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方忠

  • 自闭症小孩能逗得笑吗(视频)

    自闭症小孩能逗得笑吗
    自闭症儿童能不能逗得笑,主要取决于年龄以及自闭严重程度。一般自闭症儿童经过合适有针对性康复训练,可以达到被逗笑的程度,意味着儿童可以与家长有情感交流。一般自闭症儿童比较小的时候,家长逗孩子,孩子笑容也比较少或者反应并不容易。如果自闭症儿童自闭症状比较严重,不仅是年幼的自闭症儿童,甚至5-6岁或者7-8岁儿童逗他笑,都不容易笑。 逗笑在正常儿童中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一般正常儿童在出生3个月之后有简单逗笑的功能,所以家长抱着大于3个月儿童做各种各样脸部表情,儿童会呵呵笑。但是这样逗笑行为对孤独症儿童,即自闭症患儿,相对难度比较高。自闭症儿童一般不与周围人存在交流,包括目光交流都比较少,即使与自己父母,也较少有交流、有反应。不容易逗得笑并不等于自闭症儿童不会笑,自闭症儿童在自己玩的时候,会自得其乐地笑,而笑与常态笑存在差别。
    2023-08-02
  • 自闭症语言障碍怎么治疗(视频)

    自闭症语言障碍怎么治疗
    对自闭症儿童言语障碍进行治疗,首先要经过评估。评估孤独症儿童言语各个方面的表现,包括发音、单字词理解、简单句理解,还有到复杂句发展等方面的表现。开展训练的时候,针对与语言相关领域进行如下训练: 1、对言语训练时候,首先要训练孤独症儿童目光注视、视觉搜索情况; 2、训练自闭症儿童听觉训练,良好听觉是言语接受的基础; 3、进行言语理解训练,家长发出简单指令、简单动作,让儿童能够理解表达意思,即言语理解训练,属于理解层次; 4、发音训练即表达语言训练,从单音开始,比如发啊、哦、呃; 5、进行单字训练,如某个单音字、词训练; 6、单音字训练能够达到一定水平,可以进行简单式学舌式说话训练,都是简单句,比如“我要吃饭”; 7、最后是相对复杂言语理解,句子理解、逻辑思维、整段表达能力训练。 应该根据自闭症缺陷程度、发展水平进行不同语言与领域障碍训练,最后能够尽量克服障碍,达到正常儿童该有的水平。
    2023-08-02
  • 感觉自己有忧郁症怎么确诊(视频)

    感觉自己有忧郁症怎么确诊
    如果自觉罹患抑郁症,自己确实存在感觉,比如觉得自己心情越来越差,情绪越来越容易波动,并且容易疲劳,存在兴趣下降等问题,可以询问周围的人或者打电话咨询医生,也可以初步确定是否存在抑郁症状的问题。 抑郁症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具体包括兴趣低落、愉快感丧失、精力减退、疲劳感、情绪容易激惹、自我评价低、思维缓慢、注意力难以集中。患者反复感到生活无趣,或者存在睡眠障碍、食欲下降、性欲下降等。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影响社会功能状态持续至少2周,又不能进行调整,同时也没有其它精神或者心理方面障碍,可能属于抑郁症问题。如果需要确诊抑郁症,应该及早到医院精神卫生科或者临床心理科找专业医生进行诊断、进行治疗,对于每个患者都属于是最好的方法。
    2023-08-03
  • 产前忧郁症有哪些症状(视频)

    产前忧郁症有哪些症状
    产前抑郁属于一种比较特定的时间产生的心理障碍,主要临床症状表现可以分成以下几点: 1、最常出现的表现患者会觉得所有事情都没有意思,觉得事情没有意义感,也觉得没有乐趣; 2、常见产前抑郁表现,整天会有各种各样沮丧感、伤心,或者觉得心中空荡荡,每天如此,觉得情绪十分沮丧; 3、患者常体会到不能够像以前一样有效地去做事,注意力不能集中; 4、有产前抑郁患者极易出现愤怒、烦躁或者经常哭泣等行为; 5、产前抑郁的患者存在明显的所谓睡眠困难,主要表现睡眠过多,整天都躺在床上; 6、过度或者不间断疲劳感,存在抑郁,有明显疲劳感出现; 7、患者食欲下降丧失; 8、患者经常存在不应该有的内疚感与自卑感。
    2023-08-03
  • 发呆反应迟钝易走神怎么治(视频)

    发呆反应迟钝易走神怎么治
    发呆、反应迟钝、易走神大多数会发生于抑郁障碍的患者。对于存在抑郁障碍的患者,首先需要进行有关抑郁症状治疗。经过药物治疗或者心理治疗或者物理治疗等综合措施缓解抑郁症状,有关发呆、反应迟钝、容易走神现象也可以得到明显缓解。同时,抑郁症状除存在发呆、反应迟钝,易走神情况,还可能存在过度疲劳感。 此外,事情特别多、任务重、压力过大也会导致过度身体疲劳,身体疲劳也会导致反应迟钝、发呆,还有注意力不能集中。如果疲劳引起上述情况,首先需要做到好好休息,使疲劳程度恢复,发呆的情况即可改善,反应也会变快,注意力也可以集中。所以根据不同临床原因进行对症治疗,发呆、反应迟钝、易走神可以得到缓解。如果临床当中有其它原因引起发呆、反应迟钝、易走神,也要针对其它原因进行治疗。对因治疗,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临床效果。
    2023-08-03
  • 抑郁症和忧郁症有什么区别(视频)

    抑郁症和忧郁症有什么区别
    从专业角度而言,抑郁症与忧郁症理论上基本相同,临床均反映为情绪低落、兴趣下降等,主要表现还是以情绪障碍、心境障碍等为主。抑郁程度达到影响社会功能程度,情绪不良至少2周以上,临床上都可以诊断为抑郁症。所以,在抑郁症与忧郁症方面临床上没有区别,属于同一个病不同称呼。 一旦存在此类问题,都应该及早找专业医生进行治疗,及早进行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才可以及早解脱障碍,恢复正常社会功能。临床还有一部分存在抑郁情绪,但没有达到抑郁症程度患者,在抑郁情绪出现以后,经过心理治疗、心理辅导,可能可以恢复到正常情绪状态。经过压力管控、情绪管理、抑郁情绪也可以恢复到正常,可能无需进行药物治疗。
    2023-08-03
  • 忧郁症会遗传吗(视频)

    忧郁症会遗传吗
    存在生化变化基础,同时存在抑郁症患者家属疾病史,抑郁症遗传的概率比较高,目前大概是30%-40%的遗传概率。 忧郁症属于心理精神类障碍,该类障碍大多数都存在生理因素、社会及心理因素。除遗传因素以外,有关生理因素,比如神经递质异常、代谢异常、有关受体异常、甲状腺异常等也会导致抑郁。另外心理及社会因素,比如各种各样压力、不良个性特点、不良思维模式等均会导致抑郁发生。所以抑郁症发生存在一定遗传因素,同时有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共同作用。
    2023-08-03
  • 强迫症能彻底治愈吗(视频)

    强迫症能彻底治愈吗
    如果是比较轻微的强迫症患者,经过治疗以后,症状基本上可以达到90%多痊愈,而100%痊愈存在一定难度。强迫症是主要以强迫思维、强迫行为为主的一组神经症,治疗时对强迫行为、强迫思维和强迫引起抑郁、焦虑情绪等进行干预。经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目前从症状控制方面都可以相对达到比较理想程度。但如果症状有超过90%治愈程度,患者将已经处于很舒适状态。 强迫症治疗除症状控制治疗以外,目前临床上非常重视对强迫性格重新塑造。只有患者很好配合医生,对原来状态,比如过分追求完美、过分仔细认真、过分刻板等不良性格逐步进行调整,强迫性格程度可以得到改善。强迫性格改善之后,强迫症控制更为容易。如果治疗效果理想,症状得到缓解,强迫性格得到改造,即使药物剂量很低或者停药,还可以保持相对理想状态。
    2023-08-03
  • 强迫症的诊断与治疗(视频)

    强迫症的诊断与治疗
    强迫症属于神经症状,首先要符合神经症诊断标准,并且以强迫症状为主。下列症状只要符合一项,就可以诊断为强迫症,具体情况如下: 1、以强迫思维为主,包括强迫观念,强迫回忆或者强迫表象,强迫性对立观念,穷思竭虑,害怕丧失自我控制力等强迫思维为主的症状; 2、以强迫行为或者动作为主症状,包括反复洗涤、核对、反复检查或者反复询问,属于强迫行为为主的症状; 3、同时伴有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的混合症状; 患者对强迫症状起源于内心,反复出现,损害社会功能。强迫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以上,基本上可以判断属于强迫症状障碍。同时需要排除其它精神障碍,还有器质性大脑病变引起的强迫症状。 临床上强迫症治疗方法有以下三大类: 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以抗焦虑,抗抑郁为主,可以达到比较好的临床疗效。同时这类药物副作用也比较少,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配合治疗; 2、心理行为治疗:强迫症患者大多数伴有不良认知,不良思维,需要经过理性情绪疗法,即认知疗法,可以改变不良认知,从而达到改善强迫症状目的。部分强迫症的患者还可以采取行为治疗,比如怕脏,即所谓洁癖,对于此类强迫症患者可以采取暴露疗法或者称为系统透明疗法,让患者接触害怕的所谓的脏东西,最终经过行为治疗,达到症状缓解程度; 3、物理治疗:经过物理治疗可以缓解症状,缓解强迫引起情绪方面障碍,最终康复社会功能,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2023-08-03
  • 双相障碍能治愈吗(视频)

    双相障碍能治愈吗
    双相障碍经过治疗以后,患者情绪可以得到比较快速的稳定,从而达到临床治愈的目的。双相障碍是情绪抑郁与兴奋交替障碍表现,临床上对双相障碍治疗,对于兴奋状态需要进行治疗,对于抑郁状态同样需要治疗,大多数药物治疗是情绪稳定剂治疗、心理行为治疗、物理治疗。达到临床治愈以后,如果此时停止药物治疗,停止心理行为治疗,双相障碍复发率比较高。有研究表明40%左右患者在停药之后大概1年内会复发,2年内大概有60%患者会复发。随着时间推移,复发可能性越来越高。 所以,建议双相障碍在临床治愈以后,情绪稳定之后,至少需要维持1-2年治疗,然后逐步在医生指导下减药治疗。如果已经是第二次以上发作,提倡治疗时间要更长。甚至部分人不能停药,而是需要维持长久药物治疗。在医生建议下,经过长久治疗,可以维持临床上治愈状态,症状可以不发作,维持良好社会功能。而症状缓解以后就停药,脱离医生,复发的可能性非常大。所以,临床上只要与医生配合较好,双相障碍治疗才可以达到一个比较好的临床治愈阶段,患者才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生活。
    2023-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