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增多症

  • 红细胞增多症吃什么药(视频)

    红细胞增多症吃什么药
    红细胞增多症可以用化学药物进行治疗,主要目的是降低红细胞数、降低血液粘稠度。通常首先阿司匹林抗血板凝集,其次可以选用化学药物治疗控制红细胞数,常用的药物有羟基脲、白消安、高三尖杉酯碱等。 应用这些药物治疗应该定期监测血常规,防止白细胞降得太低,引发感染。有条件可以应用干扰素,如果有JAK2基因突变可以选用JAK2抑制剂,比如芦可替尼进行治疗。
    2023-08-01
  • 血常规红细胞高是怎么回事(视频)

    血常规红细胞高是怎么回事
    血常规检查中的红细胞生理性增高多见于新生儿、高原地区生活的居民;或见于长期吸烟、情绪波动、吃药的人群。 对于红细胞值的病理性增加,相对性增多可见于呕吐、腹泻、多汗、大面积烧伤等患者;红细胞值绝对性增高多见于血液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异常血红蛋白病等;还可见于严重慢性心肺疾病、肾癌、肝癌、肾积水、器官移植等。
    2023-08-01
  • 红细胞计数什么意思(视频)

    红细胞计数什么意思
    红细胞计数是血常规中的一项重要指标,表示每升血液中含有红细胞的数量,正常值一般是3.5-5.5×10ˆ12。如果数值高于正常说明红细胞过多,数值低于正常,则说明红细胞过少。 红细胞过高往往见于原发性造血系统疾病,比如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或继发红细胞增多等。红细胞减少也就是贫血,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贫血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红细胞计数是血常规检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不论是过高还是过低,都预示血液系统存在疾病,需要引起重视。
    2023-08-01
  • 验血血小板高的原因(视频)

    验血血小板高的原因
    血小板的正常参考范围为(125-350)×10^9/L,其增高原因如下: 1、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骨髓增殖性疾病,可能导致持续性血小板异常显著增高。此时需进一步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学骨髓活检、分子生物学以及遗传学检查等; 2、在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急性溶血、肿瘤性疾病时,血小板也可以继发性的增高。但此时通常增高的幅度较小,原发病去除后,血小板一般可恢复正常; 3、某些药物,比如口服避孕药、雌激素、肾上腺素、头孢菌素类药物,也可以出现血小板一定程度的增高。 由于血小板是介导机体正常生理凝血过程的一个重要物质,所以血小板的减少一定要引起大家的重视。特别是严重减少的患者,比如现在血小板低于50×10^9/L,甚至低于20×10^9/L,则临床上一定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比如输注血小板或者注射升高血小板的药物,使血小板尽快上升,否则会发生严重的出血,而危及患者的生命。
    2023-08-01
  • 什么是遗传性红细胞球形增多症(视频)

    什么是遗传性红细胞球形增多症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是临床上比较少见的溶血性贫血,由遗传因素所致,患者主要症状为自幼出现贫血、脾大和黄疸。约75%患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15%患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还有一些少见的病例可能是由于基因突变所致。 病理基础为红细胞膜基因蛋白异常导致膜骨架突变、细胞膜脂质丢失、细胞表面积减少,引起红细胞表面变形,造成球形变,因此红细胞不稳定,容易出现破裂而引起溶血。 这样特殊形状的球形红细胞通过脾脏时往往容易造成破坏,脾脏的微环境也不利于这样的红细胞生长。因此球形红细胞在脾脏内遭到大量破坏,出现血管外溶血,导致溶血性贫血,从而出现黄疸以及患者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明显下降的情况。脾脏作为红细胞的扣留器官,也会出现不同程度地增大,这就是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主要表现。
    2023-08-02
  • 骨髓增殖性肿瘤怎么治疗(视频)

    骨髓增殖性肿瘤怎么治疗
    骨髓增殖性肿瘤主要包括慢性髓系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以及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治疗如下: 1、慢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主要通过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进行靶向治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包括伊马替尼、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 2、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治疗包括三个方面,减低细胞治疗,主要使用羟基脲;应用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血栓形成,主要应用阿司匹林;预防或者治疗高尿酸血症; 3、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的治疗主要是应用JAK-1、JAK-2抑制剂,主要药物是芦可替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或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可以继发骨髓纤维化,如果继发骨髓纤维化,也可以使用芦可替尼治疗。 骨髓增殖性肿瘤这一组疾病,在目前是不可治愈的疾病,需要长期服药治疗,即便是慢性髓系白血病已经通过靶向药物治疗成为一种慢性疾病,也需要长期服药。
    2023-08-02
  • 孩子黄疸高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视频)

    孩子黄疸高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孩子黄疸高包括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由于胆红素的产生,大于胆红素的排泄,是暂时性的胆红素增高。黄疸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而引起的血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病理性黄疸病因复杂,其发病原因分为三类: 1、胆红素生成过多: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使血胆红素增高,如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结构或者酶的缺陷,感染、免疫等原因导致的溶血,红细胞破坏增多,母乳性黄疸导致的饥饿,胎粪排出延迟导致的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使血胆红素增高; 2、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由于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的功能低下,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升高,如缺氧和感染、先天性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缺乏、药物、甲状腺功能低下等,都可以影响到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导致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升高; 3、胆汁排泄障碍:肝细胞排泄结合胆红素障碍,或者是胆管受阻,导致高结合胆红素血症,如同时有肝细胞功能受损,可伴有未结合胆红素升高,如新生儿肝炎、先天性代谢缺陷病、胆道闭锁等。黄疸只是一个症状体征的诊断,在退黄疸的同时需要进一步明确黄疸的病因。
    2023-08-02
  • 急性脑血栓怎么引起的(视频)

    急性脑血栓怎么引起的
    急性脑血栓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种临床疾病综合征。脑血栓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目前比较肯定的诱发因素是动脉粥样硬化。而临床容易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主要是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抽烟等,其中抽烟排在第二位。 生活不规律、熬夜、酗酒等也都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最终导致急性脑血栓。此外,高尿酸血症、动脉炎以及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等血液系统疾病,也是形成急性脑血栓的危险因素。 目前以现有的医疗设备而言,70%-80%的脑血栓都可以找到病因。找到原因后,患者应做好二级预防,避免再次发生急性脑血栓。还有10%-20%的脑血栓找不到原因,是一种不明原因的脑血栓形成。
    2023-08-02
  • 病理性黄疸的病因(视频)

    病理性黄疸的病因
    病理性黄疸可根据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进行病因诊断,常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 1、新生儿血型不合性溶血,比如新生儿溶血病;    2、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在南方发病率较高,蚕豆、磺胺药、抗疟疾药、樟脑丸等为诱发因素; 3、感染性黄疸:如败血症、尿路感染、感染性肺炎等均可引起黄疸的加重; 4、其它包括头皮血肿、颅内出血、其它部位出血、窒息、药物,如磺胺药、青霉素等、红细胞增多症、胎粪排出延迟等均可引起黄疸。 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    1、新生儿肝炎:如甲型肝炎、乙型肝炎、巨细胞病毒肝炎、弓形虫病等;    2、胆汁淤积综合征:某些药物、静脉营养、败血症等可引起胆汁淤积;    3、胆道疾病:如先天性胆道闭锁、胆总管囊肿等。   
    2023-08-02
  • 婴儿黄疸1个半月还没退是怎么回事(视频)

    婴儿黄疸1个半月还没退是怎么回事
    婴儿1个半月黄疸未消退,需就医检查,明确黄疸的程度、性质和病因。新生儿黄疸可以分成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足月儿一般在7-10天,不超过2周可恢复,早产儿最长3-4周可以恢复,最晚不超过1月。婴儿1个半月没退黄疸说明宝宝的黄疸消退延迟,属于病理性的黄疸。 病理性黄疸病因复杂,按发病的原因可分为以下情况: 1、胆红素生成过多:由于红细胞大量的破坏,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使血胆红素增高,如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结构或者酶的缺陷、感染、免疫等因素导致的溶血。红细胞破坏增多,母乳性黄疸导致饥饿,胎粪排出延迟导致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使血液胆红素增高; 2、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由于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的功能低下,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升高,如缺氧、感染、先天性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缺乏、药物、甲状腺功能低下等,都可以影响到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导致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升高; 3、胆汁排泄障碍:如肝细胞排泄结合胆红素障碍,或者胆管受阻导致高结合胆红素血症。同时有肝细胞的受损,可伴有未结合胆红素升高,如新生儿肝炎、先天性代谢缺陷病等。
    2023-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