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

  • 胃肠道间质瘤手术要多久(视频)

    胃肠道间质瘤手术要多久
    胃肠道间质瘤的手术时间不能一概而论,其生长部位比较多变,可长在胃、小肠、结直肠,甚至长在腹腔、胰腺等。根据肿瘤不同的生长部位以及肿瘤的大小,结合患者的一般情况,是否有其它合并症,以及患者既往是否有腹部手术史等,手术时间的长短无法明确。 简单的手术,可能半个小时即可完成肿瘤切除和消化道重建,但是比较复杂的手术,不光要做肿瘤切除,还要实施联合脏器的切除,完成消化道重建,手术时间就会非常长。所以间质瘤手术时间要根据不同的手术构成,以及患者的相关因素决定。
    2023-08-02
  • 胃肠道间质瘤容易复发吗(视频)

    胃肠道间质瘤容易复发吗
    胃肠间质瘤是一种具有潜在恶变的疾病,复发率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不同的危险度分级标准进行判断。对于部分低危患者,通过手术治疗以后,复发概率非常低,甚至于在手术以后无需通过相应辅助治疗来维持,只需长期随访即可维持。 对于部分高危患者,无论是做完手术还是出现复发,需要通过长期靶向药物进行治疗,部分患者因为各种因素无法进行辅助治疗,复发概率或风险会非常高。
    2023-08-02
  • 胃肠道间质瘤晚期症状(视频)

    胃肠道间质瘤晚期症状
    晚期胃肠间质瘤因肿瘤局部生长,其负荷非常大,同时会出现转移症状,整体晚期症状可以分为与肿瘤相关症状及肿瘤转移症状,具体如下: 1、肿瘤相关症状: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黑便,严重患者还可触及腹部巨大包块,全身可表现如贫血、头晕、乏力、消瘦; 2、肿瘤转移症状:如果是肝转移,可能出现黄疸、肝功能不佳、腹水等。如果是肺部转移,可能出现呼吸急促、胸腔积液等表现。
    2023-08-02
  • 胃肠间质瘤的诊断(视频)

    胃肠间质瘤的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主要根据病理诊断确诊。从病理的方面,首先是组织学形态,主要分为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混合型,最常见的是上皮样细胞。还要靠免疫组化诊断,一般免疫组化主要有两个指标, CD117阳性或者DOG1阳性.如果其中一个为阳性,患者需要进一步检测,免疫组化指标还包括CD34。 如果CD117、DOG1都是阴性,这时考虑做分子学层面的检测。另外,很多疾病需要做分子检测,常见的有两个靶点,即C-Kit基因突变以及PDGRFA基因突变。
    2023-08-02
  • 高危的胃肠道间质瘤能治愈吗(视频)

    高危的胃肠道间质瘤能治愈吗
    高危的胃肠间质瘤治愈的可能性相对较小,治疗的目的是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临床上医生根据肿瘤大小、原发部位、核分裂象计数将胃肠道间质瘤复发风险分为四级,极低危、低危、中危和高危。危险度分级越高预后越差,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特点在于术后容易引起复发转移。高危的胃肠道间质瘤之所以很难治愈,原因在于肿瘤体积越大其恶性程度越高,术后复发转移的几率越高。这种情况下,患者虽然做了根治性手术,但肿瘤容易转移到其他脏器,必须采取辅助治疗,即服用靶向药物的方式延长患者的生命。通常高危的胃肠间质瘤患者术后接受辅助治疗至少3年,肿瘤破裂者需要更长时间的辅助治疗。按照美国NCCN和中国临床肿瘤学CSCO指南,伊马替尼、舒尼替尼、瑞戈非尼和瑞派替尼,是一线到四线胃肠道间质瘤的靶向药物,可以有效减少高危胃肠道间质瘤的复发和转移。
    2023-08-02
  • GIST胃肠道间质瘤症状(视频)

    GIST胃肠道间质瘤症状
    GIST即胃肠道间质瘤的英文缩写,其症状主要是取决于肿瘤的大小、生长部位和生长方式。患者一般在肿瘤较小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明显的症状,一般是体检发现,或者做其他手术时无意中发现。随着肿瘤越长越大,可能引起各式各样的症状,以胃肠道出血最为常见,一旦胃肠道出血,则可能出现呕血、黑便等症状。其他的症状还包括吞咽困难、吞咽不适、早饱、腹部不适、腹胀、由贫血导致的疲乏感等。但是这些症状很多都是消化道疾病所共有的,并不是胃肠道间质瘤特有的,所以大家要记得定期体检,一旦消化道出现出血、腹部发现包块,或者经常出现不明原因的腹痛,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贫血等问题时,应当及早就医。胃肠道间质瘤如果发生在食管部位,可能会出现吞咽困难、吞咽不适等症状。如果发生在结直肠部位,且出现出血,则可能有鲜血样便的情况。部分的患者有可能会出现肠梗阻,比如小肠间质瘤,有的会出现急腹症,主要是由于肿瘤破裂、消化道梗阻等导致。胃肠道间质瘤极少通过淋巴结转移,主要是通过血行转移和种植转移,转移部位主要发生在肝脏和腹腔,晚期可以转移到肺和骨骼等部位,引起相应症状,比如骨骼或者关节部位的持续疼痛等。
    2023-08-02
  • GIST胃肠道间质瘤如何判断复发风险(视频)

    GIST胃肠道间质瘤如何判断复发风险
    GIST就是胃肠道间质瘤,比较有特点的一点是,临床医生可以根据切除以后的术后病理,进行危险度分级判断复发的风险,和其他的恶性肿瘤比较相近。主要是通过肿瘤的大小、核分裂象计数,以及肿瘤原发部位判断术后复发风险。根据以上指标分为极低危、低危、中危和高危型。一般原发在胃部位的胃肠道间质瘤,术后复发的风险相对比较低,但是如果发生在小肠、结直肠等部位,可能复发风险相对高一些。如一般2cm以下的胃肠道间质瘤危险分期都非常低,切除以后复发的几率也比较低,特别是胃的2cm以下的胃肠道间质瘤,术后完全可以不用给予任何的辅助治疗。但是对于2cm以上的胃肠道间质瘤,如中危或者高危小肠间质瘤,或者其他特殊部位的间质瘤,术后复发风险非常的高,所以针对这样的胃肠道间质瘤,术后都要建议患者进行比如1年、3年、5年等靶向药物的治疗,主要是为了避免和控制复发的情况。胃肠道间质瘤分期相对比较复杂,所以结果需要到专科医院找专科医生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为患者制定后续的治疗方案,是一个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最主要的目的是服务于患者,避免让肿瘤复发或者不复发。
    2023-08-02
  • 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史(视频)

    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史
    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史可以看作一部肿瘤精准治疗的发展史,20年前致死率接近100%的疾病,现在通过规范化的治疗,已经逐步进入慢性病的范畴。早期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可以采取手术治疗,但是不少患者属于中晚期不适合直接手术,更糟糕的是化疗和放疗对胃肠道间质瘤没有疗效,因此在2000年之前晚期胃肠道间质瘤等同于绝症。2002年,美国FDA批准伊马替尼治疗晚期胃肠道间质瘤,彻底改变了这些患者的命运。50%以上的患者肿瘤在用药以后明显缩小,中位的生存期一下提高到了4-5年,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但是与其他靶向药物类似,伊马替尼也面临着耐药的问题,一半左右的患者会在2年之内出现疾病进展,为了解决这些耐药问题,科学家们后来又找到了新的靶向药,包括二线的靶向药物舒尼替尼和三线的靶向药物瑞戈非尼,解决一部分耐药问题,但是晚期胃肠道间质瘤的进化和基因突变模式非常复杂,同个耐药的患者体内有可能同时存在多个不同的肿瘤。对于转移的晚期患者,可能每个转移灶的肿瘤突变都不一样,因此急需广谱能抑制更多KIT/PDGFRα的靶向药物。2021年3月新型的靶向药物瑞派替尼在中国获批,用于晚期胃肠道间质瘤四线治疗,这是我国首个上市的广谱型的KIT/PDGFRα抑制剂。
    2023-08-02
  • 胃肠道间质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视频)

    胃肠道间质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目前大多数胃肠道间质瘤病例都具有C-KIT或者PDGFRα基因突变的情况,这两类基因突变会导致细胞异常增生。但是胃肠道间质瘤的具体发病机制至今不明确。诱发胃肠道间质瘤的病因可能与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等有一定关系,但是关联性比较弱。1、生活习惯:各种不良的生活习惯,比方说一日三餐不规律、熬夜、暴饮暴食、抽烟、喝酒等,容易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增加患病的几率;2、饮食习惯:经常吃一些腌制的,或者是热烫、熏烤的食物,如吃的特别咸、特别烫等,这些都属于不良的饮食习惯;3、环境因素:处于化学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空气被污染,甚至空气中还会有致癌的成分存在;4、遗传因素:如果说家族当中有患过胃肠道间质瘤的成员,就会增加胃肠道间质瘤的遗传易感性。近90%的胃肠道间质瘤都是因为两种基因突变导致的,一个是C-KIT基因,一个是PDGFRα基因。这两个基因突变之后生成的异常蛋白不依赖配体即可生成二聚体,导致酪氨酸激酶自磷酸化持续激活下游的信号通路,造成细胞失控性增生,最终形成了间质瘤。
    2023-08-02
  • 恶性胃肠道间质瘤能治好吗(视频)

    恶性胃肠道间质瘤能治好吗
    恶性胃肠道间质瘤治愈的可能性相对比较小,但是通过服用靶向药可以让病情得到较好的控制。恶性胃肠道间质瘤,一般指的是复发转移胃肠道间质瘤,还有部分初始肿瘤比较大,不可切除或者潜在可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中危和高危的胃肠道间质瘤有转移复发的可能,危险度越高,越容易转移、复发。随着肿瘤的不断耐药以及复发,患者的身体状况一般也会越来越差。所以恶性胃肠道间质瘤治愈的可能性相对比较小。这部分患者需要服用靶向药物治疗,包括伊马替尼、舒尼替尼、瑞戈非尼、瑞派替尼等。从目前的治疗效果来看,这些靶向药的效果相对较好,复发转移或无法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已经从一年半提高到了5年以上,甚至20%的患者可以生存超过10年,处于带瘤生存的状态。
    2023-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