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军

  • 疑心病表现是什么(视频)

    疑心病表现是什么
    疑心病表现出来的是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外在的敏感多疑,在精神科诊断当中没有疑心病专门的诊断名词,其反映的是怀疑症状。但这种怀疑可以见于以下多种情况: 1、一般性的怀疑,即知道自己敏感多疑,知道自己处于疑心的状态,此时的怀疑属于正常情况; 2、将疑心当作事实,则称为妄想状态,即病态的逻辑推理和判断。即经过别人的沟通和交流依然不能相信自己的判断。可以见于多种形式的症状,比如说怀疑自己的对象、伴侣不忠诚,不断的去检查、核对、跟踪。另外,如果怀疑自身患有疾病,则称为疑病症。患者反复到医院检查,依然无法打消其疑虑,达到病态的程度。 若患者存在疑心症状但通过沟通交流能够使其觉察,则属于现实的层面,通过心理疏导可以好转。而如果疑心达到妄想的程度,即达到病态的程度,则需要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和药物治疗,从而使疑心减弱、变淡,甚至消失。
    2023-08-03
  • 小孩受惊吓的症状(视频)

    小孩受惊吓的症状
    小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惊吓,有时是小惊吓、大惊吓。年龄阶段不同,创伤内容也不同。无论何种的创伤,其实都会给孩子带来一些反应,有的是急性惊吓反应,有的是延迟发生,但是无论是何种的反应,通常能让家长关注到这些孩子的种种异常情绪和行为表现。常见的有以下几点: 1、持续的恐惧体验,其会不断重复创伤性的受到惊吓事件的体验,包括打骂,被动物伤害或者交通事故伤害、摔倒,均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伤害,其会不断的回忆受伤害的画面,尽管并非有意如此。这种创伤的回忆是无意识的,有时其会做噩梦,在梦里不断体验这种创伤感觉,甚至受到惊吓; 2、持续的警觉性增高,紧张、恐惧,担心再次受到伤害,失眠、离不开家长,离开之后就会哭闹,没有安全感。所有的这些反应都是一种本能的惊吓反应,进而这些孩子们为了保护自己会回避创伤性场景,不愿意提及,甚至不愿意回到受到伤害的地方。比如有的被霸凌的学生不愿意再回到学校,不愿意看到同学、老师,提到同学、老师时就会有惊吓反应。所以这些孩子在这种创伤事件之后,往往会有其它继发的情绪体验,如抑郁、愤怒,甚至有冲动行为。如果孩子的惊吓反应持久而不能较好的缓解,家长应及时带孩子看心理医生,进行医学干预,包括药物治疗、心理疏导,早期干预效果更为理想。否则所有的经历,尤其是创伤性的经历,一定会影响其以后的心理发展,使其没有安全感,觉得自己脆弱,容易受到伤害,也会影响其人际关系的发展。所以对于受到惊吓的孩子,需要及时、尽早干预,尽可能减少对其后续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
    2023-08-03
  • 边缘性人格障碍怎么诊断(视频)

    边缘性人格障碍怎么诊断
    边缘性人格障碍在精神科的诊断中属于人格障碍的范畴。诊断标准有9条诊断条目,需要符合其中的4-5条诊断条目才能够进行诊断。诊断条目主要分布在个体情绪、人际关系和关于行为的管控,但整体特点为不稳定或者是变化,具体如下: 1、关于自我感受,患者总觉得自己不够优秀或者非常优秀,并不稳定; 2、人际关系不稳定,与他人可能关系很好,两人没有界限、距离;或者十分糟糕,过不了一段时间就会吵架、打闹,甚至分分合合; 3、行为上表现为过于冲动,患者存在自我伤害,比如酗酒、疯狂的驾驶汽车,甚至有自残或者是自杀等行为,均带有一定的冲动性。 患者平常一个人的时候更多的是体验到无聊、无助、空虚,甚至在应激的状态下,比如强烈的吵架或者是某段关系分开之后,患者会陷入一种片段分离的状态,甚至出现周围环境不真实的感觉等。诊断则需要患者和临床的心理医生有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医生根据患者的主观描述、周围人的介绍比如家人、朋友等描述的关系以及医生和患者之间沟通过程中的体验,最终进行诊断和评估。边缘性人格障碍的预后取决于治疗的过程。若对于患者给予了充分的治疗和充分的心理疏导,再加上个人的心智成长,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通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症状则变得越来越弱,最终得以康复。
    2023-08-03
  • 边缘性人格障碍治疗效果(视频)

    边缘性人格障碍治疗效果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预后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部分症状比较轻的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患者无法得到治疗,因为患者不承认患病,也不会意识到是精神、心理、性格等问题,该部分患者只能自我疗愈; 2、对于症状比较偏重的患者,比如有自残或者其它冲动行为,给患者自己或者别人带来更多的麻烦,该部分患者通常能够得到治疗。无论是轻症或者重症患者,如果能够进行治疗,预后通常较为理想。 治疗分为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尤其是心理疏导可帮助患者完成心理成长。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智力正常,而且精神状态活跃,有非常好的想法和创造力,如果调理得当,患者都能够有很好的预后。随时间推移、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人格越来越趋于稳定、成熟。患者关于自己的好与不好的两极化、人际关系忽好忽坏的变化以及冲动行为等,都会逐渐变得越来越稳定,越来越好。 如果进行干预治疗,比如药物治疗、心理疏导,则进程更快。因此,建议无论是轻症还是重症患者,只要确诊存在边缘人格的特点和问题,均需要积极的进行干预治疗,预后均较为理想。
    2023-08-03
  • 厌食症前兆(视频)

    厌食症前兆
    厌食症是一种常见的进食障碍,表现为过度节食,对食欲失去兴趣。在厌食症前期有征兆出现,厌食症患者在生病之前,往往会有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发生,比如在同学关系中人际关系不好,总觉得自己不够可爱,被其他人不理睬、忽视,男女朋友出现失恋,患者会有情绪上的低落、悲观、失望,身体会有异常反应,乏力、食欲下降、失眠等种种反应,继而会在头脑中有一种观念,认为自己肥胖,不够美丽,将人际关系不和谐、婚姻情感的失败归因于自己不够优秀、不够有魅力,继而陷入一种病态推理。此类患者认为一旦自己变瘦,所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部分患者是来自于家庭关系的不和谐,如父母经常吵架等,孩子逐渐食欲下降等。所有这些不愉快的精神上的体验以及身体反应,往往是厌食症的早期症状,随着疾病的逐渐发展,有时厌食表现越来越凸显,以至于达到一种病态程度。所以在接下来的厌食症治疗中,除关注进食的行为约束管理,还要更多的关注患者心理的建设,帮助患者修复心理创伤、提升自信心,再加上药物治疗,厌食症患者能够获得较好的预后。
    2023-08-03
  • 孩子厌学怎么办?(音频)

    孩子厌学怎么办?
    讲解医师:黄建军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科
    现在有越来越多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出现各种各样的厌学情绪,而这个年龄正是学习的黄金的年龄,出现了厌学,家长、孩子本人都非常的烦躁。那面对厌学,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办呢?首先我们要去恢复和孩子的亲子关系,许多家长带着孩子找我们的时候,他们的关系有了很大的恶化。当孩子出现厌学的时候,家长的紧张焦虑会表达出来,他们对孩子往往责骂、否定、批评,所以他们的关系往往得到破坏,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修复他们的关系。因为孩子的焦虑、紧张、恐惧,甚至对学校学习的一些自卑都会影响到他们的厌学,这个时候我们要和孩子进行共情,去走进他们的内心,这样才能有利于去解决厌学的问题。第二步,就是我们和孩子一起来去分析厌学的可能存在的情况,我们的孩子往往会给我们抱怨学不会,或者老师教得不好,或者受了同学的欺负等等一系列的原因。其实这些都是表面上的一些借口,真正的问题来自于孩子心理素质过弱,他们耐受挫折的能力太弱,所以孩子厌学的时候,反而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来帮助孩子去历练、去成长。比如,孩子说学不会,通常的方式就是不学了,其实我们更应该陪伴孩子,因为学不会又要去学,培养坚持的这种品质和意志力,培养锲而不舍的精神。当抱怨我们的老师教得不好的时候,我们可以去强化发挥孩子的自我主观能动性,减少对老师的依赖,把坏事变成好事。或者孩子抱怨受到了同学的欺负,厌恶学校,这个时候我们理应陪伴孩子发展出一种有效的人际交往的能力,要么去承受、接纳委屈,要么学会有效的去反抗、去解释、去澄清。面对厌学的孩子,我们不可全盘的否定他们,一定要帮助他们找到原因,同时发现他们身上闪光的方面,给他们希望,给他们信心,通过综合的努力,多数厌学的孩子都会得到一个有效的改善。当然,厌学有的时候也会鉴于多种心理疾病,比如说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等。如果说我们的孩子除了厌学之外,也还有一些其他的精神心理的问题,家长一定也要及时的带领孩子找心理医生、心理老师进行诊断评估,进行疏导,也只有这样,才能不耽误孩子。总之,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厌学也是可以理解的,重要的是要帮助孩子从厌学的状态当中走出来,孩子也会因此获益很多,他们的内心会更加的强大。所以切不可一味的悲观,我们也要用积极的心态来去引领孩子。
  • 什么是自卑?(音频)

    什么是自卑?
    讲解医师:黄建军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科
    自卑是一种意识到自己在某个方面或多个方面,与别人比起来有一些差距时的那种羞耻的一种情绪体验。当我们意识到与别人的差距的时候,产生自卑的心理,也是可以理解的。心理健康的人往往能够去处理和驾驭这种自卑的感觉,比如说我们的身高不如别人,我们的权利、地位不如别人,我们的财富不如别人,我们可以去接纳,或者我们能够去想到在某些其他方面超越对方,这个时候有一种自豪感或者优越感,去抵消这种自卑的感觉。或者去转化和升华,把它变成一种勤奋学习、努力工作,提升自己的一种动力,这些都是正常的处理的方式,但是有些自卑显得过分和持久,给个体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往往见于一些心理精神的疾病,比如说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甚至一些躯体形式障碍的患者当中,包括进食障碍,这样的一些自卑往往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就是个体会夸大自己的不如人的方面,他们对自己过多的否定,同时忽略了自己的优势。这样的一些自卑给他们带来的是一种伤害,他们回避,他们退缩,他们试图去掩盖这种自卑,而不是积极的去面对。所以当有了自卑的感觉的时候,可以是正常的反应,可以进行有效的自我的调理,当我们无法进行自我调理的时候,有可能提示多种心理疾病的一种表现。及时的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提升和处理。
  • 怎么戒除网瘾?(音频)

    怎么戒除网瘾?
    讲解医师:黄建军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科
    要想成功的戒除网瘾,需要多方面的综合的考量,首先,要做的就是修复家长和孩子的亲子关系。相当一部分网瘾孩子,和他们的家长关系非常的恶化,相互的批评、否定,相互的不信任。第二个方面,就是面对网瘾的孩子切不可因为只是沉溺网络否定孩子全部。曾经有网络成瘾的孩子,通过引导,他们在网络方面取得非常好的成绩,而且后来从事着网络工作。第三个方面,就是要帮助网瘾的孩子培养其他方面的能力,包括人际交往,包括心理素质,包括自信心等。我们的教育切不可只是关注他们的学习。当下许多网瘾的孩子厌烦学习,因为在学习当中找不到乐趣,他们讨厌考试,讨厌这种排名,而自己的兴趣爱好得不到认可,得不到鼓励和发展。所以有效的和网瘾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能够去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未来,给自己树立信心。一个网络成瘾可以带来更多的负面的家庭、学业、生活的影响。但是我们知道,一个不接触网络的孩子,他同样会走向另外的一个封闭的状态,这也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所以帮助孩子提升自律性,帮助孩子正确地使用网络,是非常值得我们家长、老师去思考的。
  • 什么是网瘾?(音频)

    什么是网瘾?
    讲解医师:黄建军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科
    在互联网普遍的当下,网络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导致了网瘾的出现,有相当一部分人沉迷网络,耽误了正常的学业、工作、生活,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个时候我们称为网瘾,或者叫做网瘾综合征,主要表现在精神依赖和躯体依赖。精神依赖指的是网瘾的个体有一个长时间的上网的行为,他们对网络沉溺其中,去享受网络带给他们的快乐,他们会想方设法的实现上网的这样的一些行为,当然,他们的家长、老师或周围的家人会限制他们,致使他们会通常的说谎,偷偷的上网,为了达到上网的这样的一个目的,他们可能会偷家里的钱,他们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上网的费用,这是精神上的依赖。一旦停止上网,他们紧张、焦虑、坐立不安,这表现为躯体的依赖。一旦恢复上网,他们的这种躯体上的不舒服就会随之缓解。当有了精神的依赖和躯体的依赖,说明上网已经对个体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这个时候就要及时的采取各种方式来终止这种上网的继续成瘾,因为成瘾的时间越长,对个体的影响就越大。
  • 强迫症的表现有哪些?(音频)

    强迫症的表现有哪些?
    讲解医师:黄建军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科
    强迫症的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那什么是强迫思维呢?就是个体的大脑里边反复出现的无法控制的思想、表象和冲动的意念。强迫思想比如说一个人反反复复的担心自己被病毒、被细菌会污染,或者害怕煤气关不好,门窗没有关好,或者做题的时候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总是处在一种担心当中,或者担心自己会生某种疾病,这是强迫的思维。强迫表象只能是个体的头脑当中,不断地闯入一些画面,这些画面往往具有一些恐怖性的,一些场景令自己非常的不愉快。强迫冲动指的是在个体的大脑里边,会闯入一些自己无法控制的意念,比如说,会伤害自己,或者伤害周围的人,或者一些破坏。这些念头带有一定的冲动性,患者本人非常害怕这些念头付诸实施,所以非常的恐惧。有时这些为了缓解这种强迫思维的给自己的个体带来的那种冲击和张力,会衍生出一些强迫行为来,比如说强迫洗手、强迫检查、强迫关门,这就是强迫行为和仪式性的动作,患者通过这种强迫行为和仪式性的动作,可以缓解他们内心里边的紧张和焦虑,患者往往具有一些反强迫的这样一种意识,但是通常不能够有效的达到一种对症状的控制,所以内心非常的紧张和焦虑,这就是强迫的主要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