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晋荣

  • 儿童腹股沟疝气是什么原因(音频)

    儿童腹股沟疝气是什么原因
    讲解医师:贾晋荣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儿外科
    儿童腹股沟疝气是什么原因?\n小儿腹股沟疝均是斜疝,\n原因:几乎都是由于先天性鞘状突未闭合所导致。因先天性腹膜鞘状突未闭合,当腹压增高时,若腹腔内脏器被挤入未闭合的鞘状突,则导致腹股沟斜疝的发作。\n小儿腹股沟很短,约1cm,且几乎垂直的从内环通向外环。当腹压增高时,没有斜行腹股沟管的缓冲制约作用,压力直接指向皮下,从而导致小儿的斜疝易于发作。幼儿期之后,腹股沟管的长度增加且呈斜形,腹股沟管及其内环的关闭制约作用增强,故2岁之后,斜疝的发病率就明显降低。小儿剧烈哭闹、长期阵咳、便秘、排尿困难等引起腹压增高情况,则是斜疝发作的诱发因素。确诊斜疝的患儿,半岁到1岁之内可以观察,有少量患儿可以自愈;超过半岁到1岁,则自愈的可能性比较小,建议择期行手术治疗。手术的方式为疝囊高位结扎术,或腹腔镜辅助下的疝囊高位结扎术,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微创手术。手术操作简单,效果良好。
  • 狭窄性腱鞘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音频)

    狭窄性腱鞘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讲解医师:贾晋荣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儿外科
    狭窄性腱鞘炎又称为扳机指,是小儿常见的一种先天性畸形,主要特征是拇指指间关节的屈曲畸形,单侧多见,有时也可见多个手指同时发病。对于狭窄性腱鞘炎的病因,一般认为拇指的狭窄性腱鞘炎与先天性因素有关,比如第一掌骨头比较粗大,或者在屈指肌腱鞘开口的横行纤维增厚,导致腱鞘开口狭窄,肌腱不易通行,也有的学者认为是继发于屈肌腱的一段后天性的结节状肿大而引起的狭窄性腱鞘炎。\n对于狭窄性腱鞘炎的治疗,新生儿患者中大概有30%可自愈,六个月至三岁的患者中约12%可以自愈,如果没有自愈,则建议手术治疗,三岁前手术治疗效果满意。手术的方法是在掌指关节、掌横纹处做一小切口,暴露腱鞘,将腱鞘纵形完全剪开,曲指畸形即可完全解除。术后早期给予被动锻炼,避免粘连,复发比较少见,预后良好。
  • 男童小便时疼痛是什么原因(音频)

    男童小便时疼痛是什么原因
    讲解医师:贾晋荣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儿外科
    男童小便时疼痛,需考虑如下几种情况:\n第一、泌尿系感染:指细菌侵入泌尿道所引起的感染,致病菌大多数为胃肠道来源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一岁以内以男童多见,学龄期以女童多见,主要表现为尿道口发红、排尿不适、尿频、尿急、尿痛等,尿常规检查也常提示有感染存在。确诊泌尿系感染后,建议口服敏感抗生素7-10天,如口服药物效果欠佳,或者出现发热、精神不振等全身感染症状,需要及时进行静脉输液来抗感染治疗。\n第二、包皮炎:多见于包茎、包皮过长的男童,表现为包皮红肿,感染严重时可能自包皮口有炎性渗液或者脓液流出,这种情况下,可以在包皮红肿处用碘伏消毒,或者用浓度为1: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局部浸泡消毒,之后蘸净渗液、脓液,局部涂抹抗生素软膏。有时因为包茎的症状比较明显,包皮口小,或者包皮与阴茎头之间粘连紧密,影响炎性渗液、脓液的排出,导致炎症不易痊愈,则可手法处置,适当扩张包皮口,分离包皮与阴茎口之间的粘连。如果手法处置效果不佳,在控制急性期的包皮炎之后,择期行包皮环切术。\n第三、泌尿系结石:多见于膀胱尿道结石,这种情况下多有排尿终末的剧痛,有时可能还有血尿等,可以通过泌尿系的彩超或者泌尿系的造影、CT等检查明确诊断,明确诊断后应该及时就医,行进一步的处理。
  • 小儿睾丸一大一小挂什么科(音频)

    小儿睾丸一大一小挂什么科
    讲解医师:贾晋荣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儿外科
    小儿睾丸一大一小,可以挂小儿外科或者泌尿外科。小儿双侧睾丸如果略有差异,属于正常现象,不需特殊处置。如果双侧睾丸大小差异明显,主要考虑如下几种情况:\n一、鞘膜积液:即先天性的腹膜鞘状突未闭合,导致小儿腹腔内的液体流出,聚集在阴囊内的睾丸鞘突腔内,从而导致一侧睾丸比另一侧睾丸大,确诊鞘膜积液的患儿一岁之内可以观察,看能否自愈,超过一岁则建议择期行手术治疗。\n二、隐睾:又称为睾丸未降或睾丸下降不全,是指睾丸未按照正常程序,从腰部腹膜后下降到阴囊内,因患儿一侧阴囊内没有睾丸存在,而显得空虚,表现为比对侧阴囊小。确诊隐睾的患儿半岁之内可以观察,看睾丸能否继续下降,半岁到一岁之内可以实行激素治疗,超过一岁则应手术治疗,手术是治疗隐睾的主要方法,适宜年龄是两岁之内。\n三、睾丸肿瘤:相对来说比较少见,主要表现为睾丸质硬、实性,往往是无痛性的包块,如果考虑睾丸肿瘤,则建议及时去小儿外科或泌尿外科就诊,进一步检查、治疗。
  • 八岁男孩尿频的原因(音频)

    八岁男孩尿频的原因
    讲解医师:贾晋荣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儿外科
    八岁男孩排尿频繁(即尿频),其原因需考虑如下几种情况:\n1、泌尿系感染:即细菌侵入患儿泌尿道所引起的感染,致病菌多为胃肠道来源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一岁以内男孩多见,学龄期女孩多见。泌尿系感染的患儿主要表现为尿道口发红、排尿不适、尿频、尿急、尿痛等,尿常规检查也常提示有感染存在,确诊泌尿系感染的患儿多建议口服敏感抗生素7-10天,用药时观察疗效,疗效不佳则及时更换抗生素的种类。同时若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的结果回报,则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调整用药,调整用药后继续服药7-10天,若患儿口服药效果欠佳,或出现发热、精神不振等全身感染症状,则需及时静脉输液,进行抗感染对症治疗。\n2、精神紧张、焦虑导致的强迫行为:学龄期患儿比较多见,多由于突然变更环境之后产生,患儿虽然排尿频繁,但每天的尿总量及尿常规检查均提示正常,这种情况一般不需特殊处置,给患儿创造一个轻松自如的环境,多可很快自愈。\n3、其他疾病引起:如糖尿病、尿崩症等内分泌疾病,在这种情况下患儿每天的尿总量明显增加,从而导致排尿频繁,若考虑此类疾病,则需及时去内分泌科就诊,进一步检查治疗。
  • 孩子头摔了冰敷多久(音频)

    孩子头摔了冰敷多久
    讲解医师:贾晋荣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儿外科
    摔伤头部后需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神志情况,若没有昏迷、惊厥、瞳孔不等大等,可能反映颅内没有损伤、出血的症状,神志如常、反应灵敏则可以进一步处置。如果头部有包块,比如软组织损伤所引起的局部肿胀、头皮血肿,在受伤24-48小时内可以采取局部冷敷,一般不用冰敷,冰袋不能直接接触孩子头皮,以免温度过低导致局部冻伤。在冰袋或水袋外,可包裹毛巾或手绢等起到冷敷的作用,冷敷可以起到止血、止痛、消肿的作用。超过48小时肿块比较稳定,没有继续增大的趋势,可局部热敷以促进淤血吸收、消散,也可以继续冷敷,直至肿块消肿。如果一直采取冷敷,从开始冷敷到肿块消失,大部分需要数日,往往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n如果受伤后包块比较大,且波动感明显,考虑头皮血肿出血量比较多,则建议及时就医,让医生进一步处置,必要时可能需要采取头皮血肿的穿刺放血、加压包扎,以促进头皮血肿早日愈合,孩子受伤后头皮没有形成局部包块就不需要冷敷。
  • 孩子脐茸能自愈吗(音频)

    孩子脐茸能自愈吗
    讲解医师:贾晋荣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儿外科
    孩子脐茸不能自愈,需要进行局部处理,必要时可能还需要手术切除。脐茸是卵黄管发育异常的一种表现,是卵黄管在脐部仍有少量残留,残留部分的肠黏膜组织而形成,又称为脐息肉。表现为在脐部有一个圆形的红色息肉样组织,常有少量黏液或者血腥浆液分泌,有时可以引起脐部皮肤的浸渍、炎症、感染,有时候还可以导致脓肿的形成。\n脐茸的治疗,如果引起局部炎症感染,需要局部消毒并且涂抹抗生素软膏。如果有脓肿形成,还需要及时行脓肿切开引流。对于脐茸的处理,可以通过电灼或者硝酸银烧灼的方法来进行去除黏膜,小的脐茸一般通过电灼或者硝酸银烧灼的方法效果比较好。如果脐茸比较大,通过上述两种方法效果比较差,则必要时需要进行手术处理,手术将残留的黏膜切除之后局部缝合。总之,脐茸不能自愈,需要及时积极的进行相应处理,以免继发性引起感染,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 一岁半宝宝肚脐眼外翻是怎么回事(音频)

    一岁半宝宝肚脐眼外翻是怎么回事
    讲解医师:贾晋荣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儿外科
    一岁半宝宝肚脐眼外翻,可以考虑如下几种情况:\n第一、比较瘦:宝宝相对比较瘦,腹壁脂肪层较薄,显得脐部相对向外突出。\n第二、结扎脐带残留根部较多:出生结扎脐带时,脐带根部残留的部分比较多,导致脐带残端脱落后脐部显得相对外突。\n第三、脐疝:脐疝是宝宝常见的一种发育缺陷,早产儿更多见,主要是因为脐部解剖结构比较薄弱,而且在婴幼儿时期腹直肌尚未在脐部正中闭合,从而导致宝宝在哭闹、剧烈活动、腹泻、便秘等腹压增高的情况下,腹腔内容物可通过未愈合的脐环向外突出而形成脐疝。脐疝很少发生嵌顿,疝囊也很少发生破裂,脐疝对宝宝的肠道功能也没有影响,多无任何不适感觉,所以脐疝多不需要特殊处置,观察即可。大部分宝宝的脐疝在两岁之内可以自愈,只有少数情况下,超过两岁仍未自愈,或者脐疝发作时其疝囊直径>2cm,才需要手术治疗。\n上述前两种情况都不需要特殊处理,对宝宝也没有什么不利影响。
  • 孩子囟门最晚什么时候闭合(音频)

    孩子囟门最晚什么时候闭合
    讲解医师:贾晋荣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儿外科
    囟门可分为前囟、后囟,前囟一般在孩子生后1-1.5岁之内闭合,后囟则在生后2-3个月之内闭合。囟门是指出生后颅骨之间尚未完全闭合的缝隙,常说的囟门包括前囟和后囟,主要分析如下:\n一、前囟:指双侧顶骨与额骨之间的缝隙,呈菱形,相对比较大,出生时前囟的斜径一般为1.5-2cm左右,生后半岁之内前囟会随着孩子生长逐渐增大,半岁之后前囟则逐渐缩小,大部分在1-1.5岁之内即可闭合。如果超过两岁仍未闭合称为闭合延迟,建议及时去儿科就诊。\n二、后囟:指双侧顶骨及枕骨之间的缝隙,呈三角形,相对较小。有的孩子在出生时后囟即已闭合,大部分后囟在出生后2-3个月之内闭合,如果后囟闭合延迟三个月以上也称为闭合延迟,建议及时就诊。\n观察前囟、后囟闭合时间的意义,主要是在于可以反映孩子可能存在的疾患,囟门早闭一般见于头小畸形,囟门晚闭可能见于脑积水、呆小症或者佝偻病等。
  • 5岁孩子老是尿一点而且次数多怎么办(音频)

    5岁孩子老是尿一点而且次数多怎么办
    讲解医师:贾晋荣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儿外科
    五岁孩子老是尿一点而且次数比较多,通常需要考虑以下两种情况:\n第一、泌尿系感染:即细菌侵入泌尿道所引起的感染,致病菌多为胃肠道来源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泌尿系感染患儿的表现是尿道口发红、排尿不适、尿频、尿痛、尿急等,尿常规检查也常提示有感染的存在。确诊泌尿系感染的患儿,一般建议口服敏感抗生素7-10天,服药时观察疗效,如效果不佳则及时更换抗生素的种类。如果患儿有发热、全身不适等全身感染的症状,则需要静脉输液抗感染对症治疗。\n第二、神经性尿频:即心因性多尿症,往往是由于孩子心理紧张或者焦虑导致频繁排尿的一种强迫行为。学龄期的孩子比较多见,比如在更换环境后极有可能诱发。虽然孩子排尿频繁,但是每天的尿总量及尿常规检查均正常,这种情况下大多不需要特殊处理,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自如的环境,不用过分强调排尿频繁的情况,多可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