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钟搞懂缺铁性贫血

发布时间:2023-08-01 04:35 阅读:加载中...


讲解医师:何瑛  
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风湿科 / 副主任医师

缺铁性贫血是血液系统常见的疾病之一,是指体内的铁缺乏,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所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可因铁摄入不足或需求增加,铁吸收障碍,铁丢失过多等情况引起。缺铁性贫血在全球范围内非常常见,虽然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营养状况的改善,缺铁性贫血患病率逐年下降,但仍普遍存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贫血类型,尤其以生长发育期的儿童、育龄期的妇女发病率最高。可出现贫血及原发病的临床表现,还可出现铁蛋白酶缺乏引起细胞功能紊乱而产生的症状和体征。常见乏力、易疲倦、头晕、头疼、耳鸣、心悸、气促、纳差等;伴皮肤黏膜苍白、心率增快等贫血表现。亦可表现为精神行为异常,如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异食癖;体力、耐力下降;易感染;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部分病人可表现为口腔炎、舌炎、舌乳头萎缩、口角炎、吞咽困难、毛发干枯、脱落;皮肤干枯、指甲缺乏光泽、脆薄易裂,严重者指甲变平,甚至凹下呈勺状等组织缺铁表现。原发病表现包括消化性溃疡、肿瘤或痔疮导致黑便、血便,便后滴血或腹部不适,肠道寄生虫感染导致腹痛或大便性状的改变,妇女的月经过多,肿瘤性疾病导致的消瘦等。可通过血象检查、骨髓象检查、铁代谢检查等进行诊断。主要治疗方法为病因治疗和铁剂治疗。成人可通过药物铁、铁强化食物或增加营养摄取足够铁元素以预防缺铁性贫血。患者应保证日常饮食中有足够的动物性蛋白和豆类食物。哺乳期妇女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含铁丰富且铁吸收率高的辅食。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宜在2个月左右即给予铁剂预防贫血的发生。

最新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