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

  • 结肠息肉的症状表现(视频)

    结肠息肉的症状表现
    结肠息肉的症状表现为间断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带血,多为鲜红色,痔大出血者不少见。继发炎症感染可伴有多量的黏液或黏液血便,可有里急后重、便秘或便次增多,长蒂或位置近肛门的息肉可脱出肛门外,其他还有伴随症状,少数患者可有腹部闷胀、不适、隐痛等症状。通过直肠指诊可触及低位的息肉。通过肛门镜、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可以直视息肉,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息肉的性质。通过钡灌肠可显示充盈缺损,做到准确诊断,发现结肠息肉应及时治疗,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通常选择的治疗为在肠镜直视下切除息肉,息肉如果不切除长期可有恶变的风险。
    2023-08-02
  • 升结肠息肉怎么办(视频)

    升结肠息肉怎么办
    结肠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升结肠息肉和其它几段结肠部分息肉处理原则其实一样。不管在哪长的息肉,首先要根据病理分型确定处理方法。息肉一般分为两种,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肿瘤性息肉包括像腺瘤性息肉这类的息肉。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类息肉,这类息肉其实是一种癌前病变,容易向腺癌方面转化。所以见到这个病理型,要积极治疗。而有一些非肿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炎症性息肉,比如像炎症性息肉,要依靠治疗炎症来改善息肉状态,有时候个别息肉会消失,并不是说一定要马上去积极的处理息肉,针对疾病进行药物治疗或者继续观察。现在治疗息肉有结肠镜下的高频电切除、套扎、电凝,都是很成熟的方法。
    2023-08-02
  • 如何处理结肠息肉(视频)

    如何处理结肠息肉
    结肠息肉发病率升高与高脂饮食有关,检查发现结肠息肉应取活检,确定性质,再行进一步治疗。若为恶性息肉,息肉周围肠管的切除范围无法准确定位,且较大的息肉在内镜下无法直接摘除,需要双镜联合下进行摘除,如在腹腔镜的直视下,采用肠镜摘除息肉,术中肠壁损伤,可在腹腔镜下修补;若无腹腔镜监视,肠管破坏未及时修补,可延误最佳治疗时机,术后并发严重腹膜炎,需行肠造瘘术。息肉摘除术后半年需复查肠镜,若无复发,1年后再次复查。家族性结肠息肉病具有癌变倾向,患者直系亲属,如父亲、子女应进行肠镜检查,避免肿瘤的发生。
    2023-08-02
  • 结肠息肉3cm算大吗(视频)

    结肠息肉3cm算大吗
    临床有大小息肉,一般测量出大于1cm的息肉叫大息肉,直径大于2cm的息肉叫做巨大息肉,如果直径在0.5-1cm,叫小息肉,小于0.5cm叫微小息肉。 理论上越大的息肉越容易发生并发症,也就是出现症状的机会越大。息肉越大血管越丰富,容易发生出血,相对也容易发生癌变。巨大息肉有时会堵塞肠腔,引起肠梗阻,肠梗阻就是大便排不出来,不能排气就是肠梗阻,是危及生命的重症疾病。所以如果做肠镜发现直径大于3cm的息肉,要进行内镜下治疗。如已经发生癌变,内镜下无法解决,需通过外科手术进行治疗。
    2023-08-02
  • 乙状结肠息肉的症状(视频)

    乙状结肠息肉的症状
    乙状结肠息肉与其它肠道息肉表现相似,较小、数目少的结肠息肉,一般并无症状,患者可能会有大便习惯改变,或大便隐血试验阳性,多数于体检时发现。对于结肠息肉若不治疗,任其发展会出现严重并发症,如息肉出血;较大的息肉会引起肠梗阻、肠套叠、息肉癌变等。因此,患者一旦发现结肠息肉,无论大小,均建议早期内镜治疗。 人体肠道黏膜表面经常会出现突出到肠腔的局限性隆起,这些隆起在未明确性质前统称为大肠息肉。根据病理可分为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主要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非腺瘤性息肉主要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
    2023-08-02
  • 做完肠息肉手术后多久能正常吃饭(视频)

    做完肠息肉手术后多久能正常吃饭
    肠道息肉是很普遍的问题,结肠不是很重要的脏器,但是病特别多,常会产生炎症或息肉等情况。小肠是非常重要的脏器,但很少出现肠子息肉等。结肠息肉是很常见的问题,所以常推荐病人体检做肠道检查,包括肠镜检查,一般每三年要做直肠镜。做肠镜时如果发现结肠上有小息肉,如果明确为良性,内镜科医生会将其切掉。息肉切除的方法有多种,如果非常细小,像米粒大小的息肉,如果是良性,用APC的办法电烧。这样的手术应该第二天可以正常进食。 如果息肉比较大,通过黏膜下切除或ESD,通过内镜下黏膜下层切除,手术就比较大。因为创面上会使用钛夹夹住创面,这时一般要禁食2-3天,第三天时开始进食流质或半流质,前面三天时间尽量减少大便的产生,以免影响创面愈合。所以,具体要根据肠道息肉的治疗方法,再决定能够进食食物的时间。
    2023-08-02
  • 结肠息肉一般多大癌变(视频)

    结肠息肉一般多大癌变
    结肠息肉与癌变的关系是很好的,所以医生平时都要鼓励病人定期做肠镜的体检,一般推荐40岁以上的人每三年要做一次肠镜,目的是及早的发现息肉,如果有息肉及时在肠镜下处理。一般息肉与癌症的关系是两个方面: 1、息肉的大小,如果息肉超过两公分,癌变率可以达到30%; 2、息肉的性质,因为息肉主要是分为绒毛状息肉和管状息肉,或者绒毛状息肉和管状息肉均有,称为混合性息肉,绒毛状息肉的复发和癌病率会更高。 要结合息肉病理性质和息肉大小判断癌变几率,当然这也不绝对,更多靠肠镜下病理结果,有极个别的病人即使是非常小的息肉也发生过癌变,也在临床经常见,所以要以病理检查为准。一般小息肉的癌变率非常低,只要通过病理确诊是腺瘤性息肉或绒毛状息肉,大部分病人可以通过肠镜下切除,当然一旦发生癌变往往是要寻求外科医生帮助。
    2023-08-02
  • 乙状结肠息肉严重吗(视频)

    乙状结肠息肉严重吗
    乙状结肠息肉较严重,必须治疗。乙状结肠息肉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1、腺瘤样息肉:如错构瘤、绒毛管状腺瘤等息肉,超过1cm可能癌变,必须治疗; 2、炎性息肉:如肠道大便刺激,癌变可能性小。 临床不易区分息肉性质,如有乙状结肠息肉,需行肠镜检查。如息肉<1cm,肠镜即可去掉;如息肉>1cm或已有癌变,可能需开腹手术。因此乙状结肠息肉不可大意,宜尽早治疗,否则可能发生乙状结肠癌,导致后果严重,手术范围较大。
    2023-08-02
  • 肠息肉活检发现癌细胞怎么办(视频)

    肠息肉活检发现癌细胞怎么办
    患者在做结直肠镜检查过程中,会对结肠息肉进行切除或者对较大息肉取活检病理,当发现结直肠息肉存在癌细胞时,需要把诊断改为结直肠癌。如果医生诊断为结直肠癌时,要建议患者尽快进行外科手术治疗。手术前需要做胸部、腹部、盆腔增强CT、腹部平扫、盆腔核磁共振,对结直肠癌进行TNM分期,从而决定手术方式。 有时需要做直肠、盆腔高分辨率核磁共振,及经直肠超声,此种情况相对比较少。如果患者把息肉完整切除,病理诊断为原位癌时可暂时不做外科手术,进行随访。因为原位癌息肉完整切除后,在内镜下或者病理下转移几率比较小,可密切随访。
    2023-08-02
  • 结肠息肉切除后还会癌变吗(视频)

    结肠息肉切除后还会癌变吗
    结肠息肉如果进行内镜下完整切除,几乎没有癌变可能,相当于根除。但是在国内外结肠镜筛查过程中,发现存在结肠直肠癌情况,是在筛查完后,进行下一次筛查时发现结肠直肠癌,研究发现并分析此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结肠检查过程中漏诊或内镜下切除不彻底。 预防漏诊或切除不彻底方法,包括充分肠道准备、切除过程中进行扩大切除面积。建议患者缩短随访时间,可预防此类情况发生。
    2023-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