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肌症

  • 胆息肉与胆结石的区别(视频)

    胆息肉与胆结石的区别
    胆息肉和胆囊结石的区别主要如下: 1、胆息肉:属于胆囊壁的隆起病变,呈球形、半球形或乳头状,一般为良性,病理上可以分肿瘤性息肉,包括腺瘤和腺癌,还包括非肿瘤性息肉,如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和胆囊腺肌增生等。一般炎性息肉即黏膜增生,呈多发,通常直径<1cm,而腺肌症为胆囊壁良性增生病变,局限者可类似于肿瘤。在超声中胆囊息肉表现为胆囊腔内中强回声,后方一般不伴声影,不随着体位而移动; 2、胆囊结石:属于胆囊内的结石,主要是胆固醇或者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性结石、黑色素性结石。成因比较复杂,任何影响胆固醇或者胆汁酸磷脂浓度比例,或造成胆汁淤积的因素均可能导致胆囊结石的生成。胆囊结石在超声上表现为胆囊腔内的强回声,且伴声影,可随体位改变而发生移动。 胆息肉和胆囊结石到达手术指征时,都可以经过腹腔镜胆囊切除解决。
    2023-08-02
  • 胆囊息肉半年长多大(视频)

    胆囊息肉半年长多大
    胆囊息肉在半年内可以没有明显的变化,也可以长到1cm以上。胆囊息肉是胆囊壁向胆囊腔内,形成的局限性隆起病变,包括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与胆囊腺肌症。如果是<1cm的胆囊息肉,临床上建议患者定期随访,无需进行相应的治疗。部分患者在此期间通过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的调整,胆囊息肉可以没有明显的改变。若患者不注意对生活方式进行调整,保持原有的饮食习惯,过度地休息与劳累,则可以导致胆囊息肉迅速增长。通常息肉在半年前可能是5-6mm,则半年以后会达到1cm以上。如果胆囊息肉达到1cm以上,则癌变率显著增高。建议患者在早期通过手术治疗,将胆囊摘除,避免胆囊息肉发生恶变。
    2023-08-02
  • 胆囊息肉2毫米怎么办(视频)

    胆囊息肉2毫米怎么办
    如果胆囊息肉的直径为2mm,通常无需采取特殊治疗。胆囊息肉指胆囊壁向胆囊腔局限性的隆起性病变,统称为胆囊息肉。胆囊息肉包括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胆囊腺肌症等,并非所有的胆囊息肉患者都需急于进行手术切除或服用药物、输液治疗。直径在1cm以下的胆囊息肉癌变几率较低,通常≤5%,此类患者可以采取观察的方法。所以对于直径为2mm的胆囊息肉,进行动态观察即可,可以0.5-1年进行B超检查,通过B超动态观察胆囊息肉大小的变化再采取相应的治疗,而非急于手术切除。若患者在观察的过程中,胆囊息肉长到1cm以上或患者出现右上腹胀痛、隐痛等相应症状,则需要及时采取手术治疗。因为直径在1cm以上的胆囊息肉癌变几率会增高,可以达到50%以上,所以需及时进行手术切除。因此,对于胆囊息肉,直径1cm的数值相当于观察息肉是否需要手术切除的临界点。
    2023-08-02
  • 单发性胆囊息肉危险吗(视频)

    单发性胆囊息肉危险吗
    单发性胆囊息肉在临床上较常见,胆囊息肉分为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胆囊腺肌症等。单发胆囊息肉如果直径不超过1cm,通常恶变几率较小,风险并不是很大,所以在临床上,直径<1cm的胆囊息肉,建议定期复查、密切观察。如果单发胆囊息肉的直径超过1cm,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建议尽早进行手术切除,因为单发胆囊息肉直径超过1cm,恶变几率较大,尤其是息肉>2cm,大多是胆囊腺瘤,胆囊腺瘤恶变的几率超过10%。单发胆囊息肉风险不大,如果直径>1cm,建议尽早进行手术切除。
    2023-08-02
  • 单发胆囊息肉恶变率(视频)

    单发胆囊息肉恶变率
    单发胆囊息肉的恶变率,与胆囊息肉的大小有密切关系,通常息肉<1cm的恶变率<5%,当息肉>1cm甚至到2-3cm以上,恶变率呈几何数级升高,可以达到50%甚至60%以上。胆囊息肉指胆囊腔内隆起性病变,形成原因较多,常见胆固醇息肉,因为胆汁中胆固醇析出刺激胆囊壁造成。是否手术取决于胆囊本身大小,超过1cm的胆囊息肉,强烈建议手术治疗。如果胆囊息肉合并胆囊结石,即便胆囊息肉较小,也强烈建议通过手术摘除。另外,比较少见的病变,包括胆囊腺瘤状息肉,如胆囊腺肌症,癌变几率比普通息肉高,B超医生证实后建议早期进行手术治疗。
    2023-08-02
  • 胆囊息肉可以分为几类(视频)

    胆囊息肉可以分为几类
    胆囊息肉分可以分为胆固醇性息肉、腺瘤样息肉、炎性息肉,以及胆囊腺肌症等。较常见胆囊息肉为胆固醇性息肉,因人体中胆固醇水平过高,超出肝脏对胆固醇的分解能力,胆固醇可继续存在于肝细胞,从而使胆汁中胆固醇成分相应增加。胆固醇增加后储存在胆囊当中的胆汁经过胆囊收缩,胆固醇浓度会逐渐升高,容易结晶、析出到胆囊壁,当结晶被胆囊壁中巨噬细胞吞噬后,会诱发胆固醇性息肉。胆固醇性息肉可占到胆囊息肉中95%,部分少见的息肉,如炎性息肉、腺瘤样息肉、胆囊腺肌病等,因为炎或胆囊的收缩功能障碍,而出现息肉。胆囊息肉一般在1cm以内,可以进行观察,如果胆囊息肉>1cm,而且有相应症状,建议早期通过腹腔镜,将病变胆囊摘除,为根本治疗手段。
    2023-08-02
  • 胆囊息肉大小怎么描述(视频)

    胆囊息肉大小怎么描述
    胆囊息肉大小主要通过各种影像检查,描述胆囊息肉的长径和短径。胆囊息肉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逐渐增高,尤其是随着B超检查手段提高,B超清晰度和准确性逐渐增高,所以胆囊息肉发现的人群逐渐增多。临床上胆囊息肉的病理主要分为4大类,分别是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胆囊腺肌症以及腺瘤样息肉。胆囊息肉的检查目前临床首选B超检查,可以进一步使用CT和核磁等影像检查,因此对息肉的描述,主要通过影像检查发现息肉后,根据息肉的长径和短径进行大小测定。若较小的息肉并无临床症状,可以密切随访和观察,较大的息肉,如息肉最大径>1cm,或短时间内息肉迅速增大,如半年内息肉最大径>3mm。此类患者建议应先积极进行手术治疗,因为容易出现进一步的病变,息肉恶变而产生胆囊癌。临床上若看见相应的检查报告,无论是B超检查、腹部CT,还是腹部核磁等,发现胆囊息肉,通常息肉是长径乘以短径,主要以cm或mm为单位。若最大长直径>1cm,此类患者建议积极进行手术治疗。目前临床公认对于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治疗的金标准是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将良性病变尽早解决,避免之后出现严重后果,如胆囊息肉造成癌变,出现胆囊癌,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生命。
    2023-08-02
  • 多发性胆囊息肉怎么治疗好(视频)

    多发性胆囊息肉怎么治疗好
    胆囊息肉样病变,又称为胆囊息肉,包括多种情况,如胆固醇结晶性的息肉、真性息肉、良性肿瘤、早期胆囊癌、胆囊腺肌症等,其中较多见的是胆囊的胆固醇结晶引起的息肉,而胆固醇结晶引起的胆囊息肉,通常是多发性的胆囊息肉。通常要根据息肉的发生、发展情况,判断较好的治疗方法,主要的治疗如下:1、随诊观察:如果在早期发现胆囊多发性息肉,且是比较小的息肉,在5-6mm或7-8mm以下,一般是随诊观察、定期做B超,如半年到1年复查1次B超。多发性胆囊息肉是胆固醇结晶性息肉较多,而胆固醇结晶性息肉的癌变发生率较少,所以多发性胆囊息肉没有必要太积极去做手术,虽然肉多发,如果体积比较小,例如<8mm甚至<10mm,通常没有必要积极手术,随诊观察是较好的选择;2、手术治疗:如果胆囊息肉生长较快,如每年增加3mm,超过8mm可能考虑做手术。如果长期随诊观察,息肉达到10mm大小,可能也需要做胆囊切除或保胆取息肉的手术。
    2023-08-02
  • 胆囊高密度影怎么办(视频)

    胆囊高密度影怎么办
    一般胆囊高密度影指胆囊壁上的影子,发现胆囊壁结节、包块时,会注意到胆囊壁的厚度,如果B超发现胆囊壁比较厚,可以做两种方式证明: 1、B超造影,用声诺维药物进行B超造影,能发现一定比例的胆囊壁异常; 2、增强CT,增强CT可以鉴别胆囊壁阴影、胆囊壁增厚,是因为腺肌症还是胆囊癌的原因。 发现阴影最担心的是胆囊癌,增强CT和B超造影对鉴别胆囊癌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如B超对胆囊癌的诊断率为60%-70%,增强CT大概能提高到70%-80%,但是B超造影和增强CT结合能达到90%左右。所以交互检查对诊断胆囊壁结节、胆囊壁肿块,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023-08-02
  • 胆囊癌是什么病(视频)

    胆囊癌是什么病
    胆囊癌是胆囊恶性肿瘤,且恶性程度较高,预后也较差。胆囊癌总体发病数量并不高,但是致死率较高,我国胆囊癌主要常见于以下情况:1、长期胆囊结石合并慢性胆囊炎:患者大多是无症状胆囊结石,或者在长期胆囊结石合并胆囊萎缩的基础之上形成;2、慢性炎症:部分与胆囊腺瘤性息肉、胆囊腺肌症、先天性胰胆管发育异常,导致胆汁反流,引起慢性炎症有关;3、不恰当手术:如胆囊切除手术中偶然发现,以及保胆取石手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胆囊癌的风险。根据胆囊癌肿瘤侵犯的范围,可以有不同的分期,早期胆囊癌患者可以通过外科手术获得治愈。但是进展期的胆囊癌患者,通常预后比较差。目前较多的老年人不重视体检,长期的胆囊良性疾病未采取及时治疗,可能会贻误病情,导致胆囊癌的出现。
    2023-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