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东

  • 转氨酶高是怎么回事(音频)

    转氨酶高是怎么回事
    讲解医师:李晓东  (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哈尔滨市传染病医院传染科
    用于肝功能检查的转氨酶,主要是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是肝细胞炎症、坏死的敏感指标。谷丙转氨酶主要分布在肝脏,其次是骨骼肌、肾脏、心肌等组织中。谷草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心肌,其次在肝脏、骨骼肌和肾脏组织中。正常时血清的含量很低,但当肝细胞受损时,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胞浆内的谷丙转酶与谷草转酶释放入血浆,致使血清中含量升高。\n常见引起转氨酶升高的疾病有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炎、脂肪肝、淤胆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肝病之外的其他疾病,也可以引起转氨酶的升高,如急性心梗、皮肌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休克等。
  • 肝炎如何传染(音频)

    肝炎如何传染
    讲解医师:李晓东  (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哈尔滨市传染病医院传染科
    由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炎具有传染性,也就是常说的病毒性肝炎。其他肝炎,如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脂肪肝等不具备传染性。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等,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主要由粪-口途径传播,带有病毒的粪便污染饮用的水源、食物、蔬菜、玩具等经消化道引起传播。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体液传播,如输血和血制品、注射、手术、针刺、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纹身、纹眉、血液透析、器官移植等均可引起传播。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也可以通过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围生期感染,密切生活接触、性接触也是传染的可能途径。
  • 诊断帕金森做什么检查(视频)

    诊断帕金森做什么检查
    帕金森病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和辅助检查进行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症状及体征检查,而血常规、脑脊液检查多无异常,头颅CT、MRA无特征性改变。而多巴胺转运体及PET检查对诊断帕金森病有较大参考价值,但目前采用英国脑库帕金森病临床诊断标准。而正确诊断帕金森病需排除脑炎、脑血管病、中毒、外伤等引发的帕金森综合征,与癔症性、紧张性、老年性震颤相鉴别。 帕金森病诊断标准是发作症状,大部分帕金森患者在60岁后发病,偶有20多岁发病者,此病多呈缓慢发展、逐渐加重。震颤常为首发症状,伴肌紧张、运动迟缓、姿势步态异常、口咽、腭肌运动障碍等。帕金森病在发作后严重影响患者身体机能,因此正确诊断帕金森病,积极治疗,较为重要。
    2023-07-31
  • 手抖是帕金森吗(视频)

    手抖是帕金森吗
    手抖可能是帕金森,也可能因其它疾病引起。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可出现手抖,同时可出现心悸、出汗等症状,甲状腺功能检查可明确诊断。而帕金森是一种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大多数于50岁后发病,男性多于女性。震颤为帕金森首发症状,多数患者自一侧上肢远端开始,表现为规律性的手指屈曲和拇指对掌运动,如搓丸样动作,且震颤多数为粗大震颤,可逐渐扩展至四肢,但上肢震颤通常比下肢明显。先出现症状一侧始终比后出现一侧为重,表现明显不对称性,震颤与静止时明显,紧张时加剧,随意运动时减轻,睡眠时消失。 轻症患者震颤仅在情绪激动、焦虑、兴奋和行走时才出现,严重患者震颤常常变为经常性,随意动作不减轻或停止。部分老年人可无明显震颤,但若出现手抖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进行全面检查和治疗。
    2023-07-31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哪些症状表现(视频)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哪些症状表现
    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往往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症状和血糖控制情况以及临床分期不同,其症状也有所不同,具体如下: 1、早期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不适,或者仅有眼前有闪光感、波纹感,即使眼底有轻微的出血或者渗出,也不一定有视力改变; 2、随着眼底病变的进一步加重,大部分的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减退,表现为视物模糊、视力下降和视物变形,这时往往提示视网膜病变已经累及到黄斑区; 3、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起严重出血、玻璃体积血、纤维增殖、牵拉后方视网膜,导致视网膜脱离时,表现为视力急剧下降,严重者可能仅仅有光感视力,甚至是失明。 眼底检查是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重要手段,提醒广大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检查眼底,积极控制血糖,避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2023-08-03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方法(视频)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方法
    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眼底的视网膜病变并发症,早期视网膜病变治疗上是以积极控制血糖,使血糖维持在相对正常的水平,定期检查眼底和药物保守治疗,当疾病一旦进入了增殖期,治疗方法具体如下: 1、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最常用的手段,既适用于增殖期视网膜病变,又可治疗黄斑水肿; 2、近几年来医药科技进步非常的快,尤其是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出现,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有了更多的选择,如激光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玻璃体腔内注药,对控制黄斑水肿有很好的效果,比如对于已有新生血管形成的病例,玻璃体腔注射抗新生血管形成药物,可帮助新生血管在视盘上无法进行激光治疗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晚期必须手术的病例,也可以先注药,然后再手术,还可以减少手术当中的出血; 3、在复发性玻璃体出血不能通过激光治疗缓解的情况下,就进行玻切手术治疗,通过玻璃体切除缓解致盲性、牵拉性视网膜脱离。
    2023-08-03
  • 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哪些方法(视频)

    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哪些方法
    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有效的方法是控制血糖,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同时定期进行常规眼底检查。如果患者同时有高血压、高血脂,可能会加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也要积极治疗。另外,吸烟的患者要戒烟,因为抽烟是影响毛细血管的重要因素。通常患者在诊断糖尿病后5年内,无论有无视力减退,都应该每年常规进行眼科检查,可以早期发现视网膜病变并早期给予治疗,使视力得以保存。 具体建议1型糖尿病患者从12岁开始每年检查一次,或根据患者的情况3-6个月检查一次,2型糖尿病患者应及时进行眼底检查。如果已经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建议及时行眼底血管造影,以了解视网膜病变的程度,每半年检查一次眼底,或者根据患者情况3-6个月检查一次。糖尿病妇女在计划怀孕前12个月内以及确定怀孕时应查眼底,怀孕后遵医嘱定期复查眼底。
    2023-08-03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会瞎吗(视频)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会瞎吗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临床上分为六期,大体分为非增殖期和增殖期改变,Ⅰ-Ⅲ期称为非增殖期改变,在非增殖期内眼底改变有微血管瘤、出血点或出血斑,以及少量的硬性渗出、软性渗出等眼底改变。非增殖期患者视力下降不严重,通常不会出现失明,随着病情进展和加重,眼底改变进入增殖期,也就是Ⅳ-Ⅵ期。 一旦眼底检查有新生血管的发生,即进入了增殖期的改变,新生血管对视网膜有害无益,可引起纤维增殖,牵拉视网膜脱离,新生血管长入玻璃体引起玻璃体出血,与非增殖期视网膜病变对比,增殖期视网膜病变对视力损害更大,可导致严重的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致盲的三大因素是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脱离、虹膜新生血管以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失明和视网膜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系,与病程的时间长短有关。
    2023-08-03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与年龄有关吗(视频)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与年龄有关吗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与年龄之间有关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的主要微血管并发症,也是成年人群致盲以及视力损害的世界首要眼病。我国糖尿病的患者当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大概是43.1%,其发生和发展与患者的病程、血糖水平、年龄有密切关系,也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多见于50岁左右糖尿病患者,但是在20-30岁之间的患者也可见到常常双侧发病。年龄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临床上也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严重性与发病年龄有关,发病越年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越快,发生增殖的情况也越多,视力损害也越明显。所以,建议糖尿病患病相对年轻的人群积极控制血糖,为早期发现并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无论有无视力改变,均应该接受定期的眼部检查,以避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
    2023-08-03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治疗的目的(视频)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治疗的目的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治疗的目的,目前来讲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目前全世界最公认的治疗的有效的措施,既安全有效,又可以阻止病变进展,阻止视力的进一步损害,减少患者失明的可能性。通常有两种情况需要做激光治疗,具体如下: 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黄斑水肿时,可给患者进行黄斑区格栅样光凝,可减少血管的渗漏,从而减轻水肿,提高视力; 2、当发现视网膜有新生血管形成,或者有大片视网膜无灌注区时,需进行全视网膜光凝治疗,使新生血管萎缩或者阻止新生血管的生长。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原理是光凝破坏视网膜的外层,降低外层的新陈代谢和耗氧量,使视网膜内层得到更多营养和氧的供给。 光凝可使小动脉收缩和扩张的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收缩和闭塞,从而减少血管渗漏,使视网膜渗出和水肿减轻。光凝封闭大片无灌注区使视网膜缺血得到改善,从而减少因缺血而诱导新生血管生长因子的分泌,减少新生血管的形成和使之消退。
    2023-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