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

  • 良性胃肠道间质瘤需要手术切除吗(视频)

    良性胃肠道间质瘤需要手术切除吗
    良性胃肠道间质瘤是否需要手术切除,应该根据肿瘤的大小、病理特点、肿瘤位置等进行综合的评估来决定,无法一概而论。临床上根据肿瘤的大小、核分裂象计数,以及发生的部位,可以把原发可切除的间质瘤患者分为极低危、低危、中危和高危,一般极低危和低危相当于常说的良性胃肠道间质瘤。对于胃部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即肿瘤的直径<2cm,应做超声胃镜来明确是否存在危险因素,危险性高的需要手术切除,危险性低的则不需要手术切除,但要规律的进行随访观察。对于>2cm的良性胃肠道间质瘤,要积极进行手术切除。如果合并有了不良因素,比如边界不规则、溃疡、强回声和回声不均匀等,此时危险性较高,建议患者到有经验的医院进行腹腔镜或者内镜下切除。如果没有上述不良因素,可以定期随访观察,复查超声内镜,其时间间隔一般是6-12个月,此时通常不需要手术切除。对于内镜随访困难的患者,可以考虑开放手术切除。另外,对于其他部位的胃肠道间质瘤,一经发现,还是要早期手术治疗,而对于>2cm的良性胃肠道间质瘤,则需要积极进行手术切除。
    2023-08-02
  •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视频)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主要取决于肿瘤的大小和部位,大约有1/3的患者在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常常是在胃肠镜检查或者常规体检时意外发现,肿瘤长到一定大小后,肿瘤压迫周围组织和器官,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腹痛、腹部不适、消化道出血,及腹部包块等症状。但上述症状并非胃肠道间质瘤所特有,很多消化道疾病都有类似症状。如果胃肠道间质瘤生长在小肠内,中晚期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肠梗阻表现,表现出排便困难、腹痛、腹胀,或者突然发作的剧烈腹痛。如果肿瘤长在食管部位,可能会出现吞咽障碍、吞咽不适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会出现急腹症,比如肿瘤破裂、消化道梗阻或阑尾炎疼痛。需要注意的是,无论胃肠道间质瘤长在什么部位,一旦出现不适,务必要予以重视,尽快到正规医院就医检查,尽早确诊、尽早治疗。
    2023-08-02
  • 胃肠道间质瘤高危型是什么意思(视频)

    胃肠道间质瘤高危型是什么意思
    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评判标准,以及根据肿瘤的发生部位、肿瘤大小、肿瘤是否破裂,以及核分裂象计数这四个因素,可以分为极低危、低危、中危和高危四个等级。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胃肠道间质瘤共识为基础,提出的风险评估修改版,是目前广泛接受的标准,以下六种情况属于胃肠道间质瘤高危型,一、肿瘤破裂;二、肿瘤>10cm;三、肿瘤的核分裂象计数>10;四、肿瘤>5cm同时核分裂象计数>5;五、原发灶不在胃部,核分裂象计数<5且肿瘤大小在5-10cm;六、原发灶不在胃部、肿瘤大小在2-5cm,同时核分裂象计数>5。危险度分级是患者是否需要进行辅助治疗的最主要标准,对于后续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非常重要,高危型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需要在术后服用靶向药物。
    2023-08-02
  • 胃肠道间质瘤会遗传吗(视频)

    胃肠道间质瘤会遗传吗
    大部分胃肠道间质瘤是散发,不会遗传,因为只有发生在生殖细胞中的突变才有可能遗传下来,这种突变医学上叫做胚系突变。而引发胃肠道间质瘤的基因突变,KIT和PDGFRα基因活化突变是体系突变,因此不会遗传。约有5%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有家族史,一个家族中往往有多个患者,这种胃肠道间质瘤被称为家族性GIST。家族性GIST的发病机制与散发型GIST的相似,但区别于散发型GIST的最主要特征是多发的GIST,顾名思义肿瘤可发生于胃肠道多个不同部位,对于这部分患者,医生应注意询问其病史,尤其是家族史,并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如皮肤色素沉着、牛奶咖啡斑等体征,都有助于家族性GIST的诊断。患者通常在20岁以内发现肿瘤,绝大部分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不需要太担心,也无需进行遗传方面的检测,主要是由于胃肠道间质瘤遗传的概率非常低。
    2023-08-02
  • 胃肠道间质瘤术后复查项目(视频)

    胃肠道间质瘤术后复查项目
    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术后复查项目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以及腹腔、盆腔的影像学检查,其中血常规和肝肾功能属于常规检查。由于胃肠道间质瘤容易复发、转移,其最常见的复发部位是腹腔内或者肝脏转移,因此腹腔、盆腔CT或者磁共振,即MRI,可以判断肿瘤是否有复发,以及和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是否有转移。对于原发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推荐每年进行一次胸部X线检查,在出现相关症状情况下,推荐进行骨扫描检查。由于胃肠道间质瘤发生肺转移和骨转移的概率比较低,因此不推荐对这些部位进行常规检查。对于复发转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还推荐PET-CT检查,PET-CT并不推荐用于常规检查,但在早期疗效评估时可有助于准确判断疗效。不同的患者复查间隔不同,低危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术后每6个月复查一次,持续5年,中高危患者术后3年内每3个月复查一次,其后3-5年时间内,每6个月复查一次,直到5年以后每年随访一次,晚期的患者推荐每3个月都要复查一次。
    2023-08-02
  • 恶性胃肠道间质瘤可以治愈吗(视频)

    恶性胃肠道间质瘤可以治愈吗
    恶性胃肠道间质瘤一部分可以治愈,一部分可以通过药物控制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恶性胃肠道间质瘤一般指的是复发转移胃肠道间质瘤,还有部分初始肿瘤较大不可切除或者潜在可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手术切除的原发胃肠道间质瘤中,复发转移的风险比较低,总的复发概率大概在30%,部分可以被治愈。中危和高危的胃肠道间质瘤有转移复发的可能,危险度越高,转移复发的可能性越大,随着肿瘤的不断耐药和复发,患者的身体状况一般也会越来越差。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不可切除和术后复发转移的晚期胃肠道间质瘤,控制率比较高,因此这部分恶性胃肠道间质瘤患者,需要口服靶向药物进行治疗,比如伊马替尼,尽可能使肿瘤不发生进展,达到带瘤生存的状况。但这种状况下肿瘤不能被称为治愈,但是可以通过靶向药物控制病情,让患者维持比较好的生活质量。
    2023-08-02
  •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视频)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分为腔内型、腔内外型和腔外型三种,具体分为以下几点:1、腔内型:表现为腔内生长的软组织肿瘤,多呈椭圆形或者圆形,边界清楚,质地均匀。在强化CT的时候,表现为均匀强化,这样的胃肠道间质瘤以良性居多;2、腔内外型:瘤体向腔内、腔外同时生长,典型的呈现哑铃型,对周围组织器官有不同程度的推挤、压迫现象,病灶一般范围较大,壁也会增厚,密度不均,可有坏死,强化也不是特别均匀;3、腔外型:肿瘤向腔外生长,CT表现为向腔外生长的软组织肿块,边界一般比较清楚,肿块和胃肠道壁的关系比较密切,肿块大多密度均匀,呈现均匀强化。总体而言,胃肠道间质瘤如果在CT上表现的比较均匀,边界清楚,瘤体<5cm,均匀强化,一般为良性。如果表现为瘤体>5cm,呈不规则样生长,有囊性变、坏死、出血钙化,而且呈现不均匀强化,这是肿瘤在一定程度恶性的表现,如果周围组织器官受累,则更加肯定相应的恶性诊断。
    2023-08-02
  • 胃肠道间质瘤手术指征(视频)

    胃肠道间质瘤手术指征
    胃肠道间质瘤的手术指征,通常的评估标准是以2cm作为评估的界限,也就是患者如果发现胃肠道间质瘤在2cm以上,没有明显的远处转移,能够切除干净的情况下,要选择手术治疗,主要分析如下:1、胃底、大弯侧及前壁的外生型胃肠道间质瘤:可以采取楔形切除,或者是胃部分切除术;2、胃底、大弯侧以及前壁的内生型胃肠道间质瘤:可以采取胃浆肌层切开GIST切除术,或者是胃部分切除术;3、胃小弯侧的GIST:可以采取胃壁全层切开的胃肠道间质瘤切除术,以及胃部分切除术;4、外生型、黏膜面无溃疡的胃肠道间质瘤:包括一些特殊部位的,比如位于食管胃结合部或者是幽门的胃肠道间质瘤,可以采取保留黏膜的胃GIST切除术,或者是胃部分切除术;5、位于2-5cm无危险因素的胃肠道间质瘤:手术完整切除术能够达到治愈的状态,约85%的原发肿瘤患者,有可能会被完整切除。
    2023-08-02
  • 胃肠道间质瘤靶向药要吃多久(视频)

    胃肠道间质瘤靶向药要吃多久
    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服用靶向药物的时间较长,但具体时间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判断,主要分析如下: 1、已经接受根治手术,切除病灶的患者,之后再接受靶向药物治疗。对于这类患者,国内外的指南通常推荐服用3年靶向药物,但也有部分患者服药3年,停药后出现了复发,是因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辅助治疗时长尚有争议,全球都在进行相关的临床试验,这些试验数据目前还没有发表,因此靶向药吃多久,建议听主诊医生的建议; 2、带瘤生存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由于没有办法进行手术切除病灶,患者需要终身服药来控制病情,这类患者不能停药。但长时间持续服药,可能会面临较多的不良反应,医生会告知患者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如何管控,保证患者能够坚持使用靶向药物进行治疗。 靶向药的服用次数、服用的剂量,都是经过多次临床试验和研究得出来的结果,按时、按量服药,可以维持血液当中的药物浓度,让药物尽可能将作用发挥到极致,擅自增加或减量,就会导致药物浓度发生变化,影响药效。
    2023-08-02
  • 胃肠道间质瘤复发风险(视频)

    胃肠道间质瘤复发风险
    判断胃肠道间质瘤复发风险的方法是危险度分级,胃肠道间质瘤的危险度分级,主要用于手术切除后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根据肿瘤的大小、核分裂象计数、肿瘤原发部位,胃肠道间质瘤通常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 如果核分裂象计数≤5、肿瘤大小<5cm,通常属于极低危和低危,这类患者发生复发和转移的风险较低。而非胃原发的肿瘤大小>2cm,或者胃来源的肿瘤大小在2-5cm及以上、核分裂象>5,通常是属于中高危的患者,这部分患者极易发生复发和转移。 危险度分级的意义,在于将复发转移为高风险的患者筛查出来,确定患者是否需要进行术后辅助治疗,以能够从术后辅助的靶向药物治疗中获益。复发风险低的患者通常不推荐行术后辅助治疗,而复发风险高的患者必须建议进行术后辅助靶向药物治疗。
    2023-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