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迅达

  • 视网膜母细胞瘤能要孩子吗(视频)

    视网膜母细胞瘤能要孩子吗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生,与RB1基因的突变、失活密切相关。RB1基因是位于人类的第13条染色体的长臂上,是第一个被发现的人类抑癌基因。按照是否遗传,分为遗传型和非遗传型,主要分析有以下几点:1、遗传型:也称为是家族性的视网膜母细胞瘤,其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的显性遗传,即遗传型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病人,会有50%的概率,将异常的RB1基因遗传给下一代;2、非遗传型:此类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病人,只是眼睛的视网膜组织发生基因突变,身体其它组织器官,包括生殖细胞,RB1基因均正常。因此病人可以生育,不会将异常的RB1基因遗传给下一代。通常建议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病人,抽血做RB1基因的检测,来判断是否是属于遗传型。如果病人是属于遗传型,则不建议生育,如果病人强烈要求生育,可以尝试做第三代试管婴儿,但是第三代试管婴儿,也仅适合于部分突变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病人。而如果病人已经怀孕,可以待到第16周时做羊水穿刺,抽取羊水做产前诊断。如果确定羊水细胞中存在RB1基因的突变,则建议终止妊娠。但需要提醒的是,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病人,其小孩出生以后,应该及早做眼底检查。
    2023-08-03
  •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致病基因(视频)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致病基因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生,与视网膜组织的RB1基因突变、失活密切相关,比如RB1基因的无义突变、移码突变等。RB1基因是人类第一个被发现的抑癌基因,位于人类13号染色体的长臂上。抑癌基因可抑制癌症发生,因此RB1基因的失活、突变,与很多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包括视网膜母细胞瘤、胃癌、前列腺癌等。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生,与其它基因也有关,比如p53基因等,有时患者还会伴有1号染色体、6号染色体等其它染色体的异常。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生,虽然与视网膜组织RB1基因的突变、失活有关,但患者身体其它组织器官的RB1基因有没有异常,通常需要做RB1基因的检测。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患者,如果只是视网膜组织的 RB1基因异常,一般判断为非遗传性视网膜母细胞瘤。如果患者抽血,基因检测显示RB1基因异常,一般判断是遗传性视网膜母细胞瘤。遗传性也称为家族性视网膜母细胞瘤,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的显性遗传,即遗传性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患者,会有50%的概率,将异常的RB1基因传给下一代。但是遗传性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患者,不一定是受父母遗传,大概只有10%的患者有家族史,大部分是母亲在怀孕时新产生的突变。遗传性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患者,通常发病年龄较早,平均1岁左右发病,大部分双眼发病,少部分单眼发病。遗传性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患者中,有3%-10%的概率会在5岁以内,在颅内的松果体、蝶鞍等位置发生神经母细胞瘤,称为双侧性视网膜母细胞瘤。非遗传性视网母细胞瘤,只是在患者眼球发育时,视网膜细胞的RB1基因发生突变,生殖细胞以及其它的组织器官细胞中的RB1基因正常,因此不会遗传给下一代。通常患者发病年龄相对较晚,平均2岁左右,都是单眼发病,通常刚开始时只有一个瘤体。
    2023-08-03
  • 儿童视网膜母细胞瘤保眼率多少(视频)

    儿童视网膜母细胞瘤保眼率多少
    国际上根据眼内肿瘤的病情,分为A期、B期、C期、D期、E等,一共5期,A期、B期、C期属于眼内早期,此时瘤体较小,保眼率接近100%,D期表现为视网膜脱离,视网膜下玻璃体有些种植,但这个阶段的保眼率较高,在70%以上,A-D期建议进行保眼治疗。而E期比较严重表现为青光眼、眼内大量积血,保眼率较低通常不足30%,此时建议眼球摘除,特别是单眼患病的E期病人。对于眼外期的肿瘤,即肿瘤突破眼球壁向外生长或发生全身转移,表示病情已经非常严重,需要做眼球摘除,此种眼外期,病人生存率不高,特别是发生颅内转移的病人,生存率极低。国内30年前,眼球摘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目前部分病情不重的病人,提倡保生命、保眼球,尽量保留部分视力。现代的综合治疗方法,包括眼动脉介入化疗、静脉化疗、玻璃体腔化疗、激光、冷冻,巩膜敷贴放疗等,对于眼内期的肿瘤,治疗疗效较好。
    2023-08-03
  •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遗传方式(视频)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遗传方式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生,与RB1基因的突变密切相关。按照是否遗传,分为遗传型和非遗传型,对此常见分析如下:1、遗传型视网膜母细胞瘤:也称为家族性的视网膜母细胞瘤,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即遗传型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患者,会有50%的概率,将异常的RB1基因遗传给下一代。遗传型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不一定是受父母亲遗传,大概只有10%的患者,有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家族史,大部分是母亲在怀孕时新产生的突变。遗传型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通常发病年龄较早,平均1岁左右发病,大部分是双眼发病,少部分患者单眼发病,可以表现为一个或多个瘤体。遗传型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患者中,有3%-10%的概率会在5岁以内,在颅内的松果体、蝶鞍等位置,发生神经母细胞瘤,称为三侧性视网膜母细胞瘤;2、非遗传型视网膜母细胞瘤:只是在眼球发育时,患者视网膜细胞的RB1基因发生突变,生殖细胞以及其它组织器官的细胞中RB1基因正常,因此不会遗传给下一代,通常发病年龄相对较晚,平均2岁左右。非遗传型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患者,通常是单眼发病,刚开始时一般只有一个瘤体。因此,建议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患者,以及家属做基因检测,从而判断是不是属于遗传型视网膜母细胞瘤。
    2023-08-03
  •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首选检查方法是什么(视频)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首选检查方法是什么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首选检查是散瞳后的眼底检查,并应用广角的眼底成像仪进行眼底摄像。眼底摄像除可以发现眼内肿块外,同时还可以观察到肿瘤与视神经的距离,以及视觉敏锐的部位,以及可观察是否有玻璃体种植、视网膜下种植、视网膜脱离、眼内出血等。治疗前后眼底的摄像对比,可以进行疗效判断,治疗结束以后,可以定期进行眼底摄像,对瘤体进行随访观察。视网膜母细胞瘤有很多检测方法,除了散瞳眼底检查,还有眼部B超、CT可以发现眼内的瘤体,多数瘤体会有钙化灶,钙化灶在B超上表现为斑块状的强回声伴声影,CT上表现为高密度影。增强磁共振检查可以发现眼内占位,并有强化的表现,磁共振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因此对视神经转移颅内转移病人的检查,磁共振要优于CT。对于情况较为严重的病人,则需要做腰穿检查,判断是否有脑脊液转移,以及骨穿检查,判断是否存在骨髓转移。
    2023-08-03
  •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病理学特点(视频)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病理学特点
    视网膜母细胞瘤眼球摘除以后,常规要做病理学检查,眼球病理标本可以观察出肿瘤的生长形态。如果是向视网膜下生长,称为外生型的视网膜母细胞瘤,如果向玻璃体腔生,称为内生型的视网膜母细胞瘤。较少见的肿瘤,是沿着视网膜浸润生长,不形成明显肿块,称为弥漫浸润型视网膜母细胞瘤,此种类型比较少见。在病理上按照分化程度,将视网膜母细胞瘤分为分化型和未分化型,分化型的典型表现是肿瘤细胞排列成矩形团的结构,未分化型的没有典型的矩形团结构,但有较多肿瘤坏死区域。在临床上,肿瘤多数呈分化与未分化型细胞掺杂在一起,病理可以观察到肿瘤侵犯眼球的具体结构,比如肿瘤是否侵犯房角、睫状体、脉络膜、筛板,甚至视神经等。从肿瘤侵犯眼球的严重程度,判断是否具有转移的高危因素,如果具有肿瘤转移高危因素,需要给予预防性化疗,不具备高危因素时,可以不做预防性化疗。
    2023-08-03
  • 视网膜母细胞瘤摘除眼球后治愈率多高(视频)

    视网膜母细胞瘤摘除眼球后治愈率多高
    眼球摘除是3-4年前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常用治疗方法,目前部分病情不是很重的病人,提倡保生命、保眼球的治疗,甚至希望保留部分视力,但是对于病情严重的病人,则首选眼球摘除治疗。眼球摘除以后的治愈率,要分以下情况来进行分析:1、眼内期视网膜母细胞瘤:在进行病理分析时,如果不具有转移高危因素的病人,可以不化疗。如果病理具有转移高危因素,则建议做VEC方案的预防性化疗,VEC方案化疗采用的是长春新碱、卡铂和VP16(即依托泊苷),每月做一次化疗,一共6-9次。如果病人能配合这种治疗方案,眼内期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眼球摘除以后,治愈率在90%以上;2、眼外期视网膜母细胞瘤:此时即便眼球摘除,生存率也不会很高,特别是如果已经出现颅内转移的病人,生存率极低。
    2023-08-03
  • 视网膜母细胞瘤转移颅内是什么表现(视频)

    视网膜母细胞瘤转移颅内是什么表现
    视网母细胞瘤一旦发生颅内转移,与其它恶性肿瘤的颅内转移表现类似,比如颅高压表现,包括恶心、呕吐、头痛,以及表情淡漠、反应迟钝,有时会有抽搐表现,肢体运动受到限制,比如麻木、无力、瘫痪。另外,发生转移的眼睛视力较差,且该情况已经持续一段时间,对侧眼如果之前视力正常,发生颅内转移也会出现视力下降,甚至丧失。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转移途径,主要包括颅内转移、血液转移和淋巴转移,其中颅内转移是常见的转移途径。眼球后面是视神经,视神经延伸到颅内,因此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时会突破眼球,沿着视神经浸润生长,通过视神经蔓延生长到颅内。同时部分肿瘤细胞会落入到视神经两侧的蛛网膜下腔,随着脑脊液的循环,播散到颅内组织。视网母细胞瘤发生转移,说明病情已经危重,部分病人同时会有眼眶转移,比如眼球突出、眼睑红肿、眼部疼痛等表现。
    2023-08-03
  • 视网膜母细胞瘤有六岁发病的吗(视频)

    视网膜母细胞瘤有六岁发病的吗
    80%-90%的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在5岁以内发病,>5岁的儿童发病比较少见,临床上偶尔会见到青年,甚至中年病人患有视网膜母细胞瘤。大龄儿童发病的视网膜母细胞瘤,通常是以单眼发病多见,而且大部分是非遗传型视网膜母细胞瘤。大龄发病的视网膜母细胞瘤,通常病情较重,而且不典型容易误诊。因此需要仔细与其它相似的视网膜疾病进行鉴别,比如患者并不表现为典型的视网膜肿块样生长,而是沿着视网膜浸润生长,或表现为前房积脓,但没有眼红、痛等症状,与眼内发炎所导致,且伴有明显眼红、痛等症状的前房积脓不同,通常称为假性前房积脓。通常需要借助前房的细胞病理学检查进行鉴别,个别难以鉴别的严重病例,甚至还需要做眼球摘除,在病理水平进行鉴别。另外需要强调,对于可疑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病人,不建议对活性瘤体进行活体组织检查。如果是视网膜母细胞瘤,活体组织检查可能会导致肿瘤细胞从穿刺口转移出去。
    2023-08-03
  • 视网膜母细胞瘤有钙化的吗(视频)

    视网膜母细胞瘤有钙化的吗
    没有经过治疗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瘤体内大部分有钙化灶,而且钙化是视网膜母细胞瘤特征性表现,是与其它疾病的重要鉴别点。钙化灶在CT上可以表现为高密度影,因此目前很多医院常规采用CT检查,进行辅助诊断及鉴别诊断。需要注意,其它眼底疾病,比如CRVO病(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有时也会有钙化表现,因此与其它疾病鉴别诊断时,还需要结合具体的临床表现,不能完全依赖钙化表现。CT有较多辐射,因此通常不建议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患儿,特别是遗传型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患儿,进行常规CT检查。由于遗传型视网膜母细胞瘤是有RB1基因异常,而异常的RB1基因对辐射特别敏感,并有癌变风险,因此建议用B超观察钙化,或结合MRI(磁共振成像)来辅助诊断。对于未经过治疗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瘤体内,大部分有钙化灶。而经过治疗,比如化疗后的视网膜瘤体,虽然大部分会呈现出完全钙化,或部分钙化的消退。但是因为钙化瘤体会在体内长期存在,并且依旧具有一定的复发概率,所以患者仍然需要定期随访、观察。
    2023-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