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医师:
张燕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8医院消化肝病科
幽门螺杆菌是消化道常见的致病菌,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早在1874年就有人发现,人的胃黏膜内有一种螺旋状的微生物。直到1983年,科学家从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中分离并培养出幽门螺杆菌,并且认为此菌与慢性胃炎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后经过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部肿瘤等多种疾病都有直接相关性,幽门螺杆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致病因素:\n第一、幽门螺杆菌呈螺旋形状,具有鞭毛结构,其活跃的能动性,使细菌能快速的穿过胃腔内酸性环境和黏液层,且动力强的幽门螺杆菌菌株毒力也强,能够产生空泡毒素,引起细胞空泡变性。\n第二、幽门螺杆菌能产生多种毒性酶,破坏胃黏膜表面的黏液层结构,损伤其屏障功能。\n第三、幽门螺杆菌还具有黏附活性。\n第四、感染幽门螺杆菌以后,机体发生免疫反应,产生针对幽门螺杆菌的抗体,可造成自身的免疫损伤。\n总之,感染幽门螺杆菌后,通过多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会使黏膜屏障受损,黏膜细胞变性、坏死,大量中性粒细胞炎症浸润,形成陷窝脓肿,从而使腺体的再生受到极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