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

  • 什么是眩晕(视频)

    什么是眩晕
    眩晕症是一种运动错觉,在日常生活中,位于内耳两侧的前庭感受器同时感受外界和自身的运动,如果实际运动和自身感觉的运动一致,就不会产生眩晕;如果自身感觉的运动和实际运动不一致,就会产生眩晕,比如自身和周围的物体没有运动,但是主观上感觉到它们运动了,就会出现眩晕,如果头在正常运动的时候,出现和实际不相符的运动,也会出现眩晕。眩晕一般可以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根据旋转方向不一样,分为旋转性眩晕或者非旋转性眩晕,旋转性眩晕就是患者感觉天旋地转,视物旋转或自身旋转;非旋转眩晕一般像坠落感、摇摆感或倾斜感。眩晕可以是自发性的,也就是没有明确诱发因素导致的,也可以是有诱发因素导致的,比如位置原因诱发的眩晕、视觉诱发的眩晕、体位诱发的眩晕,眩晕的患者一般不敢睁眼,常伴有恶心、呕吐、出冷汗,有的患者可以伴有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等。
    2023-08-01
  • 周围性眩晕常见于哪些疾病(视频)

    周围性眩晕常见于哪些疾病
    周围性眩晕常见于以下几种疾病: 1、最常见的是耳石症,也叫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以头的位置相对于重力发生变化所诱发的短暂性眩晕和眼球震颤为主要表现,由内耳耳石脱落所导致,所以叫耳石症; 2、梅尼埃病,主要是膜迷路积水导致的,有四大主症,发作性眩晕、波动性听力下降、耳鸣和耳胀感; 3、前庭神经炎,主要是病毒感染前庭神经导致的,表现为平衡障碍、眩晕、眼球震颤等; 4、周围性眩晕,就是迷路炎,与前庭神经、神经炎一样,也是病毒感染所致,伴有听力下降、平衡障碍、眩晕; 5、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这几种先天性的就是遗传性疾病,病理上主要表现为前庭导水管扩大,临床表现为发作性眩晕和波动性的听力下降; 6、还有一种就是周围性眩晕就是前庭阵发症,主要表现为反复短暂性眩晕发作,可有耳鸣、听力下降,影像学提示主要是血管压迫听神经所导致; 7、突发性耳聋,主要原因不明确,可以导致感应性听力损失,主要临床表现为单侧的听力下降,可伴有耳鸣、眩晕、恶心、呕吐等,需要住院急救才能把听力恢复; 8、可见于中毒,可以损害前庭的药物比如链霉素,庆大霉素,损害耳蜗的药物比如卡那霉素、万古霉素等,药物中毒之后也可以导致周围性眩晕。
    2023-08-01
  • 伤寒会传染给家人吗(视频)

    伤寒会传染给家人吗
    伤寒会传染给家人,伤寒是一种粪-口途径传播的消化道疾病,一般是因水源或者是食物被伤寒杆菌污染引起暴发流行。因为伤寒是消化道传播疾病,故只要接触被伤寒杆菌污染的粪便、尿液等,就可以引起感染。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不注意也会传染,因此建议大家应该养成饭前便后勤洗手的习惯,无论接触何物都需要通过洗手来进行消化道疾病的预防。
    2023-08-01
  • 人感染布鲁氏菌病潜伏期(视频)

    人感染布鲁氏菌病潜伏期
    人感染布鲁氏菌病潜伏期一般是1-3周,最短几天时间,最长甚至可以达到几个月、几年时间,所以起病范围比较大。50%以上患者在感染后很快就会发病,表现为发热、乏力、多汗、关节疼痛、腰疼,但部分患者也存在没有发热、单纯腰疼表现。 布鲁氏菌病具有长期发热特点,所以潜伏期也比较长、范围比较大,很多患者间隔较长,如去年、半年以前,或者3个月以前发热,简单治疗后治愈,但最近两天又开始发烧,还伴有明显关节疼,甚至只能卧床,不能走路。此外,在抗感染治疗后患者症状还可能会加重,一般和细胞破坏有关,所以潜伏期较长,而且多见于慢性发病,在临床上应该加以鉴别,对动物进行疫苗接种,从而降低布鲁氏菌发病率。
    2023-08-01
  • 慢性肾小球肾炎如何诊断(视频)

    慢性肾小球肾炎如何诊断
    任何一个疾病的诊断,都不外乎有病史,要有临床表现,要有实验室的检查来支持诊断,慢性肾小球肾炎也是这样。慢性肾小球肾炎首先要有临床的病史,病人有反复发作的蛋白尿、血尿,迁延不愈,发作持续一年以上,临床表现如病人有间断性的浮肿,有间断性的蛋白尿,有间断性的泡沫尿,有腰困、有高血压,或者是有病人,有临床上的因为肾功能减退,导致的不思饮食、乏力等。要有实验室检查的依据,病人尿常规有蛋白尿、有血尿,有病人伴有高血压,或有血尿素氮、肌酐的升高,都可以诊断慢性肾小球肾炎。
    2023-08-01
  • 食道内长瘤如何治疗(视频)

    食道内长瘤如何治疗
    食管里长瘤要分为良性恶性,如果良性肿瘤在范围比较小的情况下,比如在2cm以内且在黏膜层,可以进行内镜下的处理。因为现在的内镜技术比较发达,做ESD等就可以切除。当然有些不需要治疗,比如血管瘤,如果做治疗可能反而会得不偿失。但是如果是因为肝硬化引起的食管静脉曲张,有些患者也叫食管瘤或者胃里长瘤,这类患者有出血的风险,或者已经出过血,或者重度的曲张并有RC征阳性时可能会做一些干预。如果是比较小的炎性息肉,比如0.2-0.3cm,并且没有任何临床症状时也可以进行观察。 如果食管里长的是恶性肿瘤,比如食管癌、神经内分泌癌或者淋巴瘤等,需要积极地去处理。如果比较小,可以通过超声胃镜来判断浸润的深度,如果内镜下能处理就要内镜下处理,如果内镜下不能处理可能需要胸腔镜、腹腔镜或者开胸、开腹的手术来处理。根据不同的部位来选择手术方式,比如中段的病灶可能就比较困难,或者是上段食管鳞癌可能还需要借助放疗的手段去解决一些问题。
    2023-08-02
  • 血透用枸橼酸钠抗凝剂的目的(视频)

    血透用枸橼酸钠抗凝剂的目的
    血液透析时,需要把病人的血液引出体外,经过透析器进行过滤以后,脱出去多余的水分以及毒素,再把病人的血输入人体内。在这个过程中,就要保证病人的血不凝,把它安全地输回人体内,这时就涉及到一个抗凝治疗的问题。抗凝治疗分为体内抗凝和体外抗凝,平常用肝素以及低分子肝素,都是体内抗凝治疗的方法。体外抗凝主要就要使用枸橼酸抗凝,使用枸橼酸抗凝就是对有血液透析的病人,同时还有出血倾向,如病人脑出血或消化道出血了,同时又要做透析治疗,这时就需要抗凝,进行体外抗凝的目的,就是保证了透析器不凝血。但是病人体内的血液,还能够保持正常的凝血功能,这样用枸橼酸抗凝以后,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病人不出血,保证病人有出血倾向的,不会加重出血倾向,同时保证了滤器使用的寿命,保证管路使用的寿命,同时使透析更加平稳,使病人的生命得到保证。
    2023-08-02
  • 血透跨膜压升高的处理方法(视频)

    血透跨膜压升高的处理方法
    血液透析过程中跨膜压的升高,主要是因为血液透析滤过器滤过屏障发生障碍。如透析器、滤过膜堵塞,发生了凝血,滤过功能下降,以及病人浮肿的很厉害,在单位时间内,脱水脱量比较大,这时超滤率就得加大,这时都会使跨膜压增加。针对这样的情况,跨膜压升高以后,首先要很好地处理抗凝问题,不能让透析器发生凝血,这样滤过功能就不会受到障碍。 另外可以拿盐水来冲洗透析器,来进行稀释,使滤过功能好,对透析器,超滤系数小的,或透析膜面积小的,可以更换透析器,更换成透析的超滤系数大的,膜面积比较大的。在透一定的水负荷时,对于超滤面积大的,需要的跨膜压就会相对较小。对于另外一部分病人,需要超滤特别大的这一部分病人,要脱更多的水分的这部分病人,要对病人进行严格的宣教,要控制体重,不能使超滤率太大,这样的情况下,可以有效避免跨膜压的升高,这就是跨膜压升高的处理办法。
    2023-08-02
  • 腹透是什么意思(视频)

    腹透是什么意思
    腹膜透析是利用人体的腹膜,作为生物半透膜,将腹膜透析液灌入腹腔之后,与腹膜另一侧的血浆进行交换,带走多余的水分以及多余的毒素。主要过程是利用一根腹膜透析管,把透析液灌入体内,之后利用腹膜透析广大的面积,跟血液进行物质交换。交换以后把多余的水分带走,把多余的毒素带走,补充人体所需要的物质,这样完成透析治疗的一种方式。对于腹膜透析的病人来说,更加耐受、透析比较平稳,所以能够提高,慢性肾衰竭病人的生活质量,防止并发症,提高生存率。
    2023-08-02
  • 腹透一天做几次(视频)

    腹透一天做几次
    腹膜透析一般根据病人具体情况来决定次数。腹膜透析是这样进行操作,通常情况下白天做到2-3次,每次时间大概4-6个小时,晚上做1次,病人要休息、要睡觉,可能时间更长一点,大概8-10个小时,一天大概3-4次,或者是5次。刚开始做腹膜透析的病人,做的次数相对少一点,提倡渐进式的进行透析,就是刚开始要用低浓度的、次数少一点,等透析稍微平稳比较适应的时候,再增加次数,也可以做4次/天或者是5次/天,这样来达到体内内环境的平稳的状态,来维持体内的稳定性,带走毒素、带走多余的水分,利尿、消肿。这样能保证,能够适应机体的需要,保证失掉的部分肾功能,用腹膜透析来代替。
    2023-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