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肌症

  • 妇产科哪些疾病可选择介入治疗(视频)

    妇产科哪些疾病可选择介入治疗
    较多的妇产科均可选择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受广大患者欢迎的原因如下: 1、介入治疗具有微创、效果明显的特点; 2、与外科手术治疗的区别为,不需切除子宫、卵巢等,可保留子宫、卵巢等病变部位的功能。 介入治疗可治疗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产后大出血、宫颈癌、卵巢癌、胎盘植入、疤痕妊娠等妇产科疾病,并达到满意的效果。
    2023-07-30
  • 小腹阵阵痛却不来月经怎么回事(视频)

    小腹阵阵痛却不来月经怎么回事
    可以导致女性小腹疼痛的有以下情况: 1、平常月经规律,如果月经延迟,伴有腹痛,要明确是否是妊娠,同时进一步了解是宫内妊娠还是异位妊娠,应该尽快前往医院就诊; 2、既往有人流或宫腔操作史,术后40-50天未来月经而伴有下腹坠痛,要明确是否有宫颈粘连,如果有宫颈粘连,应进行宫颈扩张; 3、子宫内膜异位症或腺肌症,可以表现在经前腹痛,经期1-2天腹痛最剧,经净后可逐渐缓解; 4、气滞血瘀可以造成经前下腹阵痛,女性朋友应该注意保暖,可以使用活血化瘀药物进行治疗。
    2023-07-31
  • 小腹疼痛是什么原因(视频)

    小腹疼痛是什么原因
    明确疼痛是急性还是慢性发病,腹痛可见以下几种情况: 1、询问月经:看有无停经史,是否伴有阴道出血,除外与妊娠相关的腹痛,如宫外孕、自然流产; 2、伴不伴发热:如果是急性盆腔炎、阑尾炎往往伴有发热; 3、既往有没有卵巢或者附件的肿物:如果既往有卵巢肿物,突发的下腹痛,考虑有没有卵巢囊肿、扭转或者肿物破裂的可能; 4、慢性下腹痛:如果在经期出现下腹痛,考虑有子宫内膜异位症、腺肌症或者慢性盆腔炎的可能,如果平素下腹隐痛,伴有白带增多,腰痛乏力,考虑是否是慢性盆腔炎。除外妇科造成腹痛,肠道疾病、泌尿系统感染、泌尿系结石都可以造成腹痛。所以当出现腹痛时应尽早就医,找出致病原因,对症接受适当的治疗,才是最正确的处理原则。
    2023-07-31
  • 来月经头晕怎么回事(视频)

    来月经头晕怎么回事
    来月经即月经期间头晕,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贫血:如果月经量多、出血速度较快,可能会由于失血过多导致贫血、气血不足、脑供血不足,从而出现头晕。可做血常规检查血色素水平,判断是否贫血。通过妇科超声等检查,判断机体是否出现器质性病变,如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子宫内膜息肉等。如果检查确定是贫血,可以通过药物纠正,或通过减轻出血量的方式缓解;2、低血压:血压低也会导致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出现头晕;3、经期体内激素水平波动:部分女性没有出现月经量多、贫血、其他不舒服,仅表现为头晕,有可能与体内激素水平波动有关。部分女性对激素波动比较敏感,会在经期或经期前感到各种不舒服,可以使用药物进行调理,减轻头晕症状。
    2023-07-31
  • 胆囊有占位是胆结石吗(视频)

    胆囊有占位是胆结石吗
    胆囊占位不一定是胆囊结石。胆囊结石是存在于胆囊腔内可以自由移动的结石,在影像学检查时可以明确诊断,包括腹部B超、CT、核磁等。B超可以发现胆囊腔内有单个或多个强回声,后方伴有声影且可以自由移动,CT核、磁同样也可以观察到结石大小、数量。通常医学上将胆囊占位归为胆囊肿瘤性疾病,部分胆囊占位是胆囊癌,部分胆囊占位是较大息肉,或是附着在胆囊壁上的胆汁淤积导致的胆泥,又或是慢性炎症以及胆囊腺肌症引起的胆囊壁局限性增厚。对于胆囊占位主要需明确占位性质,是否为恶性肿瘤或其他良性疾病。如果是恶性肿瘤,建议尽早进行外科手术治疗,而其他良性占位也可进行定期观察。
    2023-08-02
  • 胆囊息肉的恶变率(视频)

    胆囊息肉的恶变率
    胆囊息肉是胆囊壁向胆囊腔内的局限性隆起性的病变,<1cm的胆囊息肉,恶变率是1%-5%,超过1cm以上的胆囊息肉,恶变率可以为50%-60%。胆囊息肉有很多种类型,包括炎性息肉、胆固醇息肉、胆囊腺肌症等。对于<1cm的胆囊息肉,恶变率非常低,一般不会超过5%,同时病人不会出现症状,建议病人先保守动态地观察,每半年至一年做一次B超检查,观察胆囊息肉的变化。胆囊息肉出现变化,直径迅速增大到1cm以上,它的恶变率可能会升高到50%-60%。此时即便病人没有症状,也应通过手术将病变的胆囊切除,从而将息肉去除,否则恶变以后,则治疗和预后的效果会变得较差。
    2023-08-02
  • 胆囊息肉半年长多大(视频)

    胆囊息肉半年长多大
    胆囊息肉在半年内可以没有明显的变化,也可以长到1cm以上。胆囊息肉是胆囊壁向胆囊腔内,形成的局限性隆起病变,包括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与胆囊腺肌症。如果是<1cm的胆囊息肉,临床上建议患者定期随访,无需进行相应的治疗。部分患者在此期间通过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的调整,胆囊息肉可以没有明显的改变。若患者不注意对生活方式进行调整,保持原有的饮食习惯,过度地休息与劳累,则可以导致胆囊息肉迅速增长。通常息肉在半年前可能是5-6mm,则半年以后会达到1cm以上。如果胆囊息肉达到1cm以上,则癌变率显著增高。建议患者在早期通过手术治疗,将胆囊摘除,避免胆囊息肉发生恶变。
    2023-08-02
  • 胆囊息肉2毫米怎么办(视频)

    胆囊息肉2毫米怎么办
    如果胆囊息肉的直径为2mm,通常无需采取特殊治疗。胆囊息肉指胆囊壁向胆囊腔局限性的隆起性病变,统称为胆囊息肉。胆囊息肉包括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胆囊腺肌症等,并非所有的胆囊息肉患者都需急于进行手术切除或服用药物、输液治疗。直径在1cm以下的胆囊息肉癌变几率较低,通常≤5%,此类患者可以采取观察的方法。所以对于直径为2mm的胆囊息肉,进行动态观察即可,可以0.5-1年进行B超检查,通过B超动态观察胆囊息肉大小的变化再采取相应的治疗,而非急于手术切除。若患者在观察的过程中,胆囊息肉长到1cm以上或患者出现右上腹胀痛、隐痛等相应症状,则需要及时采取手术治疗。因为直径在1cm以上的胆囊息肉癌变几率会增高,可以达到50%以上,所以需及时进行手术切除。因此,对于胆囊息肉,直径1cm的数值相当于观察息肉是否需要手术切除的临界点。
    2023-08-02
  • 单发性胆囊息肉危险吗(视频)

    单发性胆囊息肉危险吗
    单发性胆囊息肉在临床上较常见,胆囊息肉分为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胆囊腺肌症等。单发胆囊息肉如果直径不超过1cm,通常恶变几率较小,风险并不是很大,所以在临床上,直径<1cm的胆囊息肉,建议定期复查、密切观察。如果单发胆囊息肉的直径超过1cm,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建议尽早进行手术切除,因为单发胆囊息肉直径超过1cm,恶变几率较大,尤其是息肉>2cm,大多是胆囊腺瘤,胆囊腺瘤恶变的几率超过10%。单发胆囊息肉风险不大,如果直径>1cm,建议尽早进行手术切除。
    2023-08-02
  • 多发性胆囊息肉怎么治疗好(视频)

    多发性胆囊息肉怎么治疗好
    胆囊息肉样病变,又称为胆囊息肉,包括多种情况,如胆固醇结晶性的息肉、真性息肉、良性肿瘤、早期胆囊癌、胆囊腺肌症等,其中较多见的是胆囊的胆固醇结晶引起的息肉,而胆固醇结晶引起的胆囊息肉,通常是多发性的胆囊息肉。通常要根据息肉的发生、发展情况,判断较好的治疗方法,主要的治疗如下:1、随诊观察:如果在早期发现胆囊多发性息肉,且是比较小的息肉,在5-6mm或7-8mm以下,一般是随诊观察、定期做B超,如半年到1年复查1次B超。多发性胆囊息肉是胆固醇结晶性息肉较多,而胆固醇结晶性息肉的癌变发生率较少,所以多发性胆囊息肉没有必要太积极去做手术,虽然肉多发,如果体积比较小,例如<8mm甚至<10mm,通常没有必要积极手术,随诊观察是较好的选择;2、手术治疗:如果胆囊息肉生长较快,如每年增加3mm,超过8mm可能考虑做手术。如果长期随诊观察,息肉达到10mm大小,可能也需要做胆囊切除或保胆取息肉的手术。
    2023-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