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高

  • 颅咽管瘤是怎样引起的(视频)

    颅咽管瘤是怎样引起的
    颅咽管瘤为常见的先天性良性肿瘤,但是并非遗传所致,在WHO分级中为Ⅰ级,即最良性的肿瘤。颅咽管瘤的来源为残余组织Rathkes囊,Rathkes囊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垂体的前身,未来会逐渐退化形成垂体。如果没有退化,Rathkes囊残留在鞍区,不属于人以后的正常组织。Rathkes囊细胞在将来发生特殊的基因二次突变,相当于启动异常细胞,开始不断分裂增殖,就会在鞍区形成颅咽管瘤。 不同的基因突变会引起不同类型的颅咽管瘤。WHO2016年版的神经系统肿瘤的分类中,将颅咽管瘤分为幼稚型和乳头型,两者来源的细胞类型和年龄分布有所不同。儿童多为幼稚型,5-15岁为发病高峰,成人中两种病理类型都有,基本各占50%。因此,颅咽管瘤为先天残余的Rathkes囊引起的增殖性肿瘤。
    2023-08-02
  • 颅咽管瘤术后发烧危险吗(视频)

    颅咽管瘤术后发烧危险吗
    发热指腋下温度超过37.4℃,颅咽管瘤术后发烧是否危险有以下几种情况: 1、术后发热多数为反应性,这种情况并不危险,有时是术后修复性应激状态造成的发热,低龄患儿更容易出现,一般术后发烧不超过3-5天,会自行缓解; 2、由于手术中打开脑室或者较大脑池,引起脑脊液反应,此类发烧通常时间会较长,甚至超过1周。有时患者甚至需要做腰穿,将术后不干净的脑脊液放出,加速脑脊液的循环清洁; 3、需要警惕感染引起的发热,包括颅内感染、伤口感染、深静脉置管感染等,此类情况比较危险,需要抗生素逐步升级,进行腰穿引流,拔出深静脉血管等抗干扰措施; 4、还要考虑下丘脑相关发热,下丘脑相关发热最危险,这是由于手术对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造成了影响,表现为难以控制的高热,同时患者伴有下丘脑功能障碍和相关症状。 因此,任何手术术后发热,尤其颅咽管瘤,需要医生仔细鉴别各种原因,从而进行相应处理。
    2023-08-02
  • 颈髓室管膜瘤是什么病(视频)

    颈髓室管膜瘤是什么病
    室管膜瘤既可以长在颅内,也可以长在脊髓,可以长在颅内和中央管周围任何有室管膜地方,长在颈髓即可认为是颈髓室管膜瘤,但是儿童90%以上的室管膜瘤都长在颅内,长在脊髓的室管膜瘤较少,长在颈髓的更少。 儿童脊髓肿瘤多数为星形细胞瘤,和成人不同。成人室管膜瘤在脊髓发生的比率远高于儿童,颈髓室管膜瘤更多见于成人,并且常伴有肿瘤两侧脊髓空洞,肿瘤总体边界清楚,多数可以获得手术全切除。只要手术操作谨慎,没有引起过多脊髓的损伤和近期、远期并发症,预后一般较好。患者手术近期主要并发症为脊髓功能问题,尤其是肢体肌力问题,远期并发症则主要长节段手术,尤其累及颈二区域手术,引起颈椎后凸畸形和以后不稳定的问题。儿童要注意避免长节段的过多打开,如果需要打开,要尽量做到椎板复位。
    2023-08-02
  • 脑室管膜瘤是什么引起的(视频)

    脑室管膜瘤是什么引起的
    目前多数肿瘤的发生原因并不清楚,包括脑室管膜瘤,主要理论是基于基因二次突变的假说。室管膜瘤起源于脑室和脊髓中央管的特殊室管膜细胞,因此可以生长在颅内和椎管内任何有室管膜细胞的地方。脊髓室管膜瘤多见于成人,90%儿童室管膜瘤都在颅内,占儿童颅内肿瘤的10%。儿童平均发病年龄为2-6岁,发病高峰期在14岁,50%发生在3-5岁以下。虽然都是室管膜瘤,病理上类似,但是由于生长区域不同,室管膜瘤的特点相差大,病理性质也有一定区别。 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和室管膜下瘤为WHOⅠ级的良性肿瘤,室管膜瘤为Ⅱ级偏良性肿瘤。渐变性室管膜瘤为WHOⅢ级的偏恶性肿瘤,颅内室管膜瘤为脑室管膜瘤,多数生长在幕下后颅窝,少数生长在幕上脑室旁。年龄越小,发生于后颅窝的比例也就越高,可以到达75%左右。根据不同的生长部位、病理类型和基因突变类型,生长、复发趋势和预后也会有所差异。
    2023-08-02
  • 脊柱裂的病因是什么(视频)

    脊柱裂的病因是什么
    脊柱裂的病因是胚胎发育3-4周时,由于神经管闭合不全,导致出生时脊柱先天畸形。脊柱裂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部分患者到成年时才出现相应的疾病表现。部分脊柱裂合并有脊髓栓系综合征或腰骶部脂肪瘤的患者,会有尿潴留、尿失禁、便秘,下肢无力、下肢畸形,或者腰背部皮肤改变等症状。
    2023-08-02
  • 脑积水怎样治疗?(音频)

    脑积水怎样治疗?
    讲解医师:曾高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
    脑积水是一个看起来简单,实则非常复杂的疾病。因为对于脑积水的病因和病理机制目前仍然不是很清楚。总体来讲,治疗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病因治疗,也是最可靠的治疗方式。比如肿瘤引起来的梗阻性的脑积水,通过切除肿瘤,往往脑积水可以得到自行的缓解。在无法确定明确的病因,或者一些出血后、感染后、外伤后等等这种脑积水,可以根据梗阻的部位,在中脑还是在蛛网膜颗粒,还是其他地方,可以首先采用三脑室底造瘘的方法,内径三脑室底造瘘是一种相对微创的办法,它的理念就是堵在了中脑导水管,那把脑室开通另外一个通路,可以让脑脊液循环起来。如果是在蛛网膜颗粒,可以选择脑室腹腔的分流手术,因为脑子本身难以吸收如此多的脑脊液,可以放一根管子到脑室里面,通过皮下埋到腹腔里面,让腹腔帮助吸收。目前来讲,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这三种。
  • 儿童癫痫怎样治疗?(音频)

    儿童癫痫怎样治疗?
    讲解医师:曾高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
    儿童癫痫的一线治疗是药物治疗,如果可以通过药物控制癫痫的发作,并且不影响孩子的智力和发育,首先选择药物治疗。如果药物治疗失败,经过两年的规范的两种以上的药物的治疗,仍然不能良好的控制,每个月发作次数在2-3次以上,称为难治性的癫痫。这种难治性癫痫需要多种的临床手段去评估,包括脑电,包括核磁、脑磁图、SPECT等等。作为外科医生,要去寻找癫痫的起源灶在什么地方,有没有可能通过外科手术的方式去切除掉起源灶,让癫痫得到控制。
  • 低级别胶质瘤有占位情况吗(视频)

    低级别胶质瘤有占位情况吗
    低级别胶质瘤有占位情况,要看肿瘤具体的生长位置、大小。肿瘤越大,占位效应越明显,超过2-3cm的低级别胶质瘤即可引起占位效应。占位和占位效应是两个意思,占位是占据地方,占位效应是通过占据的地方影响周围正常脑组织功能。 有时长在特定区域的较小的低级别胶质瘤也可以引起占位效应,如长在中脑顶盖,离中央导水管近,虽然肿瘤小,但是容易压迫中脑导水管,引起梗阻性脑积水。因此,较小的肿瘤有时也会引起占位效应。较小的低级别胶质瘤占位效应只表现在影像学上,即核磁上可以看到,而临床症状较轻,或者只引起癫痫,甚至没有明显临床症状。伴有较大囊性变的低级别胶质瘤会引起头疼、神经功能障碍、颅高压等,累及脑干的肿瘤可压迫脑干,出现共济失调或者颅神经异常等症状。
    2023-08-02
  • 低级别胶质瘤的症状(视频)

    低级别胶质瘤的症状
    低级别胶质瘤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群病的总称。不同病理类型的低级别胶质瘤,好发区域、肿瘤大小、临床特点均不同,症状也不同,具体如下: 1、幕上大脑半球的低级别胶质瘤,可能会引起癫痫; 2、视路胶质瘤,即沿着视神经、视放射、视交叉的深在肿瘤,最早可引起视力下降,肿瘤较大时可引起头疼; 3、小脑的低级别胶质瘤因为更趋近于眼部控制平衡的部位,可能会引起走路不稳; 4、长在丘脑的胶质瘤会引起肢体无力,丘脑区域有锥体束,锥体束控制胳膊腿活动的主要神经; 5、长在中脑的胶质瘤会引起脑积水,中脑区域有中脑导水管,是脑脊液必经通路,此处堵住后会引起脑积水; 6、长在桥脑的低级别胶质瘤会引起面瘫和外展神经麻痹。桥脑里有较多神经核团,长在脊髓的低级别胶质瘤会引起双下肢无力,因为脊髓掌管躯体下肢的运动和感觉。 因此不同区域的肿瘤症状不同,不同年龄段的患儿表现也不同,尤其是低龄孩子、学龄前儿童,不会完全表达,需要家长和医生仔细观察,特别是视力方面。得过视路胶质瘤的孩子视力差,甚至已经单眼失明。婴儿低级别胶质瘤有时引起脑积水,颅压已经很高,已有视力下降,但是家长也很难发现。外在表现仅为不显著的头围增大、吐奶,不容易早期发现,需要家长仔细观察孩子,发现症状,找到肿瘤。
    2023-08-02
  • 高级别胶质瘤怎么保守治疗(视频)

    高级别胶质瘤怎么保守治疗
    大部分高级别胶质瘤能进行手术和传统放化疗,但是少数高级别胶质瘤不适合做手术,也可进行保守治疗。如儿童丘脑的高级别胶质瘤,由于位置较深,而且长的大,血供丰富,手术空间小,丘脑功能核团多,因此手术风险大、效果差,更倾向与放化疗。 还有一些特殊的高级别胶质瘤,如长在桥脑的弥漫中线胶质瘤,即DIPG,目前还没有找到较好的治疗方法。手术只能获得病理,为放疗和化疗寻找基础,但是手术本身并不能带来更多获益,过多切除会增加手术风险和损伤。通常立体定向微创的方式取得病理结果,结合基因的诊断确诊。放疗为目前唯一被证实相对有效的DIPG的治疗方式,但只能让不到10%的DIPG孩子获得相对长期的存活。各种化疗药物并无明显效果,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都在试验阶段。
    2023-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