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

  • 中暑会发高烧39度吗(视频)

    中暑会发高烧39度吗
    中暑发高热(高烧)可以到39℃,在轻症中暑阶段患者便已经开始发热,此时体温可以上升到38.5-39℃,而进入到重症中暑阶段,如出现热痉挛、热衰竭或热射病,患者体温便会上升到39℃以上,甚至可以达到40-41℃的超高热。中暑时会出现发热,主要是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以及汗腺功能衰竭导致。正常情况下当人体出现体温升高,即发热时,机体会调节人体通过出汗等方式散热,但中暑患者的体温调节中枢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大脑不能够发出出汗指令,同时汗腺衰竭也会进一步导致患者出现不能出汗或汗闭的现象,都会导致体温升高,即发热。发热是中暑较为重要的临床表现,中暑患者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体温越高说明中暑的程度越严重,预后越不好。当患者出现40℃,甚至41℃的超高热时,人体的各项功能皆会发生障碍,如大脑功能障碍,导致患者意识障碍、昏迷,肾功能障碍,会导致患者肾功能衰竭、少尿、无尿,呼吸功能衰竭会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以上皆是由于超高热导致。
    2023-08-03
  • 中暑一天能好吗(视频)

    中暑一天能好吗
    轻症中暑或先兆中暑通常1天可以康复,常见分析如下:1、先兆中暑:是中暑的轻微阶段,也是中暑的前期表现,患者此时会出现头晕、头痛、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或者是出现出汗、口渴等临床表现。患者经过充分的休息、降温和补水之后,大概1-2个小时,症状便可以得到明显改善;2、轻症中暑:患者除头晕、头痛症状加重外,还会出现乏力、肌肉酸痛、皮温升高、皮肤灼热感等。部分患者还可能会出现发热,体温可以上升到38-39℃,同时会出现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等虚脱的表现。在此阶段通过降温、补液和休息治疗之后,通常1-2天,患者会得到明显缓解和康复。如果患者发生中暑后没有进行及时、正确的治疗,便可能进入到重症中暑的阶段,如出现热痉挛、热衰竭或者热射病,治疗便会较为困难,而且可能会引起患者多脏器的功能损害,治疗周期也会延长,有时可以长达2周,甚至更长时间。
    2023-08-03
  • 中暑几天能好,都有什么症状(视频)

    中暑几天能好,都有什么症状
    中暑能好的时间,以及会出现的症状,取决于中暑的严重程度,即与中暑所处的阶段相关,常见分析如下:1、先兆中暑:即在中暑的前期阶段,患者此时主要表现为头晕、乏力、嗜睡、口渴、出汗、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临床表现。此阶段较为容易纠正,通过休息、降温、补水,大概1-2个小时,中暑便可以康复,症状可以得到缓解;2、轻症中暑:如果患者在此阶段治疗不及时,进入到轻症中暑的阶段,患者便会出现头晕、头痛的加重,还会出现极度口渴、大汗、皮温升高、体温升高,即发烧,体温可以升高到38-39℃,患者还会出现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等虚脱的表现。在此阶段的患者通常需要更长的治疗时间,轻症中暑患者大多需要1-3天的时间,才可以完全缓解;3、重症中暑:如果患者进入到重症中暑阶段,如出现热痉挛、热衰竭或热射病,此时患者会出现昏迷等意识障碍,以及出现呼吸困难、肾功能衰竭,甚至肌肉抽搐、痉挛,低血压休克、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在重症中暑阶段,治疗便会更为困难,患者通常需要1-2周的治疗,才有可能完全恢复。
    2023-08-03
  • 中暑会手脚抽筋吗(视频)

    中暑会手脚抽筋吗
    中暑可能会导致手脚抽筋,因为在发生中暑时,人体大量出汗,随着汗液丢失的是氯化钠即盐。此时人体会出现低盐状态,可能伴随低钙的发生,低盐、低钙会引起患者出现手脚抽筋。此种情况称为热痉挛,最常见的是小腿肚子,称为腓肠肌抽筋,四肢的其他肌肉也可能会发生抽筋的情况。还有可能引起肠道痉挛,出现明显的腹痛。中暑时应该将患者立刻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患者的领口和袖口,用湿的凉毛巾擦拭皮肤帮助散热。意识清醒的患者,应饮用含有盐分的饮品,帮助补充丢失的体液。如果发生了意识障碍,不能经口饮水,要开放静脉通路输注生理盐水。对于体温升高明显,比如达到了39-40℃超高热的患者,可以使用胃管灌服冰生理盐水,也可以使用氯丙嗪、异丙嗪等药物进行降温。血液净化也是救治中暑患者较好的手段,一般适用于热射病等重症中暑患者。夏季中暑重在预防,避免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长时间工作、生活,推荐每30分钟到阴凉通风处休息10分钟,期间要饮用含有盐分的饮品,或者饮用绿豆汤、绿茶等消暑防暑的饮品,从而预防中暑的发生。
    2023-08-03
  • 中暑了浑身没劲怎么办(视频)

    中暑了浑身没劲怎么办
    中暑了浑身没劲,应先应降低患者体温,给予积极的补液治疗,可以选择解暑的药物进行治疗,应将中暑的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也可打开室内的空调、风扇,降低室温,用凉的湿毛巾擦拭患者全身的皮肤,或将冰袋置于额头、腋窝、腹窝等部位帮助降温。如果中暑后,患者没有发生循环衰竭,还可以进行27-30℃水温的水浴,即洗澡的水温稍凉,也可以起到传导散热的作用。患者还应进行补液,建议口服含有盐分的液体,比如盐汽水或者淡盐水等,也可以饮用清热解暑的饮品,如西瓜汁、红豆汤、绿豆汤、绿茶等。如果患者已经发生脱水等循环衰竭的表现,则推荐使用静脉补液的方式,静脉输入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盐水进行补液。在药物治疗方面,中暑的患者可以使用藿香正气胶囊、一清胶囊等解暑、泻火的药物。中暑是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比较容易发生的一种急症,当气温>32℃、湿度>60%时,则容易发生中暑。因此如果患者在上述环境中工作、生活或劳动,应该注意劳逸结合,及时补充水分,避免中暑的发生。
    2023-08-03
  • 夏天容易中暑的体质怎么调理(视频)

    夏天容易中暑的体质怎么调理
    从中医的角度,夏天容易中暑的体质是湿热体质或阴虚的体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理:1、使用药物:如一清胶囊、藿香正气胶囊等,可以调整易中暑体质,从而预防中暑的发生;2、清淡饮食:在炎热的夏季,尽量避免摄入辛辣、刺激或油腻的食物,并且戒烟、戒酒。因为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及烟酒都会增加湿热,从而导致患者容易发生中暑,所以在夏天应以清淡饮食为主,建议饮用解暑清热的饮品,如绿茶、红豆薏米汤、绿豆汤等,也可以食用时令性水果,如西瓜,具有较好的解暑效果;3、劳逸结合:应避免在高温、高湿环境中长时间的工作、生活,或从事重体力劳动、锻炼身体,建议患者每活动30分钟,休息10分钟,休息时应该在阴凉、通风处,并且饮用较多的含有盐分饮品,以补充体液的丢失。患者发生中暑之后,应立刻通过物理降温的方式,如将冰袋置于额头、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或者使用凉的湿毛巾擦拭皮肤、降低环境温度等方式,降低体温,并且增大补液量。
    2023-08-03
  • 热痉挛的主要症状(视频)

    热痉挛的主要症状
    热痉挛指人在高温的环境中进行强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后随汗液排出有过多的盐分也被排出,导致体内血钠浓度降低,出现的肌肉疼痛性痉挛。热痉挛表现为四肢肌肉阵发性、对称性痉挛,同时伴有剧烈疼痛,严重时患者会累及到腹部或全身肌肉,同时会出现衰弱无力、精神抑郁、头晕、恶心、呼吸急促、脉搏细弱、体温正常或略微升高的临床表现。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会引起脏器功能失调,导致急性疾病。患者中暑后均会出现高热、恶心、头晕、昏迷或休克的临床症状,严重时会危及生命。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重症中属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及热射病,考虑与血钠浓度有关,出现此情况时建议及时到医院进行补液、补钠的治疗。
    2023-08-03
  • 老年骨质疏松晒太阳的方法(视频)

    老年骨质疏松晒太阳的方法
    骨质疏松在我国老年人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据不完全统计,有一半以上的老年人会伴有骨质疏松,骨质疏松主要是以钙质流失为主,需要补充钙质。然而在补充钙剂的同时,晒太阳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因为晒太阳可以有利于钙质吸收。 建议老年人每天至少晒太阳三次,每次不少于半小时,而且晒太阳时建议让阳光直射在皮肤表面,当然也要根据患者自身体质情况及时间情况具体判断。如果在夏季,建议适当缩减时间,避免产生中暑等其他不必要的并发症。在冬季,可适当延长时间,这样可以有利于钙质吸收。
    2023-08-03
  • 婴儿出汗多怎么回事(视频)

    婴儿出汗多怎么回事
    婴儿出汗多常见原因主要包括: 1、室内温度过高:因为家长总担心宝宝着凉,室内温度不要调得太高,尤其炎热的夏天注意室内的温度要控制在26℃左右,如果温度太高,宝宝容易中暑、出痱子;室内温度过低也不合适,这是室内的温度控制情况; 2、宝宝穿、盖过多:看看宝宝是不是盖得太多,或穿得太多、捂的汗太多,如果捂的汗太多,宝宝容易出现痱子,也容易出现中暑,尤其夏天时出现这种情况得不偿失; 3、宝宝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尤其是出生后头一年,如果宝宝缺钙、缺维生素D,也可以出汗特别多,这时候就得去医院查明一下原因。如果缺钙和维生素D要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和维生素D,平时还多要注意给宝宝做户外运动、多晒太阳,促进宝宝钙吸收,这些都可以有效缓解孩子出汗症状。
    2023-08-03
  • 蛏子的营养价值及功效(视频)

    蛏子的营养价值及功效
    清热解毒、补阴除烦。蛏子肉味甘、咸、性寒,有清热解毒、补阴除烦、益肾利水、清胃治痢、产后补虚等功效。《嘉祐本草》中记载,蛏子肉补虚,主冷痢,煮食之,主妇人产后虚损,胸中邪热烦闷气。《随息居饮食谱》中记载,蛏子肉清胃、治痢、除烦,补产后虚损。《泉州本草》中记载,蛏子肉清热解毒、利小便、消水肿,蛏子肉可治疗产后虚损、烦热口渴、湿热水肿、中暑泄痢、小便不利等症。蛏子富含碘和锌,是孕妇老年人的良好保健食品。蛏子含有锌和锰,常食蛏子有助于脑的营养补充,有健脑益智的作用。
    2023-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