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岗

  • 严重产后心肌病怎么治疗(视频)

    严重产后心肌病怎么治疗
    产后心肌病在临床称为围生期心肌病,发生时间主要在怀孕最后一个月到产后五个月之内。围生期心肌病主要表现是咳粉红色泡沫痰、呼吸困难、下肢水肿及消化不良等,围生期心肌病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如下: 1、限制盐和水摄入,因为所有水摄入都会进入到血液循环系统,最终加重心脏负担,从而加重围生期心肌病症状。适当运动,而非运动过量,因为患者本身心肌活动潜力不是很大,运动过量反倒会加重心肌病症状。不能绝对卧床,因为绝对卧床会导致心肌病产生心脏血栓,从而产生围生期心肌病症状或者并发症; 2、药物治疗,可达到改善症状、避免并发症的目的。临床用于改善症状药物主要是治疗心衰的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及部分强心药。另外,考虑到部分围生期心肌病在心衰之后容易形成血栓,所以还应配合一定抗凝治疗,当心功能下降时也可以配合强心治疗; 3、避免肥胖、感染、多胎等问题,围生期心肌病发生率不高,但在严重情况下可导致母儿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所以应尽可能避免怀孕后肥胖,避免妊娠期高血压、感染、多胎等问题。
    2023-07-31
  •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怎么治(视频)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怎么治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存在心肌肥厚、心脏梗阻两个特点,心肌肥厚和心肌梗死相互影响,故临床治疗主要针对心脏肥厚引起的类似缺血症状,和梗阻引起的猝死风险增高进行。临床治疗的药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β受体阻滞剂,可从一定程度上减弱心肌收缩力、减少心肌耗氧,从而减轻胸痛、胸闷等症状。另一类是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可减弱心肌收缩力,减少心肌耗氧,上述两种药物主要是改善心脏症状。 但心脏猝死风险多由于心脏内外压力差导致,因心脏出口梗阻后内部压力非常大,外部压力小,压差越大则猝死风险越高,所以可采用手术进行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外科心肌切除术,可将梗阻位置心肌切除掉。另一种是内科微创介入,将心肌损毁,从而可减少猝死风险。
    2023-08-01
  •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怎么治(视频)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怎么治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通常不伴有流出道梗阻的问题,所以不需要手术治疗,一般以药物治疗为主。若有症状,可使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改善症状。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与非梗阻性心肌病治疗方案基本相同,一般以β受体阻滞剂和钙离子通道阻滞剂药物作为基础用药。对于没有症状,动态心电图也无心律失常的表现,且家族中没有心脏性猝死患者,以观察为主,需进行定期随访。 若已经出现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室性心动过速,则需使用胺碘酮配合β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若最终表现为心衰,应按心衰治疗进行,包含利尿治疗、强心治疗,改善心脏功能。若针对经典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在进行强心治疗时,要慎重使用强心剂和扩血管药物。但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肥厚位置并不在流出道,所以在进行改善心功能治疗时,强心剂和扩血管药物使用限制并不严格。
    2023-08-01
  • 心肌炎早期是什么症状(视频)

    心肌炎早期是什么症状
    心肌炎症状取决于病灶广泛程度以及发生部位,心肌炎发生早期通常有前驱感染症状,而前驱感染大部分为病毒感染。大部分病毒性心肌炎因柯萨奇病毒、细小病毒、人类疱疹病毒等引起,所以在发病前1-3周会出现发热、疲乏无力、关节酸痛,及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上述症状在医学上称作前驱症状。 在临床上,大部分人可以没有症状,少部分人在活动后可出现心慌、轻度胸闷,甚至胸痛症状。心慌症状在临床上非常重要,医生可以通过心慌判断患者是否出现相应心律失常。如临床上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及频发多元性室性早搏,提示患者病毒性心肌炎已发展到较特别阶段。 另外,有一部分患者病情发展过程非常迅速,在短时间内即可出现休克状态,血压低于90/60mmHg,甚至因此发生一些短暂脑缺血症状,又叫阿-斯综合征,则提示病情进展很快,病情较重,在短时间内就可出现四肢湿冷,甚至晕厥状态,以上是心肌炎的表现。
    2023-07-31
  • 暴发性心肌炎的症状(视频)

    暴发性心肌炎的症状
    暴发性心肌炎通常起病较快,短期内会造成较严重的症状。这种疾病常见于青少年,主要临床症状具体如下: 1、普通的心肌炎发病较缓慢,可有病毒感染的前驱症状,即使不经治疗也可以得到痊愈。有一部分会出现轻度症状,如活动后心慌或者胸闷。但是暴发性心肌炎,可在很短时间内出现严重症状,血压可降低到90/60mmHg以下,主要表现为四肢湿冷、休克等症状; 2、心包炎症状,如咳嗽、胸痛等,特别是体位发生变化时,胸痛症状会随之加重; 3、阿-斯综合征,指因为快速心律失常导致心脏搏出量下降,最终导致脑缺血发作,出现抽搐、昏迷,甚至猝死。 综上所述,暴发性心肌炎正是因为发展非常迅速,并且可导致严重症状,所以临床死亡率很高,可达20%以上。
    2023-07-31
  • 左房心肌病是怎么回事(视频)

    左房心肌病是怎么回事
    在医学上并没有左房心肌病的明确概念,通常所说的心肌病是指心室肌发生病变,从而导致心室肥厚或扩张,严重者可导致心功能下降。整个心房在心脏收缩过程中所起作用非常小,心房作用是负责收集全身的血液输送到心室,而心室是收缩的主力,负责整个心脏的血输散出去。一般在讨论心肌病时多不涉及心房,所以左房心肌病本身这个概念在医学上不存在。 但临床可观察到一种特殊的情况是房颤,房颤特殊性表现在心脏结构改变,常以左心房增大为主,可以视为心肌病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房颤时,心房的收缩频率能达到300-600次以上,高频心房收缩率导致心房收缩力下降。故房颤时收缩力实际在下降,导致残存血液增多,增多的血液将整个心脏系统撑大,撑大过程就是心房纤维化过程,故针对于左心房心肌病治疗,可等同于房颤治疗。 对于阵发性房颤,现在国际公认的治疗方法是射频消融治疗,射频消融治疗能够达到90%以上成功率。对于不能进行射频消融手术,或者不合适进行手术的患者,应采用一些药物控制心房频率发生,只有将心房率转化成正常心率才是最好的治疗方法。
    2023-07-31
  • 遗传性心肌病有哪些(视频)

    遗传性心肌病有哪些
    心肌病是内科系统中复杂的一种疾病,定义和分类仍在不停更新。临床常见原发性遗传性心肌病,包括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及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左室致密化不全心肌病等,具体如下: 1、肥厚型心肌病,临床常见,可引起心肌肥厚,最终由于心肌肥厚而导致心衰。肥厚型心肌病最主要表现是心肌肥厚,并向心腔内部快速增长,从而导致心腔内部心腔变小。心肌增厚,心肌收缩力也随之增大。但对于心脏而言,随心脏不断扩张,收缩力反而下降,导致心衰发生; 2、扩张型心肌病,可引起心肌变薄,最终也可引起心衰; 3、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也称致心失常右室发育不良,主要损伤位于右心室,右心室正常心肌组织被纤维脂肪组织取代,可导致右心室结构出现问题,从而引起各种室性失常,因此称为右心室心肌病; 4、左室致密化不全,指在左心室中有非常多、非常粗大的肌小梁,肌小梁纵横交错后构成非常多的隐窝,从而出现左室致密化不全表现。
    2023-07-31
  • 心肌肥厚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视频)

    心肌肥厚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大多数情况下,心肌肥厚是由于心脏射血阻力增高导致。当人体接触到一定外部刺激时,身体都会自动做出一种反应应对刺激。当外部刺激到心脏,心脏则会加强收缩,将心肌变肥厚,使收缩力增加。相当于人们持续遇到较大压力时,心肌会自动做出反应,故以下原因易导致心肌肥厚: 1、一般增加心脏外部压力的情况都会导致心肌肥厚,如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长期运动的运动员,均会出现心肌肥厚,以上均是外部压力所致的心肌肥厚; 2、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如遗传性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上述情况和压力无关,但也能产生心肌肥厚; 3、一些特别的物质,如糖原或类似于淀粉样的物质沉积到心肌,也会导致心肌肥厚,即可导致糖原贮积症、心肌淀粉样变等疾病,这种情况所致的心肌肥厚和心肌外部压力通常无关。
    2023-08-01
  •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是什么病(视频)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是什么病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属于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的一种特殊表现类型。心尖梗阻性心肌病梗阻位置位于心尖部侧壁和前壁,本病发生肥厚部位和经典肥厚型心肌病部位不同,症状有所不同。临床常见于30-50岁人群,以男性居多,发病率占肥厚型心肌病总数的16.8%。因肥厚位置并不发生在左心室流出道部位,所以一般不引起心脏射血能力下降,症状较轻微,甚至没有症状,常体检时发现,也有一部分人是在医院做心室造影或者冠状动脉造影时发现。 另外,部分患者会出现类似于冠心病的胸闷、胸痛等症状,但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症状相对较轻微,预后相对较好,很少会出现严重的心衰或严重心律失常,故极少发生猝死的情况。
    2023-08-01
  •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表现(视频)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表现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起病较隐匿,发病缓慢,一般在体检或心脏超声检查时才能发现,部分在医院内进行冠脉造影或心室造影过程中发现。因本病梗阻位于心尖部位,和经典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所梗阻位置不同,所以症状相对较轻。大部分没有自觉症状,有自觉症状时,可表现为胸闷或轻微胸痛,临床中需和冠心病心肌缺血所致的胸痛症状进行鉴别。 一般情况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疼痛持续时间较长,含服硝酸甘油无效。而心肌缺血引起的心痛症状,在活动终止后能自行终止,即胸痛时间较短,且含服硝酸甘油有效。本病很少出现较严重或危及生命的心脏并发症,如严重心衰、心脏性猝死等。对于症状较轻、动态心电图检查没有发现有心律失常,且家族中也未发生心脏性猝死的患者,主要以观察为主,无需积极进行药物或手术治疗。
    2023-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