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

  • 宝宝中性粒细胞低是怎么回事(音频)

    宝宝中性粒细胞低是怎么回事
    讲解医师:王志新  (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中日友好医院儿科
    中性粒细胞低指外周血中的细胞低于1.5×10^9个/L,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根据数值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在1.0-1.5×10^9个/L,中度是0.5-1×10^9个/L,重度是小于0.5×10^9个/L,重度也称为粒细胞缺乏症,一般与外周血的生成减少或者破坏增多、分布异常有关,比较常见的是在感染时或者被外界的化学药物、电辐射影响后,可能会造成中性粒细胞生成的减少。\n还有一些孩子是因为病毒感染以后,也可能出现中性粒细胞的减少,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常见原因可能是消耗过多或者分布异常,一旦粒细胞减少就增加了感染的机会,同时有原发疾病的症状,必要时要进行适当的干预,进行随诊,适当的进行治疗。
  • 幼儿贫血吃什么食补(音频)

    幼儿贫血吃什么食补
    讲解医师:王志新  (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中日友好医院儿科
    首先孩子贫血应该明确原因,如果是营养性的贫血,通过食物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如果是其他原因造成的贫血,通过食补是不能够改善的。G6PD缺乏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等,食物不能影响孩子贫血状态。如果是缺铁性贫血,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原因。可以适当的通过食物补充铁剂,让铁的摄入更容易一些。可以吃动物的精肉、血、内脏,含铁相对比较多,容易被吸收。\n还有鸡蛋的蛋黄、牛奶,也会有适量的铁。在植物中,大豆含铁比较高,还有黑木耳、海带、麦芽等等。有些水果中都含有一定量的铁,可以适当的进行补充。还有非缺铁性的贫血是叶酸和维生素B12的缺乏,可以造成巨幼红细胞性的贫血,需要补充富含维生素B12和叶酸的食物,可以补充动物的肝脏、肾脏、蔬菜等等。还有一些肉类含有维生素B12和叶酸,可以改善孩子的贫血状态。
  • a型和b型能生出o型的孩子吗(音频)

    a型和b型能生出o型的孩子吗
    讲解医师:王志新  (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中日友好医院儿科
    A型和B型可能生出O型孩子的,血型本身是人的红细胞表面同族抗原的一种,它可以分为O型、A型、B型、AB型。实际上每个人身上的染色体是在第九对染色体上,它受控于A、B、O三个基因,每个人第九对染色体上有两个ABO系统的基因,可以表现为AO、AA、BO、BB、AB、OO一对等位基因。\n如果是AO或者AA都可以表现是A型血,BO和BB都可以表现为B型血,AB就是AB型血,OO就是O型血。如果是一个AO的家长和一个BO的家长,就是AO和BO的父母可以生出A型血,可以生出B型血,也可以生出O型血,同时也可以生出AB型血。当然如果爸妈是AA或者BB,那只能生出AB型血,其它血型是不可能的。所以如果妈妈或爸爸的血型是AO和BO,完全可以生出O型血的孩子。
  • 宝宝贫血怎么办(音频)

    宝宝贫血怎么办
    讲解医师:王志新  (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中日友好医院儿科
    贫血是指孩子外周血中的红细胞减少,低到一定程度之后,对外周组织的器官不能充分的供氧,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进一步导致器官病变,在临床统称为贫血。贫血根据孩子发生的情况分为很多种类型,根据贫血的严重程度分为轻度贫血、中度贫血、重度贫血和极重度贫血,相应的治疗也会有差异性。对于轻度贫血,适当的进行生活干预就可以。但是对于中重度或者极重度,就要进行及时的对症治疗。\n还有的贫血是按照细胞形态学进行分类,有大细胞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可以根据他这种情况进行病因学的诊断,像比较常见的缺铁性贫血,可以根据程度,适当的进行饮食的调整、铁剂的补充。还有一些孩子的贫血可能是因为维生素B12、叶酸缺乏以后引起的巨幼细胞性贫血,这时候就应该给孩子适当的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缓解孩子贫血状态。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引起的贫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对症治疗。
  • 哺乳期妈妈发烧可以喂宝宝吗(音频)

    哺乳期妈妈发烧可以喂宝宝吗
    讲解医师:王志新  (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中日友好医院儿科
    哺乳期的妈妈发烧的时候,要根据她的情况来决定是否能够喂宝宝。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就是妈妈发热本身没有服用药物,或者是服用的药物不会通过母乳影响到孩子,这种情况一般来说是可以给孩子喂奶的。\n另一种情况是要注意孩子妈妈发热的病因是否具有传染性,如果妈妈发热本身是一个传染性的疾病,尽量不要再继续喂宝宝了。因为有可能在跟宝宝接触的过程中,通过呼吸道或者是手的接触,造成孩子的发病情况。所以小孩子是否能够吃妈妈的母乳,主要取决于妈妈的疾病问题和用药的情况。如果妈妈发热只是普通的感染,没有传染性,同时也没有服用这种可能会影响到母乳成分的药物,这种情况下应该是可以继续喂宝宝的,否则还是应该尽量回避,避免造成孩子的身体损伤。
  • 布洛芬治发烧吗(音频)

    布洛芬治发烧吗
    讲解医师:王志新  (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中日友好医院儿科
    布洛芬可以退热,因为布洛芬本身是解热镇痛类的药物,一般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减少前列腺素的产生,达到抗炎和降低体温的作用,孩子服用布洛芬后可以在0.5-1小时左右达到降温的效果,一般持续降温的效果可以持续6-8小时左右,所以一天之内孩子服用布洛芬的次数不要超过3-4次。\n孩子在服用时可能会出现一些消化道的症状,如孩子可能出现恶心、呕吐或者胃的烧灼感、消化不良等,停药之后很快会缓解,所以多数能够耐受,特别少见的可能会出现过敏的反应、肝肾功能损伤、哮喘的发作,也有个别孩子可能会引起头晕、嗜睡或者耳鸣等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但是不良反应发病率并不是很高,多数情况下布洛芬类药物使用相对还是比较安全的。一般建议六个月以上的孩子使用,六个月以下的孩子不建议使用,使用时一定要按照孩子的实际年龄和体重,按照实际的需求给孩子服药,不要过量服用。
  • 退热贴和退烧药能同时使用吗(音频)

    退热贴和退烧药能同时使用吗
    讲解医师:王志新  (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中日友好医院儿科
    退热贴和退热药一般不同时使用,因为两个的作用机理不同,而且会互相影响。一般退热药都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调节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达到解热的作用,一般服用退热药之后,孩子会有明显的出汗的过程,可以让孩子体温下降。\n退热贴是通过物理的方法,通过凝胶的蒸发,通过物理的方法进行挥发散热,达到降温的目的,当然在不同的时间内,可以进行退热贴或者退热药的使用,但是不要同时使用。一般使用退热药的时候是希望能够有出汗的表现,但是使用退热贴之后,一般是局部有降温,不能够有汗液的发出,所以如果使用退热贴会影响退烧药药效的发挥,所以互相之间是存在一些矛盾的。但是在同一次疾病之内,是可以在不同时间使用退热贴或者是退热药,比方用了退热药之后,已经降温之后又出现反复,但是还没有到需要能够再次使用药物的时候,可以中间使用退热贴,局部的缓解孩子的温度,但是不要同时使用。
  • 筋膜炎怎么根治(音频)

    筋膜炎怎么根治
    讲解医师:王志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腹腔镜、腹壁疝外科
    筋膜炎的治疗可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治疗筋膜炎的常用药物为布洛芬、双氯芬酸等非甾体类抗炎药,但不宜长期应用。另外,可口服维生素E3-4个月,有助于预防筋膜炎复发。对于症状顽固,久治不愈的患者,需行手术治疗。筋膜炎可表现为肌腱的附着点或肌腹上有固定的疼痛部位,当按压疼痛部位时,可出现不按神经根感觉分布的分散痛,多由受凉或过度劳累后疼痛加重,给予增加肌肉血流的治疗后,疼痛可减轻。
  • 小儿紫癜是一种什么病(视频)

    小儿紫癜是一种什么病
    小儿紫癜是皮肤或者是皮下黏膜下出现瘀斑的情况,压之不褪色,可以再分为两类,一类是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类是过敏性紫癜:1、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数是因不明原因的原发性疾病,造成血小板减少,或者是其他感染等因素,导致继发性血小板减少以后,造成皮下或者黏膜下出血性紫斑,一般是点状斑块。通过提升小儿血小板状态,血小板改善以后,紫癜情况也会缓解;2、过敏性紫癜:与过敏有关,多数表现皮肤状态,一般以下肢为主,成为对称性紫癜状态,也有些可能会表现在皮肤之外,如消化道紫癜,可能表现腹痛或者大便中带血的情况。此外, 有些过敏性紫癜可能会合并关节,小儿会伴有明显的关节疼痛。还有些过敏性紫癜可能会合并到肾脏,小儿可能会出现肾脏的尿蛋白阳性,或者其他肾功能改变。
    2023-07-30
  • 孩子血清淀粉样蛋白A3500且发热的原因(视频)

    孩子血清淀粉样蛋白A3500且发热的原因
    孩子如果出现发热,同时伴有血清淀粉样蛋白A升高,出现350mg/L左右的状态,要高度怀疑孩子可能出现感染的情况。因为一般血清淀粉样蛋白A提示感染状态,但是并不能够分清感染的类型,可以是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或者支原体感染,都可以有增高的倾向,因此此时只能高度怀疑存在感染,还要结合孩子其他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相关检查,综合进行判断。具体原因如下:1、感染因素:可以进一步明确感染原的类型,如果是细菌感染可以适当进行抗炎治疗,如果是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可以适当的用大环内酯类的药物进行抗炎治疗,如果是病毒感染,可以结合孩子的临床症状,对症进行抗病毒,或者对症治疗;2、非感染性疾病:有些孩子存在肿瘤的时候,也有可能出现血清淀粉样蛋白A增高,同时也可能伴有发热的表现。此外,结核,或者是其他疾病,也有可能出现血清淀粉样蛋白A增高的现象。因此反复发热,同时伴有血清淀粉样蛋白A增高,一定要注意其他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相关检查之后综合进行判断,才能明确病因。
    2023-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