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疝气需要做手术吗(视频)

    疝气需要做手术吗
    极少数婴儿的疝气随着腹肌发展有自愈的可能,大多数疝气患者不可自愈,只要身体条件能够耐受,手术仍是治疗疝气的最好选择。疝气手术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开放手术,在腹股沟切开一个小口,通过切口进去放补片。另一种是微创手术,在脐上脐下打几个洞,把补片放入腹股沟的位置,在腹膜的前方修补疝气,两种方式各有优点。 部分患者由于害怕手术,可能会通过其他方式,包括疝气带加压包扎、体外注射硬化剂来治疗疝气,但并不推荐,仅在患者肺心功能不是特别好,无法耐受手术的情况下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如果可以手术,疝气带反复摩擦疝囊会导致疝环扩大,影响后期的手术治疗。
    2023-08-02
  • 小孩疝气手术后多久可以完成恢复(视频)

    小孩疝气手术后多久可以完成恢复
    小儿疝气有一定自愈的可能性,3-4岁以后还无法自愈的患儿通常建议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一般采用腹腔镜的方式,在肚脐上打一个5mm的小洞,创伤非常小,通常术后2天即可出院,基本不留瘢痕,对外观没有任何影响。 患儿出院后不会复发,早期处理还能减少成年后发生不孕不育的风险。若成年发育以后疝气还未处理好,可能会影响到睾丸、精索等生育器官的功能。
    2023-08-02
  • 女性疝气是什么引起的(视频)

    女性疝气是什么引起的
    女性疝气和男性疝气病因基本相同,都指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薄弱点、孔隙进入其它部位,最常见腹外疝。以常见腹股沟疝为例,主要表现为腹股沟区突出体表的包块,在站立、行走时向外突出,平躺或放松时肿块消失。 对于女性而言,重要病因是腹内压升高,比如女性怀孕时子宫膨大,腹内压增高,容易导致腹壁缺损增大,出现疝气。女性疝气发病率较男性低,女性疝气发病率一般在3%左右,而男性疝气发病率在20%左右,但女性疝气发生嵌顿的可能性较男性高。如果发生疝气嵌顿,比如腹股沟疝可能出现腹股沟区肿块,平卧时无法消失,可能出现腹痛、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肠梗阻症状,如果严重会引起疝内容物坏死,甚至肠穿孔等。
    2023-08-02
  • 瞳孔一大一小一定是脑疝吗(视频)

    瞳孔一大一小一定是脑疝吗
    因为瞳孔主要受视神经和动眼神经来调控大小,所以动眼神经和视神经本身的一些病变、损伤,或者临近的肿瘤、动脉瘤对神经形成压迫、刺激等情况,也可以引起患者的瞳孔不等大,因此瞳孔一大一小并不一定是脑疝。具体分析如下:1、临床上常见的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甚至在脑动脉瘤没有发生破裂时,只是动脉瘤体积略有增大,对于动眼神经造成刺激,患者就可以出现眼睑下垂和一侧瞳孔散大。这种情况发生时患者可能是处于生活完全自理的状态,并没有发生任何类型的脑疝;2、由于视神经受到明显的累及,比如视神经管损伤,使视神经遭到刺破、挫伤,也可能会出现瞳孔散大,而患者并没有脑疝的发生;3、脑干部位的海绵状血管瘤,或者脑干出血,虽然出血量比较小,但是刚好累及动眼神经核,患者也可能会出现瞳孔一大一小的情况。因此瞳孔一大一小可以见于临床的很多状况,并不一定是脑疝。如果有脑疝发生,患者一方面会有瞳孔的一大一小,同时常会合并一定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有不少的患者已经处于昏迷状态。
    2023-08-02
  • 车祸脑疝最好结果(视频)

    车祸脑疝最好结果
    车祸这类交通事故伤造成脑疝的患者,最好的结果是希望患者恢复意识、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甚至完全恢复到正常状态。因为脑疝有很多具体的类型,比较常见的有大脑镰下疝、小脑幕切迹疝和枕骨大孔疝等类型。1、大脑镰下疝:属于脑疝中比较轻微的一种类型,如果车祸造成患者硬膜外血肿为主,并且引起的脑疝以大脑镰下疝为主要表现。通过手术及时清除硬膜外血肿、解除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使脑组织能够迅速回位,这类患者有希望获得完全恢复。甚至在手术之后的1-2天,患者就可以恢复到生活能够自理、能够自主下床、意识非常清醒的状态;2、小脑幕切迹疝:这时患者常会有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并且会出现一侧瞳孔散大、动眼神经受压的表现。这类患者即使及时进行了手术治疗,也有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遗留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甚至意识障碍;3、枕骨大孔疝:如果车祸造成患者出现枕骨大孔疝,则有可能在几个小时到几天之内危及患者生命。因此车祸脑疝最好的结果,是可能完全恢复到正常,严重的结果有可能会在很短时间内危及生命。
    2023-08-02
  • 脑疝昏迷不醒到底该坚持吗(视频)

    脑疝昏迷不醒到底该坚持吗
    脑疝患者的昏迷情况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患者昏迷的时间可长可短,一般和脑疝的严重程度、患者的救治时机,以及原发基础疾患的情况有关。脑疝昏迷不醒的患者到底是否应该坚持治疗,最好能够由临床医生结合患者具体病情的严重程度、原发疾患的处理情况、脑疝的严重程度,以及昏迷的深度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如果患者脑疝已经处于晚期,昏迷程度很深,甚至是深昏迷,临床上常用的昏迷评分GCS评分属于3分,那么这类患者恢复的机会十分渺茫。如果脑疝之后的昏迷属于中度昏迷,在进行神经系统查体时通过一些刺激,发现患者还有反应,应该积极配合医生进行相应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以及康复治疗,因为这部分患者还有恢复的希望。因此脑疝昏迷不醒是否应该坚持继续治疗和康复,应该咨询临床医生,由临床医生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做出相应的指导。
    2023-08-02
  • 引起枕骨大孔疝的原因(视频)

    引起枕骨大孔疝的原因
    引起枕骨大孔疝主要是由于颅内再位性病变,使小脑扁桃体向下移位,从枕骨大孔疝出,并且压迫其腹侧的延髓造成。较常见的向后颅窝病变,如小脑病变、桥球囊角区病变,都可以造成小脑组织从枕骨大孔向外疝出,从而压迫腹侧的延髓,此情况通常比较严重。如果患者发生枕骨大孔疝,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出现心跳和呼吸骤停,而丧失抢救机会。所以在临床上尽可能避免患者发生枕骨大孔疝,患者出现枕骨大孔疝具体原因,包括小脑肿瘤、小脑出血,以及小脑半球梗死,局部脓肿、炎症等原因,都可以引起小脑占位性病变。如果患者出现的占位性病变体积较大,都可以引起枕骨大孔疝。此外,大脑占位性病变,在病变晚期也可以引起枕骨大孔疝,主要是由于幕上的脑组织压力过大,在先发生小脑幕切迹疝的情况下,仍然没有得到及时救治,患者的脑疝可以继续发展,部分脑组织从小脑幕孔疝入幕下,进而推移小脑组织从枕骨大孔疝出,也可以引起枕骨大孔疝。
    2023-08-02
  • 脑疝有没有治好的(视频)

    脑疝有没有治好的
    脑疝是临床上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常见的神经系统急症,最佳治疗方法是及时通过神经外科手术解除病因。脑疝能否治好取决脑疝类型,具体如下:1、大脑镰下疝:由于一侧大脑半球病变,造成脑组织从大脑镰下移位到对侧,这类脑疝属于临床上较轻微的一类,患者可能出现肢位偏瘫,也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嗜睡、昏睡乃至一定程度的昏迷,一般昏迷程度不深。通过及时解除病变,患者有希望恢复,甚至能恢复到完全正常的状态;2、小脑幕切迹疝:大脑和小脑之间小脑幕位置发生疝,通常是幕上的脑组织,即大脑组织通过小脑幕的裂口疝入幕下,即抢占了小脑位置。这类患者通常会出现一侧瞳孔散大,经过及时手术治疗,有希望保住患者性命。若延误救治时间,则容易引起生命危险;3、枕骨大孔疝:枕骨大孔疝发生在枕骨大孔位置,常表现为小脑扁桃体向下,从枕骨大孔伸向颈椎管中,有小脑蚓部压迫延髓,心跳呼吸中枢可能短时间内危及患者生命,丧失救治机会。
    2023-08-02
  • 大脑镰下疝是什么意思(视频)

    大脑镰下疝是什么意思
    大脑镰下疝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脑疝。主要是指一侧大脑半球的占位性的病变,比如肿瘤、出血、脓肿等病变,使大脑内侧扣带回经过大脑镰下疝入到对侧。也就是中线结构会发生明显的移位,扣带回经过大脑镰下的腔隙向对侧疝出,这种情况就叫做大脑镰下疝。大脑镰下疝是临床脑疝中比较轻的一种类型,大部分患者会出现比较剧烈的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同时可以伴有对侧肢体的偏瘫或者肌力下降。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能会出现嗜睡,乃至浅昏迷的状态。对于大部分大脑镰下疝的患者,如果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治,则有希望恢复到基本正常状态。比如通过手术的方式切除脑肿瘤、抽出脑脓肿或者清除脑内的血肿,患者的脑疝情况就能够恢复。虽然部分患者会遗留一定程度的肢体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等,但是很有希望保住生命。如果大脑镰下疝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则有可能会进展更为严重的小脑幕切迹疝,患者常会出现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等严重的迹象。
    2023-08-02
  • 脑疝存活率是多少(视频)

    脑疝存活率是多少
    脑疝是临床上比较急危重的情况,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可能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但是目前关于脑疝患者的存活率没有明确的统计学数字。脑疝可以分为很多类型,每一类型患者的生存希望有较大差别,常见情况如下:1、一侧大脑半球的占位性病变,可以造成脑组织经过大脑镰下向对侧移位,在进行CT或者磁共振检查时,常发现患者一侧大脑半球的占位性病变,同时发现患者的中线结构有明显移位,脑明显受压,如果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半数以上,甚至80%-90%的患者有希望存活;2、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处理,患者可能会发展为小脑幕切迹疝,此时患者会出现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同时伴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此时如果能够及时有效处理,患者也有希望存活。如果错过救治时机,几小时后可能会出现双侧瞳孔散大,此时再进行治疗,则恢复的希望比较小;3、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处理,患者可能会继续发展为枕骨大孔疝,即使进行手术治疗或者其他干预措施,患者的存活几率也比较低。枕骨大孔疝一旦发生,患者基本上没有救治希望,容易造成呼吸、心跳停止,并且可能在几个小时内危及生命。
    2023-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