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

  • 胃底腺息肉如何治疗(视频)

    胃底腺息肉如何治疗
    发现胃息肉以后,首先要进行活检明确病理类型。如果是胃底腺息肉,则无需担忧,因为散发的胃底腺息肉几乎不存在恶变倾向,随访观察即可。如果患者比较担心,也可以进行相应治疗。 如果息肉较小且数量较少,可以直接进行内镜下的活检钳除。如果息肉数量较多,可以采用内镜下高频电切或氩气烧灼治疗,并定期随访,定期复查。一般胃底腺息肉不会>1cm,如果发现>1cm的息肉,需要完全切除随后送病理检查。如果患者结肠镜检查,发现存在多发性的腺瘤性息肉,因其存在癌变的可能,所以需要完全切除,并进行严密的随访观察。
    2023-08-01
  • 做胃息肉手术后注意事项(视频)

    做胃息肉手术后注意事项
    胃息肉切除术后,要注意饮食,避免剧烈运动,同时还需关注大便颜色的改变。因为息肉切除术后的胃内有创面,需要禁止饮食,避免食物影响创面的愈合。如果息肉比较大,创面比较多,需要予以相应的治疗,比如使用抑酸剂以及黏膜保护剂。 息肉切除术后的禁食时间一般在24小时,随后经过的2-3天的流食、半流食,逐渐恢复至正常饮食。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禁食辛辣刺激性、质硬的食物,否则会影响创面的愈合。此外不可剧烈运动,息肉切除术后的第一天需卧床休息,随后可以缓慢地运动。术后注意观察大便的颜色,如果大便出现持续性发黑,需警惕是否出现创面出血,必要时进行进一步检查。
    2023-08-01
  • 胃长息肉的原因是什么(视频)

    胃长息肉的原因是什么
    胃息肉的病因较为复杂,主要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外来刺激等攻击因子破坏引起。吸烟、饮酒、饮食缺乏节制、饮食不规律,或长期进食冷、硬、辛辣、腌制等食物,均可造成胃黏膜损害。长期工作劳累、患有慢性疾病、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激素、抗凝药等,与形成炎性息肉及增生性息肉有密切关系。 胃息肉指起源于胃黏膜上皮局限性并向胃腔内突出的病变,息肉是否发生癌变取决于息肉的大小和病理类型。胃息肉病理类型可分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胃底腺息肉,炎性息肉不会发生恶变;而胃底腺息肉最为常见,也几乎不会发生恶变;只有腺瘤性息肉属于癌前病变。
    2023-08-01
  • 胃体大弯息肉怎么处理(视频)

    胃体大弯息肉怎么处理
    胃体大弯息肉的处理取决于息肉大小、多少、病理性质及患者的一般情况。在胃镜下发现息肉后,患者需常规进行钳夹活检,将组织送至病理科检查,从而确定病理类型。 胃息肉常见的病理类型主要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胃底腺息肉,胃底腺息肉较为常见,几乎不会发生恶变;而增生性息肉也极少发生恶变;只有腺瘤性息肉是癌前病变。对于上述病理类型,内镜治疗即可达到根治效果。常见内镜方式有内镜下钳除术、氩气高频电凝、圈套器切除以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一般无需外科手术。 除常见息肉外,也可能是神经内分泌肿瘤和异位胰腺。在极少数情况下,病理回报为胃癌。若确定为癌变,患者需进行全面评估以决定是否追加外科手术。
    2023-08-01
  • 胃息肉越小做掉越好吗(视频)

    胃息肉越小做掉越好吗
    胃息肉指起源于胃黏膜上皮局限性并向胃腔内突出的病变,多在胃镜检查过程中偶然发现。多数患者无症状,或仅有轻微消化系统症状。少数有症状患者常见消化不良,其次是上腹部疼痛和贫血。 胃息肉病理分型最主要的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胃底腺息肉。胃底腺息肉较常见,几乎无恶变发生;增生性息肉也极少发生恶变;只有腺瘤性息肉是癌前病变。因此建议一旦发现腺瘤性息肉需及时切除,且息肉越小越容易切除。 经内镜和病理明确诊断为小的胃底腺息肉,不一定必须切除。对于增生性息肉,若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可先根除幽门螺杆菌,复查胃镜时决定是否切除。总之,做胃镜时发现胃息肉,至少先取活检,明确病理类型及性质后,再决定切除方式和时机。
    2023-08-01
  • 胃息肉内镜治疗后需要吃药吗(视频)

    胃息肉内镜治疗后需要吃药吗
    内镜下切除胃息肉属于较小的手术,多数胃息肉都是增生性息肉,这些息肉往往体积较小、容易多发,病人要根据息肉切除个数进行相应的治疗。 如果切除的胃息肉较多,胃黏膜创伤较重, 术后需要使用抑酸药物、胃黏膜保护剂,否则病人可能会出现胃溃疡的腹痛症状。如果是单个的胃息肉切除术,治疗流程会简化,术后服药时间就相对较短。
    2023-08-01
  • 胃里长息肉是什么原因(视频)

    胃里长息肉是什么原因
    胃息肉的发病因素目前尚未非常明确,一般认为主要发病因素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关。环境因素主要包括胃局部炎症、局部胆汁反流、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抑酸药物、饮食习惯、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等。 胃息肉在胃镜下表现为突起于胃的正常黏膜表面的病变,一般是良性,部分有恶性的潜质。对于此类胃息肉,常规会在做胃镜时进行局部活检,也可在内镜下实施局部切除,通过活检或切除的标本,进一步明确胃息肉的病理性质,进而明确诊断。
    2023-08-01
  • 胃息肉0.3cm怎么治疗(视频)

    胃息肉0.3cm怎么治疗
    胃息肉直径仅有0.3cm时,一般会在胃镜检查过程中使用活检钳直接钳除,部分人会应用高频圈套器圈套进行冷切除。 0.3cm的息肉基本上都是良性,将其钳除即可。若做完检查和治疗后进行活检,局部黏膜存在出血,发现大便发黑,甚至呕血,则需要及时到医院治疗,但是这种情况发生几率很低,因此无需紧张。 一般胃息肉较易复发,属于常见疾病。如果检查发现胃部存在息肉,应尽可能在1-2年内复查胃镜,尽量早期处理。如待其生长过大或较多时再进行治疗,可能需要住院治疗,会增加费用和风险。
    2023-08-01
  • 胃里长息肉怎么治疗(视频)

    胃里长息肉怎么治疗
    胃息肉也是胃病常见的一种类型,胃息肉往往同时伴有胃炎,为多种因素造成胃黏膜的异常增生性病理产物。大多数胃息肉无明显临床症状,可在进行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胃息肉,绝大部分属于良性病变,只有极少部分具有癌变风险,需手术切除,通常为胃镜下摘除或烧灼。若无癌变风险或癌变几率较小也可无需特殊治疗,可使用中药将息肉消掉,可观察随访。 而胃息肉通常与不良饮食习惯、生活习惯有关系,也有很多后天因素,故建议改变生活方式、作息时间,避免长时间剧烈运动、熬夜或饮食不节等。过食辛辣、刺激食物也可导致过分刺激,因此需注意平时保养。
    2023-08-01
  • 胃息肉有哪些分类(视频)

    胃息肉有哪些分类
    胃息肉指胃黏膜表面长出的突起状、乳头状组织,比较小,没有明显症状,一般均在胃肠钡餐造影,及胃镜检查或其它原因手术时偶然发现。胃息肉在临床上可以分为两类,增生性胃息肉和腺瘤性胃息肉。增生性胃息肉癌变率较低,但腺瘤性胃息肉癌变率较高。具体而言,增生性息肉在胃息肉中占有主要比例,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肿瘤,可以呈圆形或椭圆形,有蒂或无蒂,表面较光滑,癌变率一般较低,不会超过1%-2%。 腺瘤性息肉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肿瘤,比例不大,在10%-15%,体积较大,呈球形或半球形,多数没有蒂,表面较光滑,呈扁平状、条状或分叶状,癌变率较高,达到30%以上,尤其瘤体直径>2 cm,绒毛状腺瘤异型增生等,恶变率更高。所以要对胃息肉有清楚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做好护理措施,一旦发现要及时就医。
    2023-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