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虎

  • 急性心梗处理流程(音频)

    急性心梗处理流程
    讲解医师:张虎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中日友好医院心脏内科
    急性心梗的处理流程,包括诊断、评估和治疗三个阶段,在诊断阶段要详细的询问患者发病的症状,快速的结合心电图改变和心肌坏死标志物的结果,尽快对急性心肌梗死作出确诊。对急性心梗患者进行评估,不仅有利于对患者的预后作出早期的判断,对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尤为重要,通过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可以决定进行介入治疗的最佳时机。\n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包括常规治疗,如吸氧、镇痛,还有基本治疗,如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以及β受体阻滞剂。最主要的治疗为再灌注治疗,可以通过溶栓或者介入治疗,早期开通血管,减少心肌坏死的面积,改善患者的预后。
  • 心肌梗死标志物(音频)

    心肌梗死标志物
    讲解医师:张虎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中日友好医院心脏内科
    目前临床常用的心肌梗死标志物是肌钙蛋白I和肌钙蛋白T,这是一种针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特异性高、敏感性好的生物学标志物,仅微小的心肌损伤即可引起肌钙蛋白的升高。近年来,特别是高敏肌钙蛋白检测的出现,使得心肌损伤的敏感性进一步提高,目前已经成为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首要标志物。\n在无法进行肌钙蛋白检测时,也可以应用肌酸激酶同工酶MB的质量检测进行代替,后者在急性心梗早期有无再梗死判断的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心肌梗死标志物的升高,并不能百分之百的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存在,某些重度的感染、心力衰竭、肺栓塞,也可以引起肌钙蛋白的升高。对于心肌梗死标志物要结合临床表现、心电图表现,进行综合判断。
  • 急性心梗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什么(音频)

    急性心梗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什么
    讲解医师:张虎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中日友好医院心脏内科
    急性心梗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有以下三种:\n1、室性心律失常,其中最常见的是室性早搏,室性早搏可以成对出现,也可以演变为短阵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在血管再通的过程当中,经常出现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n2、室上性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律失常也是心梗中经常发生的心律失常,几乎占到所有急性心梗病例的1/3,其中最常见的为心房颤动。\n3、缓慢型心律失常,其中包括窦性心动过缓或者Ⅰ度和Ⅱ度房室传导阻滞。\n大多数心律失常是由于心肌缺血、心脏电活动不稳定所致,同时电解质紊乱、低氧血症也可以成为心律失常发生的诱因。
  • 心电图如何判断心梗位置(音频)

    心电图如何判断心梗位置
    讲解医师:张虎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中日友好医院心脏内科
    心电图检查时,不同的导联部位对应心脏不同的解剖部位,因此结合心电图导联变化的组合,可以大致判断心梗的位置。\n对于前间壁心梗,心电图的表现主要出现在V1、V2和V3导联,常见改变可以有ST段抬高,出现病理性Q波或T波倒置;对于前壁的心肌梗死,心电图出现改变的导联包括V3、V4或者V5,有时在l导联和AVL导联也会出现上述改变;如果梗死部位位于前侧壁,出现上述改变的导联,经常位于I导、AVL导、V5和V6导联;如果病变部位在高侧壁,一般只有l导和AVL导联出现以上改变;下壁心梗出现上述改变的导联,是ll导、lll导和AVF导联;而正后壁出现上腹改变的导联,一般是V7、V8和V9。
  • 心梗pci和溶栓的时间窗(音频)

    心梗pci和溶栓的时间窗
    讲解医师:张虎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中日友好医院心脏内科
    心梗PCI和溶栓治疗存在一定的治疗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为了保证PCI和溶栓治疗,获益大于风险,需要制定PCI和溶栓治疗的时间窗。PCI标准治疗时间窗为发病12小时内,但伴有严重的急性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时,则不受发病时间的限制。如果发病时间超过12小时,但在24小时以内存在持续性心肌缺血,心力衰竭或致命性心律失常的症状或体征时,仍需要进行PCI治疗。对溶栓治疗而言,发病12小时内,如果预期PCI的时间延迟大于120分钟,应进行溶栓治疗。特别是发病三小时内的患者溶栓治疗,即刻效果与直接PCI相似,此为溶栓治疗的时间窗。
  • 急性心梗最常见的最严重的心律失常(音频)

    急性心梗最常见的最严重的心律失常
    讲解医师:张虎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中日友好医院心脏内科
    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见的最严重的心律失常是室性心律失常,其中室速和室颤常会危及生命。有统计表明,其发生率可高达20%,发生时间多在起病后24小时内。急性心梗时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代表病情比较危重。例如存在持续性的心肌缺血未能缓解,或者出现心脏泵功能衰竭、电解质紊乱,合并低氧血症或酸碱平衡失调,以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发生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时,应当立即给予电除颤,以挽救患者的生命。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出现的症状(音频)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出现的症状
    讲解医师:张虎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中日友好医院心脏内科
    急性心肌梗死在发病前数日可以出现先兆症状,主要为乏力、胸闷不适,活动时心悸、气促、烦躁或者心绞痛症状。心梗早期最先出现的症状是疼痛,疼痛的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似,但程度更为严重,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小时或数天,含用硝酸甘油多数不能缓解。此外还会出现发热以及胃肠道症状,约1/3的患者有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感,部分出现心律失常的患者会表现为心悸、胸闷或头晕等不适症状。
  • 心肌梗死用药护理(音频)

    心肌梗死用药护理
    讲解医师:张虎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中日友好医院心脏内科
    心肌梗死的用药护理,主要是为了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减少心梗时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通过二级预防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心肌梗死常用的药物例举如下:\n1、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这一类药物主要是防止血栓的形成。\n2、β受体阻滞剂,如倍他乐克,这一类药物可以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减轻心肌耗氧,从而使心肌得到很好的康复。\n3、ACEI或ARB类药物,这一类药物可以通过抑制心室的重构,从而使心脏得到长期的康复,心功能得以最大程度地保存。\n4、降脂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这类药物主要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从而在二级预防中最大程度的使冠心病的发展得到遏制。
  • 心肌缺血自己会痊愈(音频)

    心肌缺血自己会痊愈
    讲解医师:张虎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中日友好医院心脏内科
    心肌缺血不会自行痊愈,现代医学证实心肌缺血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管腔发生狭窄、心肌供血量不足。冠状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主要有血管内膜功能障碍、血脂水平升高、局部炎症反应等多种因素。如果不经干预治疗,上述病理过程会自然发展,导致心肌缺血不断加重,只有经过降脂药物及其它抗心肌缺血药物治疗,心肌缺血的症状才能得以缓解,因此心肌缺血不会自行痊愈。
  • 心肌缺血胸痛的特点(音频)

    心肌缺血胸痛的特点
    讲解医师:张虎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中日友好医院心脏内科
    心肌缺血胸痛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心肌缺血的疼痛,常常有明确的诱因,常见为劳累、情绪激动、寒冷刺激、饱食、大量饮酒和吸烟。2、疼痛的部位,心肌缺血引起的胸痛,部位多位于胸骨中下段。3、疼痛的性质,心肌缺血引起的疼痛主要表现为闷痛、钝痛,而不表现为尖锐的刺痛感。4、疼痛持续的时间,心肌缺血引起的疼痛多数在5-10分钟内,可以缓解,伴随着诱因的消失,劳累后休息,常常可以使疼痛明显减轻,但心肌梗死发生时,疼痛可以持续数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