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

  • 肠癌是多久形成的(视频)

    肠癌是多久形成的
    90%以上结肠癌需要由结肠息肉发展至结肠表面异常增生,此后方可变成结肠或直肠癌,即大肠癌。通常从息肉至癌症恶变过程非常漫长,一般需5-10年。癌症发生与胚胎异常、心理因素、遗传因素、年龄、慢性炎症、肠道菌群及生活习惯等相关,早期干预可有效防止大肠癌发生,具体情况如下: 1、主观调整代谢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肥胖、脂肪肝等疾病,患者的共同特征为血脂代谢异常。肥胖患者最直接调整办法为减肥,即通过控制饮食及运动改善; 2、环境因素通常无法改变,因此可适当调整个人行为方式。通常吸烟、食用腌制咸菜、红肉及加工肉类及缺乏运动等情况均为诱发大肠癌危险因素。保持正确生活方式及良好饮食习惯可有效减少大肠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另外,建议患者适当锻炼身体、经常摄入水果、蔬菜及杂粮等食物进行预防; 3、结肠息肉阶段将病变切除为预防大肠癌最关键步骤,特别是4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进行肠镜检查。
    2023-08-02
  • 大便有菜叶是肠癌吗(视频)

    大便有菜叶是肠癌吗
    大便中有菜叶并不是肠癌的典型表现,此情况往往提示患者存在功能性消化不良,如肠道蠕动过快,导致食物没有完全消化、吸收,从而出现粪便中有菜叶。另外,当出现慢性胰腺炎、胆囊炎以及胃肠道疾病,也可以导致便中带有菜叶,所以并不是肠癌的典型表现。早期肠癌其实没有任何特殊表现,大部分可以通过结肠镜筛查所发现。因此,预防早期肠癌应定期进行结肠镜筛查,如果发现有结肠息肉,及时将结肠息肉去除,即可预防结肠癌的发生。晚期肠癌的表现以大便习惯改变以及大便性状改变为主,如突然出现大便不成形、变细、带有脓血或新鲜血液,此时需及时进行结肠镜筛查,排除是否有结肠占位性病变、结肠癌的可能。对于高危人群,定期进行结肠镜筛查较为重要。所谓的高危人群即年龄>40岁,家里一级亲属有结肠癌病史,或者既往有结肠息肉以及反复腹泻、腹痛等症状,这类患者应定期进行结肠镜筛查。
    2023-08-02
  • 大便有白色黏稠物是肠癌吗(视频)

    大便有白色黏稠物是肠癌吗
    大便有纯粹白色黏稠物附着,不一定为肠癌。因肠癌白色黏稠物中通常会混杂血液,即黏液、脓血并存,肠癌患者便中白色物质并不是纯白色物质,而是与伤口化脓产生的脓相同,在肿瘤表面对大便产生影响,黏液脓血便才属于典型肠癌表现。白色黏液通常属于肠炎表现,称为溃疡性结肠炎。因此当患者大便时出现白色黏液,建议到医院进行肠镜检查,特别为40岁以上患者,若检查发现如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息肉等情况,及早治疗可有较好效果。
    2023-08-02
  • 30岁得肠癌几率大不大(视频)

    30岁得肠癌几率大不大
    通常30岁的年轻人,若无便血或黑便等症状,可以认为发生肠癌的几率并不大。但也要注意肠癌具有家族倾向,若家族中有人患过结肠癌、直肠癌或胃癌等,30岁左右需开始检查结肠镜。肠癌发病率随着年龄上升而逐渐增高,总体肠癌发生率约在12/10万。不同人群发病率不同,通常30岁的年轻人患肠癌的几率并不高,通常45岁以上患肠癌的几率有所增加。建议45岁以上人群应开始普查结肠镜,通常每2-3年进行1次复查。到60岁以上,患结肠息肉的几率达到20%,而多数结肠癌或直肠癌,都由结肠息肉或直肠息肉转变而来。因此结肠息肉或直肠息肉是一种癌前病变,在45岁以上的人群,定期检查结肠镜较为重要,在结肠镜检时可切除发现的息肉,防止息肉发生癌变。
    2023-08-02
  • 肠癌会死吗(视频)

    肠癌会死吗
    肠癌是一种发病率在12/100000左右的恶性疾病,肠癌5年生存率相对较高,可以达到70%左右,即有70%的人生存时间在5年以上,另外30%的人会在5年内死亡,所以肠癌可能导致患者死亡。大部分结肠癌患者会死于肝转移或肺转移,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腹膜转移或者局部复发,大概50%的人会死于肝转移。不同分期的肠癌死亡率不同,一般认为早期肠癌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0%以上,中期后5年生存率在80%左右,到Ⅲ期或者晚期,5年生存率可能在50%甚至更低,所以早期发现大肠癌比较重要。大部分大肠癌是由结肠息肉或者直肠息肉转变而来,所以45岁以上的人群建议进行结肠镜的普查。普查过程当中如果发现结肠息肉或直肠息肉,可以进行切除,预防大肠癌的发生。结肠息肉或直肠息肉是一种癌前病变,癌变的时间经过5-10年以上会逐渐增大,2cm以上的结肠息肉或直肠息肉,癌变率可以达到30%左右,所以早期切除比较有必要。
    2023-08-02
  • 混合痔手术后大便出血是不是还没好(视频)

    混合痔手术后大便出血是不是还没好
    混合痔术后出血有两种情况: 1、术后伤口还没有好,包括术后创面出血,如果少量出血是正常现象,因为术后排便,粪便刺激或者手纸擦时候会导致粪便带少量血,应该不需处理。如果出血过多,比如血管破裂导致大出血,要及时处理; 2、如果混合痔术后伤口愈合,半年或者几个月以后又出血,根据情况而定是否需要到医院做检查。首先看是哪出血,是痔核又长出来出血还是其它问题出血。出血有多种情况,可能是犯肛裂、直肠发炎,也可能是结肠息肉、肿瘤。所以痔疮术后又出血具体原因应该进一步检查,不一定是痔疮没有做好,痔疮也有可能复发。所以混合痔手术以后好几年又出血,可能是复发,也可能是其它疾病,要去医院进行肛门指诊、肛门镜甚至结肠检查,看出血具体因。如果通过检查看痔核又长出,痔核表面出血即痔疮复发,如果痔疮消失,表面不出血,可能是痔疮以上肠腔其它部位出血,要进一步检查治疗。
    2023-08-02
  • 盲肠癌是怎么得的(视频)

    盲肠癌是怎么得的
    盲肠癌的发病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饮食结构:一般认为高动物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素饮食,是盲肠癌发病的因素,欧美国家的发病率一直比较高,我国在最近30年盲肠癌发病率也在逐渐上升,这与我国的饮食结构有关,最近几十年人们饮食结构有了明显变化。有研究表明原来发病率较低的人群,移民到欧美国家,饮食结构跟当地人一样,发病率会明显上升,说明饮食结构对于盲肠癌发病率有绝对影响; 2、结肠息肉、慢性炎症:肠息肉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可以引起盲肠癌,所以,做肠镜筛查是有必要的,做息肉切除也是有必要的; 3、传染病:如血吸虫病,对肠壁的慢性刺激,导致慢性炎症的变化,也是盲肠癌发病的因素; 4、基因遗传因素:此原因也非常重要,盲肠癌有家族聚集现象,如果有基因变化,有些基因突变的病人比较容易得盲肠癌。
    2023-08-02
  • 直肠息肉没有切除干净怎么办(视频)

    直肠息肉没有切除干净怎么办
    一般直肠息肉切除根据息肉的大小,首选危险性最大的息肉进行切除。对于很小的息肉,特别是多发性息肉,不一定一次全部切完。常规做结肠息肉以后,要求病人每年复查一次。对于后面又长大的息肉,要进行再次切除,如果小的息肉在一年之间变化不大,也可以继续观察,不需要切除。 对于结肠息肉,往往发生在便秘的基础上,或者结肠有炎症的基础上。结肠长期受到炎症刺激以及大便刺激会出现增生性改变,甚至出现变化。对于这部分病人,除了切除结肠息肉除,同时还要治疗结肠慢性炎症,改善病人的便秘。发生息肉的机会可以大大降低,从根本上对结肠息肉进行治疗。
    2023-08-02
  • 小儿直肠息肉保守治疗的方法(视频)

    小儿直肠息肉保守治疗的方法
    小儿结肠息肉大部分需要通过内镜切除,也可通过保守治疗减少息肉发生,保守治疗包括幼儿饮食习惯、卫生习惯等。小儿息肉多为幼年性息肉,通常为炎症引起,临床症状较隐匿,患儿出现不适时已有出血或肛门出现脱垂物,此时息肉较大,内科保守治疗即服用药物基本无效。 如不对已长成的息肉进行治疗,可能发生缺血、坏死,影响幼儿身体健康。现在内镜下切除幼儿息肉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和完善,且可实行无痛麻醉,幼儿修复治疗时不会过于不适。所以幼儿息肉不建议进行保守治疗,如发现幼儿息肉需要早期在内镜下切除。
    2023-08-02
  • 直肠有息肉要紧吗(视频)

    直肠有息肉要紧吗
    直肠息肉是否严重需根据直肠息肉性质判断,直肠息肉一般分为炎症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即增生性息肉,由慢性炎症引起,内镜下形态主要为多发灰白色的扁平微隆起。 如息肉不严重,3-6个月择期治疗均可;如为腺瘤性息肉,数量较增生性息肉少,形态为广基亚蒂,分类较多,如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性腺瘤、锯齿状腺瘤。腺瘤性息肉有癌变风险,一旦发现一定要及时进行内镜下切除。虽然部分息肉体积不大,小于1cm,但也存在癌变的可能性。 总而言之,发现直肠息肉或者结肠息肉一定要早期治疗、早期切除、定期复查。
    2023-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