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凤秋

  • 新生儿溶血怎么办(视频)

    新生儿溶血怎么办
    发生新生儿溶血病的新生儿需要给予及时光疗退黄,因光疗是降低未结合胆红素的最简单和有效方法;必要时需给予人免疫球蛋白以阻断溶血,或者给予适量白蛋白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重症患儿需换血治疗。新生儿溶血病预防主要是要求母亲,特别是Rh阴性母亲在流产或分娩Rh阳性第一胎后,可尽早注射抗Rh免疫球蛋白以中和Rh抗原,避免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 新生儿溶血常发生于母亲为O型血,新生儿是A型或B型血;以及母亲是Rh阴性血,即所谓的熊猫血,新生儿属于Rh阳性新生儿。新生儿溶血病发病较早,可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部分患儿可伴有贫血、肝脾大,严重可引起胆红素脑病。若患有胆红素脑病可遗留手足徐动、眼球活动障碍等后遗症。若既往存在死胎、输血、流产和分娩时Rh阴性母亲,需进行产前检测,可给予相应治疗,必要时进行提前分娩、血浆置换以及宫内输血。
    2023-08-02
  • 新生儿睡觉总是使劲扭动怎么回事(视频)

    新生儿睡觉总是使劲扭动怎么回事
    新生儿睡觉一直用力扭动大部分属于正常生理现象,无需特殊处理。但需注意新生儿有无胃肠道不适的可能,最常见于肠胀气。部分新生儿可能存在牛奶蛋白过敏或乳糖不耐受,新生儿食用此类奶粉时会出现肠胀气,便会出现睡觉时经常用力扭动的表现。这种情况下可以给新生儿顺时针腹部按摩,帮助缓解症状,或可采用飞机抱方式帮助新生儿排气,同时每次给新生儿哺乳后需注意竖起拍嗝排出胃内气体。若确诊牛奶蛋白过敏或乳糖不耐受,需换用低敏奶粉或免乳糖奶粉进行喂养。 部分新生儿患有湿疹等皮肤病时易导致皮肤瘙痒,所以可表现出睡觉时经常出现身体扭动,此时注意皮肤保湿,进行对症治疗即可。 另外,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也会引起新生儿不舒适,可能在睡觉时经常用力扭动。此时需注意房间合适温度以及湿度,避免给新生儿包裹过多。若新生儿睡觉总是伴有经常用力扭动、哭闹,同时还伴有夜惊、多汗现象发生,需要到医院就诊。因为此类情况常见于低钙血症和佝偻病,需完善相应检查给予相应治疗,新生儿的症状才可缓解。
    2023-08-02
  • 新生儿经常吐奶如何缓解(视频)

    新生儿经常吐奶如何缓解
    新生儿频繁溢乳的缓解方法如下: 1、哺乳需采用合适姿势,新生儿头和身体呈一条直线,脸贴近乳房,新生儿鼻部对着乳头,身体贴近母亲,母亲不仅要托起新生儿头部和肩部,还应托起臀部; 2、哺乳后需将新生儿竖直靠在母亲肩膀,轻拍新生儿后背,通过打嗝方式使其排出吸奶时吸入胃内的空气; 3、哺乳后不应使新生儿立即仰卧,避免呕吐呛奶,需使其保持侧卧一段时间再改为仰卧位。 新生儿经常吐奶是因新生儿胃容量小,食管下端胃括约肌尚未关闭,所以容易发生溢乳。常见原因有喂养不当、胃食管反流等。生理性胃食管反流通常出现在新生儿喂乳后短时间内,若新生儿呕吐频发、呕吐持续时间长,且伴有体重不增、营养不良、哭闹不安甚至拒食等情况需及时到医院就诊,明确病因后进行治疗。
    2023-08-02
  • 新生儿蚕豆病怎么治疗(视频)

    新生儿蚕豆病怎么治疗
    蚕豆病属于遗传性溶血性疾病,是因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即G-6-PD缺乏引起。患者若进食新鲜蚕豆或与其相关食物可出现此类情况,需注意母亲食用蚕豆后如果进行哺乳可使婴儿发病。蚕豆病病程呈自限性,非发作时不需特殊治疗。若发生急性溶血需及时祛除病因,给予相应对症治疗。一般治疗是祛除病因,避免食用一切可能导致溶血加重的药物和食物。 对于新生儿患病,若怀疑是因母亲食用蚕豆以其制品哺乳后引起,需暂停哺乳,补充足够水分,口服碳酸氢钠,大剂量补充维生素C,需纠正酸碱电解质失衡和服用肾功能不全药物治疗。肾功能药物不全治疗主要是碳酸氢钠,碳酸氢钠可口服,此外可保持尿液碱性,防止血红蛋白在肾小管内沉淀。还有肾上腺皮质激素,存在免疫抑制作用,从而可减轻溶血反应,适用于病情较重患者,应争取早期、足量、短程应用。大剂量维生素C可静脉滴注,具有抗氧化作用,可稳定红细胞膜减轻溶血反应,适用于病情较重患者。病情较严重可进行输血治疗,并且贫血严重的患者可输入G-6-PD正常红细胞,属于最有效的治疗措施。新生儿G-6-PD缺乏还需监测黄疸指数,必要时进行光疗,甚至需换血治疗,避免发生胆红素脑病。新生儿若怀疑患有蚕豆病应及时就医,同时母亲应该注意饮食,避免食用蚕豆以及相关食物。
    2023-08-02
  • 初生儿甲状腺功能低下怎么办(视频)

    初生儿甲状腺功能低下怎么办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易引起儿童智力障碍、其它神经功能障碍以及体格发育障碍,属于遗传性疾病,但可以筛查、治疗。现在我国对每个刚出生的新生儿通过足底血筛查后可检出该病,新生儿一旦确诊甲状腺功能低下需立即治疗,在医生指导下口服甲状腺素片,定期复查甲功。家长不必过于担心,因为及时发现、及时诊断,通过有效治疗通常不会影响新生儿智力和体格发育。但用药时需注意方式方法,通常甲状腺素片属于片剂,所以需研碎后放在勺内加入少许水或奶服用,不宜放在奶瓶当中喂药。 另外服药时避免和豆奶、铁剂、钙剂、纤维素等可减少甲状腺素吸收的食物和药物同时服用。同时甲状腺功能低下的新生儿需到专业医院进行随访,定期复查甲功,由专业医生指导诊疗。
    2023-08-02
  • 新生儿黄疸嗜睡叫不醒怎么回事(视频)

    新生儿黄疸嗜睡叫不醒怎么回事
    新生儿黄疸若出现嗜睡、无法唤醒需引起警惕,新生儿嗜睡表现为易唤醒,但不易保持觉醒状态,弹足底以后哭一两声继续入睡,属于意识障碍的一种,是新生儿反应低下表现。此类情况需警惕胆红素脑病发生及新生儿败血症的可能,因胆红素具有神经毒性,胆红素一旦透过血-脑屏障可造成神经系统永久不可逆损害。 胆红素脑病第一期表现即为嗜睡、反应低下、吸吮无力、拥抱反射减弱、肌张力减低,患儿偶有尖叫、呕吐。若于该时期未及时干预治疗,可迅速进入胆红素脑病第二期,新生儿会出现抽搐、角弓反张和发热,可造成永久性神经系统损害,常伴有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以及听觉障碍等后遗症发生,甚至死亡。 新生儿败血症唯一临床表现为黄疸,此类新生儿反应差、嗜睡,存在生命危险。所以无论何种原因引起新生儿黄疸出现嗜睡叫不醒需及时医院就诊,由专业医生明确病因后给予相应治疗。
    2023-08-02
  • 新生儿黄疸退了的表现(视频)

    新生儿黄疸退了的表现
    新生儿黄疸较为常见,大部分新生儿出生后会有新生儿皮肤黄疸,主要表现为肉眼可见的皮肤以及巩膜黄染。新生儿黄疸消退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1、通过新生儿外观判断,大部分新生儿黄疸出现顺序是从面部开始逐渐加重,躯干部、四肢、全身、巩膜也会黄染;而消退顺序正好相反,通常最后出现黄疸的部位最先消退,所以面部黄疸最后消退;若新生儿面部皮肤已变白、巩膜黄染消退,则提示黄疸消退; 2、最准确的方法是家长需带新生儿到正规医院请专业医生帮助判断,医生可通过给新生儿经皮测胆红素、完善肝功能等明确黄疸是否消退;若经皮测胆红素数值在正常范围,肝功胆红素水平降到正常,提示新生儿黄疸消退。
    2023-08-02
  • 新生儿被手机砸到了头会不会颅内出血(视频)

    新生儿被手机砸到了头会不会颅内出血
    新生儿被手机砸到头后是否出现颅内出血,需通过密切观察新生儿反应进行判断。若新生儿精神、饮食反应如常,手机重量较轻,不是从高处坠落,通常不会存在问题。相反,若新生儿出现嗜睡、反应低下、哭闹不安或恶心、呕吐甚至抽搐,不排除存在颅脑损害情况。患儿需到医院及时就诊,可采取颅脑CT或颅脑核磁检查排除颅脑损伤,若新生儿存在颅内出血需住院治疗。 所以新生儿若被手机砸伤,是否存在颅内出血,最好到专业医院请医生通过必要检查加以明确。若新生儿一旦出现脑出血需住院治疗,住院期间需保持新生儿处于安静状态,不能随意移动头部,并给予止血治疗。若患儿存在呕吐、抽搐等颅内高压情况,需给予减轻脑水肿、抗惊厥治疗。一般根据病情随时进行CT或核磁复查判断治疗效果,通过正常合理治疗,患者预后一般良好。但需及时治疗,避免遗留癫痫、脑性瘫痪等后遗症。
    2023-08-02
  • 新生儿老是打嗝怎么办(视频)

    新生儿老是打嗝怎么办
    新生儿打嗝临床称为呃逆,属于常见的临床现象,是因部分因素导致膈肌、肋间肌突然发生不自主收缩,引起迅速吸气发出嗝声,并且这种声音可规律、连续出现。大多数情况是因为新生儿神经发育不完善、神经反射不协调,所以容易发生膈肌痉挛,所以家长需注意以下几点: 1、需注意哺乳后竖起拍嗝; 2、气温变化、食物温度、冷空气吸入、进食过快均可引起新生儿频繁打嗝,所以家长应注意正确喂养姿势,避免进食过快,保持合适室温; 3、若新生儿过于频繁或持续出现呃逆,有时需考虑存在病理状态,可见于部分疾病,如癫痫、颅内肿瘤、膈肌疾病等;此时需带新生儿到专业医院就诊明确病因,及时进行治疗。
    2023-08-02
  • 新生儿脸上有小红点怎么治疗(视频)

    新生儿脸上有小红点怎么治疗
    新生儿面部存在小红点较为常见,一般考虑为粟粒疹或红斑。对于这种情况无需特殊治疗,可自行消退。反复出现面部红疹考虑为粟粒疹或红斑,湿疹也属于常见新生儿皮肤疾病,考虑与新生儿过敏或环境刺激因素有关。 新生儿皮肤娇嫩,若接触动物皮毛或粉尘或对牛奶蛋白过敏,都有可能导致湿疹出现。治疗时需注意环境温度不宜过高,产妇需忌食鱼虾类食物。新生儿需避免接触动物皮毛等容易引起过敏的物质,穿宽松纯棉衣物。若考虑牛奶过敏需应用氨基酸奶粉喂养,同时加强皮肤护理,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还可应用保湿霜进行保湿。若仍然无好转或加重,应带患儿到医院皮肤科就诊治疗。 大部分新生儿面部红斑可自行消退,所以家长无需过度紧张。
    2023-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