细胞逐渐衰竭,少数病人可能需要口服药物和胰岛素来控制血糖。
  • 糖尿病患者吃药有什么副作用(音频)

    糖尿病患者吃药有什么副作用
    讲解医师:孙苏欣  (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内分泌科
    糖尿病患者吃药常见的副作用如下:\n1、低血糖:很多降血糖的药物会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在患者饮食不规律的情况下或者用药方案不合理,如剂量过大又没有及时调整的情况下,就很容易造成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低血糖一旦出现,轻者可以给身体带来明显的不适,有饥饿感、出汗、手抖、心慌等情况,如果严重,可以出现低血糖昏迷。对于有心脑肾并发症、年纪大的人,严重的低血糖可以危及生命。在降糖的药物中,胰岛素出现低血糖的风险最大,而且如果长期注射胰岛素,容易引起内脏性肥胖,也抵消了胰岛素降糖带来的身体的获益。\n2、其他副作用:磺脲类药物对肝、肾、血象都有一定的副作用,所以吃这些药的时候要定期监测血糖、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等,以监测药物的副作用。\n因此,糖尿病患者最好是首选生活方式干预,尽可能减少吃药,这样就可以减少药物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