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华

  • 儿童轻度精分的表现(音频)

    儿童轻度精分的表现
    讲解医师:张卫华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
    儿童轻度精分即使是轻度,如果已经是精神分裂症,就符合精神分裂症的基本的表现。精神裂症是以思维活动明显的异常为核心症状的一种疾病,外在表现在奇特的言语,言语奇怪,就是令人奇怪的,难以理解的言语内容,也和环境和身份不相符的行为异常,这些表现提示了思维活动出现异常,同时也有情感活动的损害,患者可能会变得情感比较冷淡、比较淡漠,表情缺乏变化或者出现一些暴怒,没有有明显原因的暴怒发作。\n儿童期由于还在发育、发展过程中,心智、精神活动还没有完全达到成人的水平,所以有些症状可能不像成人表现的典型,但是通过对言语、表情、行为方面的观察,会发现一些和年龄段或者和孩子以前不一样的一些表现,如果家人感到这些表现比较难以理解,孩子也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家人要引起重视,尽早带孩子去精神科就诊。
  • 心慌焦虑怎么处理(音频)

    心慌焦虑怎么处理
    讲解医师:张卫华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
    心慌、焦虑怎么办,先要自己评估心慌、焦虑的程度,是持续存在还是在某些情况下短暂的出现,是遇到一定的压力事件或者不顺心事件,还是莫名其妙的就出现心慌、焦虑,感到难以控制的紧张不安。如果焦虑程度并不是持续存在,特别是和有压力事件相关,重点要把事件处理好,把注意力要放到这上面,而不是重点解决心慌、焦虑,事情处理好了,心慌、焦虑自然就会减轻。如果心慌、焦虑感并不是和特点的事件有关,或者有一定的事件但是根本不严重,够不成明显的压力,还是控制不住的心慌、焦虑,而且持续时间比较长,自己非常痛苦,难以保持正常的工作状态,对生活中的事情也不像以前处理有效率,患者一定要去精神科就诊,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 心理障碍怎么走出来(音频)

    心理障碍怎么走出来
    讲解医师:张卫华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
    心理障碍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常用的词,它的含义比较不明确,每个人表示的意思可能不完全一样。如果说心理障碍自己很清楚,自己的表现在自己身上它是怎么发生的,困难在什么地方,如果是这种状况就需要自己走出来。\n首先要接受自己有某一个方面的心理障碍的现实,特别是接受它给自己带来的这些痛苦,不要过分的去关注这些痛苦,也不要过分的去分析它什么时候能好、怎么能好,而是把注意力放在正常的工作、生活、活动上,丰富自己的生活内容,特别是娱乐、放松性的活动、运动性的活动逐渐的会改善这种症状。如果心理障碍严重到一定程度,可能心理障碍就相当于精神疾病,自己难以处理的时候要及时去精神科就诊,寻求专业的评估、诊断和治疗,通过专业的帮助尽快走出来。
  • 焦虑性神经病什么症状(音频)

    焦虑性神经病什么症状
    讲解医师:张卫华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
    焦虑性神经病规范的名称应该叫焦虑症,以前也叫焦虑性神经症,不是神经病,是神经症。焦虑核心的症状就是情绪上的紧张、焦虑不安、不能放松、过分的担心甚至有恐惧的体验,同时也会经常感到注意力不太集中,有时候头脑突然出现一阵空白,人在过分紧张的时候是可以出现这种体验的。\n焦虑症也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在发病的时候会有丰富的身体不适的症状,比较常见的有头晕、头脑不清醒、头痛、眼睛周围不舒服、眼涩、咽喉部不适、异物感或者咽干、口苦、全身的肌肉发紧,还有皮肤各种不适感,像刺痛感、发麻感、针刺样的感觉、皮肤发紧和心慌气短、心跳快、心跳感、呼吸急促、呼吸不畅,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症状,还有食欲下降、食欲紊乱、进食后消化不良、感到发堵、发胀、尿急、尿频等等,有丰富的生理方面的症状。常见很多患者因为这些症状反复就诊,因为这些症状让他不舒服,另一方面由于焦虑的背景而过分担心、过分害怕,会特别担心身体得了严重的疾病,因此反复检查。如果有这样的不适症状,做过一些基本检查没有发现重要脏器的异常,要想到可能是焦虑的表现,尽可能早到精神科就诊。
  • 引起偏执狂的病因有哪些(音频)

    引起偏执狂的病因有哪些
    讲解医师:张卫华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
    偏执狂现在一般的专业名词叫偏执型障碍,这是精神病性疾病的一个类型。这种疾病的发病是非常复杂的,和很多因素都有关系,没有单一的,或者简单的病因来解释这些复杂疾病现象。 大致来说,偏执型精神障碍发病起比较重要作用的因素有遗传因素、一些先天因素,还有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特殊的经历,比如经历过一些不公平的事件或者受到过某些方面的伤害,可能和成年以后发病存在一定的关联。 因为这个疾病的发病形式和原因是比较复杂的,具体到患者身上,要综合分析他自己相关的一些因素来做出判断,而且也很难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所以病因分析也是相对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患者的病情,对治疗可能会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的这种关系。
  • 得了焦虑症怎么治疗比较好(音频)

    得了焦虑症怎么治疗比较好
    讲解医师:张卫华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
    神经焦虑症的治疗不是规范说法,其实就是焦虑症的治疗,焦虑症的治疗有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包括专业的心理治疗,也包括一般性的像运动治疗,坚持健康行为模式,这些对改善焦虑症状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关键是贵在坚持。\n如果焦虑症比较严重,表现的是精神痛苦明显,伴随有丰富的身体症状,像心慌、气短、心悸、头晕、身体的疼痛、皮肤的紧张感、肌肉的紧张等这些生理症状比较丰富的焦虑症,提示病情偏严重,这个情况下往往药物治疗能够更好的改善症状,药物治疗有比较高的专业性,一定要在精神科医生的处方和观察下来进行。
  • 治疗产后抑郁症的方法(音频)

    治疗产后抑郁症的方法
    讲解医师:张卫华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
    产后抑郁症的治疗和一般抑郁症基本原则一致,根据患者病情的程度、家庭的支持条件等因素,来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如果病情程度不是特别重,患者的精神痛苦不是特别强烈,同时可以照顾孩子以及基本的家务能力也都大部分都保留,可以先不暂时进行系统药物治疗。家人对患者的病情认识和理解、支持非常重要,家人要理解病情的表现,不能认为是个人意志行为的问题,或者犯懒这样的角度理解问题,如果这样会对患者造成额外压力。如果病情偏重,抑郁程度比较重,患者已经很难履行正常照顾孩子的责任,正常的家务料理能力明显下降,持续情绪低落、精神痛苦,表现比较明显要进行药物治疗。\n药物治疗的过程中要停止母乳喂养,因为这些药物从乳汁里面有一定分泌,对孩子的健康虽然不能确定一定会造成严重影响,但是至少不能排除有不良影响,要避免母乳喂养。治疗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定期复诊,由医生根据治疗后的疗效表现和不良反应情况,必要时候进行适当调整。药物治疗的同时,前面提到家人的理解、支持和关心一样重要,必不可少,同时患者也要积极进行丰富日常活动、坚持作息规律,这些行为方面的配合,综合治疗可以使抑郁症大部分都能得到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 不会说话原因有哪些(音频)

    不会说话原因有哪些
    讲解医师:张卫华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
    不会说话可能是指言语表达能力受损,人表现的讲话能力、言语表达能力比较低、比较差,这种情况在儿童身上有部分可能属于言语发育问题、障碍。如果孩子在学龄前期和学龄期逐渐表现出这样现象,孩子三岁以后言语能力比较快速发展的阶段,才能体会到这种情况,必要的时候要尽早到儿童精神科 接受专业评估。\n不会说话的含义也指可能讲话词不达意,过后说些话会后悔,甚至讲话的内容和当时想表达的效果不一致的体验,这个情况细分起来比较复杂,有多方面的原因。如果是最近这一段时间才出现这样的表现,要引起重视,要体会这段时间情绪状态有没有发生变化。如果情绪不如以前快乐、高兴,不如以前乐观,或者变得容易紧张、担心,如果有这样的体验可能会存在抑郁、焦虑症状,建议尽早去精神科就诊,接受专业的评估,对这种现象做出进一步的分析、判断。
  • 戒烟多久才能恢复正常(音频)

    戒烟多久才能恢复正常
    讲解医师:张卫华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
    戒烟多久才能恢复正常?这个问题也是比较笼统的,如果吸烟时间并不长,它对身体累积的损害总体来讲一般不会太严重,戒烟以后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应该在比较快的时间内就能恢复的,就是戒烟对身体的影响就能够消除,应该这么理解问题。\n如果吸烟的时间比较长,吸烟量也比较大,在戒烟阶段以后可能会有一定的阶段性反应。表现对吸烟的渴求就是不由自主的就想摸烟,或者有时候会有些焦虑、紧张、不舒服的体验。这种症状一般是在戒烟的头1-2周内是比较重,然后会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减轻,正常情况下一般的3-6个月这方面的表现就会基本上对个体影响就不太大了,也可以理解为恢复正常状态。
  • 哪些行为不用恐艾(音频)

    哪些行为不用恐艾
    讲解医师:张卫华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
    恐艾是恐惧艾滋病的意思,这个问题问的非常笼统。如果没有任何行为,如果没有和艾滋病直接接触,或者不会产生关联的行为都不用恐艾,这是笼统的回答。如果问的问题重点是指做哪些性行为不用恐艾,保持自己的洁身自好这种状态,保持自己的性伴侣稳定,不出现随意的性行为,这个情况下一般不用恐艾,当然配偶、性伴侣也是持这样的生活态度。\n如果两个人都是这样的人生观点,这样的性行为就不用恐艾。否则其他任何可能经常发生的性行为,都会存在一定的艾滋病感染风险,产生恐艾心理也是难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