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昕

  • 偏头痛的病因(音频)

    偏头痛的病因
    讲解医师:吕昕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宝鸡市中医院神经内科
    偏头痛,是临床中最常见的原发性头痛,其特点是发作性、单侧、搏动样、中到重度的疼痛。疼痛发作一般会持续4-72小时,往往会伴有恶心、呕吐、畏声、畏光等症状。偏头痛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内分泌改变、情绪因素以及环境因素有关。约60%的偏头痛患者,有偏头痛的家族史。女性患者在月经前和月经中,容易出现偏头痛发作。精神紧张、睡眠障碍、应激反应等,也会诱发偏头痛的发作。进食某些含有酪胺和亚硝酸盐的食物,比如奶酪、腌菜、红酒、巧克力等,有可能会诱发偏头痛发作。
  • 预防偏头痛发作的药物(音频)

    预防偏头痛发作的药物
    讲解医师:吕昕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宝鸡市中医院神经内科
    当病人出现以下情况时,需要使用药物预防偏头痛的发作:1、频繁发作的偏头痛,尤其是每周发作1次以上,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患者;2、偏头痛发作急性期治疗无效,或因副作用和禁忌症无法进行急性期治疗的患者;3、可能导致永久性神经功能损伤的特殊的偏头痛,例如偏瘫性偏头痛、基底型偏头痛或偏头痛性梗死者。出现以上3种情况,需要服用预防偏头痛发作的药物。常用的药物有以下几类:1、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常用的有普奈洛尔、美托洛尔;2、钙离子拮抗剂,常用的有氟桂利嗪、维拉帕米;3、一些抗癫痫药物,例如加巴喷丁、丙戊酸钠;4、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
  • 治疗偏头痛最有效的药(音频)

    治疗偏头痛最有效的药
    讲解医师:吕昕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宝鸡市中医院神经内科
    偏头痛是临床中最常见的原发性头痛,其特征是发作性、单侧性、搏动样的中到重度的疼痛。偏头痛的药物治疗,包括急性发作期的治疗和预防期的治疗。偏头痛发作期治疗目的是减轻或终止头痛发作,并缓解伴发症状,最常用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以及普坦类药物,例如布洛芬、奈普生、哌替啶、双氢麦角胺、舒马普坦等。预防期药物治疗的目的是减少发作频率,减轻对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常用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以及一些抗抑郁药,例如普萘洛尔、氟桂利嗪、尼莫地平、阿米替林等。
  • 脑膜炎是怎么引起的(音频)

    脑膜炎是怎么引起的
    讲解医师:吕昕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宝鸡市中医院神经内科
    脑膜炎是由于各种病原微生物侵犯软脑膜所引起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的炎症性疾病。临床上主要是以发热、头痛、脑膜刺激征为主要表现。根据病原菌的不同可以大致分为病毒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以及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膜炎的感染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感染:1、直接感染。例如有些病人因为外伤或者其他原因,出现了脑脊液鼻漏和或脑脊液耳漏,脑脊液直接与外界相通,这样外界的细菌就可以逆行入颅,从而引起化脓性脑膜炎。2、机会性感染。当病原菌的毒力比较强,而人体的抵抗力又比较弱时,就会引发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多数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病人得病前多有腹泻的病史,当人体抵抗力比较强时,可能仅仅出现腹泻,而不会引发脑膜炎。当人体抵抗力比较低时,就会同时出现脑膜炎症状。另外,隐球菌性脑膜炎也属于机会性感染。
  • 脑膜炎怎么检查出来(音频)

    脑膜炎怎么检查出来
    讲解医师:吕昕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宝鸡市中医院神经内科
    脑膜炎属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常见的类型有病毒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以及隐球菌性脑膜炎。通过脑膜炎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以及脑脊液化验,可以对脑膜炎患者作出确诊。脑膜炎的患者通常以亚急性或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部分患者可以伴有意识障碍、人格改变以及精神症状。在体格检查时,可以发现颈强直、克氏征和布氏征阳性。患者的脑脊液检查,通常是压力升高,细胞数以及蛋白含量增高。细菌性脑膜炎的患者,脑脊液中糖和氯化物的含量通常降低。如在脑脊液中做细菌培养,发现病原体,则可以确诊为脑膜炎。
  • 脑萎缩病人夜间不睡觉怎么回事(音频)

    脑萎缩病人夜间不睡觉怎么回事
    讲解医师:吕昕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宝鸡市中医院神经内科
    脑萎缩的病人夜间不睡觉,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分析,可能有以下几种:一、患者属于生理性脑萎缩或者增龄性脑萎缩,多见于高龄的老年人,可能病人平时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仅表现为夜间失眠。可以给予口服镇静催眠药,老年人常用的药物有地西泮、氯硝西泮、阿普唑仑、艾司唑仑、唑吡坦、右佐匹克隆等。二、病理性脑萎缩,多为老年痴呆患者。老年痴呆患者除了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下降以外,还会出现夜间谵妄、夜里不睡觉。需要给予抗精神病药,例如利培酮、奥氮平等。
  • 偏瘫的最佳治疗(音频)

    偏瘫的最佳治疗
    讲解医师:吕昕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宝鸡市中医院神经内科
    引起偏瘫最常见的原因是急性脑血管病,例如脑梗塞和脑出血。此外,高颈段脊髓的病变也可以导致偏瘫,例如脊髓外伤、脊髓肿瘤、脊髓炎症以及脊髓血管病。如果是脑出血导致的偏瘫,在脑出血的急性期,如出血量比较大,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出血量较小可以保守治疗,及时的应用脱水药物以及营养脑细胞药物。在恢复期需要给予系统的康复治疗。但如果是脑梗塞引起的偏瘫,在超急性期可以进行溶栓治疗,如果错过了溶栓的时间,可以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清除氧自由基、活血化瘀以及营养脑细胞治疗。在脑梗塞的恢复期和后遗症期,也同样需要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
  • 偏瘫手功能分级(音频)

    偏瘫手功能分级
    讲解医师:吕昕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宝鸡市中医院神经内科
    偏瘫主要是由于各类脑血管疾病所导致的偏瘫,主要是引起上、下肢肌力减退。所以,偏瘫后常规是对上、下肢肢体的肌力进行分级,而不是对手功能进行分级。在临床中,肢体的肌力一般分为0-5级。5级为正常肌力,即四肢的力量完全正常。4级肌力是指肢体能够部分地抵抗阻力,但不能完全抵抗阻力,比5级要差。3级是指能抵抗重力,即在重力的作用下,肢体能够抬举,但不能抵抗阻力,给予轻度的阻力肢体会下落。2级肌力是肢体只能平移,并不能抵抗重力,即肢体不能抬离床面。1级肌力是只有肌肉收缩,而无肢体移动。0级肌力是没有肌肉收缩。
  • 小脑萎缩治疗(音频)

    小脑萎缩治疗
    讲解医师:吕昕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宝鸡市中医院神经内科
    小脑萎缩常常是一种头颅影像学上的说法,并不代表患者患有某种特定的疾病。小脑萎缩的病人也不一定有非常明显的临床症状,例如增龄性脑萎缩的患者,可以发现有小脑萎缩,但患者可以没有任何不适的症状。也有许多疾病可以出现明显的小脑萎缩,而这类疾病患者往往会有很明显的肢体活动不灵活或者行走偏斜、头晕的症状,就需要进行治疗。比如多系统萎缩的患者,病人的头颅磁共振上可以表现为小脑、脑干的萎缩,患者常常会出现头晕,行走不稳的症状。还有小脑出血病人,经过了治疗出血得以吸收,但会遗留小脑软化灶,并造成小脑萎缩。这类患者也常会出现一侧肢体活动不灵活的症状,需要给予营养脑细胞药物治疗,例如胞磷胆碱、吡拉西坦等。阿尔次海默病的患者,影像学上可以表现为全脑的萎缩,也包括小脑部位的萎缩,这类病人往往会伴有痴呆的症状,需要给病人口服盐酸多奈哌齐、石杉碱甲等药物,改善脑痴呆的症状。
  • 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率(音频)

    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率
    讲解医师:吕昕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宝鸡市中医院神经内科
    当颅内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称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分为外伤性和自发性两种情况。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不会直接导致患者死亡,其死亡原因往往是由于严重的脑挫裂伤或脑实质的出血,引发脑疝而形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多是由于颅内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的薄弱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发脑疝而导致死亡。初次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死亡率约为30%。当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使颅内容积增加;血液崩解后释放各种炎症物质,导致化学性脑膜炎而使颅内压增高;血液阻塞了脑脊液回流,引发急性梗阻性脑积水。以上原因都可以导致颅内压升高,引起脑疝而导致患者死亡。如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2周内发生再出血,其死亡率还可以增加1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