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脑膜炎

  • 新生儿脐带流脓了怎么办(视频)

    新生儿脐带流脓了怎么办
    新生儿的皮肤比较娇嫩,抵抗力较差,脐部容易发生感染化脓,通常表现为潮湿、流水、肚脐周围皮肤红肿,用手轻触时能感觉到皮肤外面稍微有些发热,可看到脓性分泌物流出,并带有臭味,表明新生儿脐部发生感染化脓。需要立即到医院就诊,延误诊治可发生脐周蜂窝组织炎,甚至引起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等。 如果脐带分泌物不多,只是浆液性分泌物,脐带周围没有红肿,可以进行家庭护理,用碘伏擦拭。但是要注意擦拭时动作要轻柔,擦拭从脐根向周围擦,不要来回乱擦,以免将细菌带到脐根部,造成感染。如果脐带脓性分泌物比较多,而且脐周伴有红肿,需要到医院诊疗,严重的需要选择合理的抗生素静脉输注,如果有脓肿形成,需要进行切开引流。
    2023-08-02
  • 新生儿败血病可怕吗(视频)

    新生儿败血病可怕吗
    新生儿败血症,是比较棘手的一个疾病。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产生原因,是因为宝宝的机体免疫力还没有达到正常,而且宝宝皮肤障碍弱等一系列的因素,导致宝宝在新生期的特殊阶段,非常容易感染。感染之后,细菌会进入到血液,导致败血症。败血症主要的问题是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并发症,比如会导致化脓性脑膜炎,即使治愈,大概有12%-40%的后遗症发生率。但是目前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抗生素也越来越高级,绝大部分的败血症可以通过药物治疗,而达到非常有效的效果。除非细菌是耐药菌或者是超级细菌,治疗起来会非常棘手。
    2023-08-02
  • 早产儿易得哪些疾病(视频)

    早产儿易得哪些疾病
    目前把早产的孩子,即胎龄在37足周以前出生的孩子称为早产儿或者未成熟儿,早产儿在身体发育和健康方面和足月的孩子相比有一定的差距。由于先天发育不足,各器官系统发育不成熟,也使得早产的孩子体质相对比较差,更容易患有以下几种疾病: 1、化脓性脑膜炎,该病多为全身感染所致,大部分早产孩子血脑屏障发育不成熟,细菌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而诱发化脓性脑膜炎; 2、口腔感染,早产的孩子口腔感染常见的病症主要是有鹅口疮、口腔炎等。口腔感染的患儿多不愿意吃奶,表现为爱哭闹,面颊内侧、口腔黏膜内也可以存在白膜; 3、肺部感染。早产儿肺部功能比较差,出生以后更容易患上吸入性肺炎、感染性肺炎等等疾病,而大部分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往往不容易被发现; 4、新生儿败血症。败血症是早产儿感染的一种比较常见的病症,如果宝宝出生以后出现体温不升、不吃、不哭、反应差等症状,应该考虑为败血症,应该及时到医院给予检查和治疗; 5、消化系统的一些疾病,肠道感染是新生儿常见的病症,该病也可以导致新生儿出现全身感染,通常会出现腹泻症状或发烧或喂养不耐受等情况。如果早产儿患有感染性腹泻,症状会比足月孩子更为严重,容易出现脱水、酸中毒等情况,应及时到医院进行就医。
    2023-08-02
  • 新生儿惊厥的病因(视频)

    新生儿惊厥的病因
    新生儿惊厥病因很多,有时几种因素可以同时存在,具体原因如下: 1、围产期窒息:可导致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害,表现为意识障碍、肌张力异常和惊厥及颅内压增高。惊厥多在生后1-2天出现,多为微小型和限局性发作,严重者多见于1周内死亡,死于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 2、感染性疾病:最常见的是化脓性脑膜炎,出生1周内发病者为产前或产时感染所致,常有母亲临产前感染、胎膜早破或产程延长等病史。出生1周以后发病者为生后感染,可以经皮肤、消化道和呼吸道途径感染。新生儿败血症、破伤风和先天性宫内病毒感染等均可导致新生儿惊厥; 3、颅内出血:病因分为缺氧性和产伤性,足月儿多见缺氧性和产伤性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出血或硬膜下出血。早产儿因缺氧酸中毒等原因易发生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产伤性颅内出血多发生在体重较大的足月儿,常因胎位异常或头盆不称导致娩出困难,颅骨直接受压或受不适当牵引而致脑膜撕裂和血管破裂,可发生于硬膜外、硬膜下和蛛网膜下腔。根据出血类型和出血的程度,临床表现有所不同,轻者可以没有症状或轻度意识障碍、肌张力低下、原始反射减弱等。严重者临床症状会突然恶化,神经系统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迅速进展,表现意识障碍、肌张力低下和呼吸节律不整,出血量多者常在1-2天内死亡; 4、代谢异常:低血糖、低血钙、低血镁、高钠或低钠血症、氨基酸代谢紊乱等,均可以引起新生儿惊厥,维生素B6缺乏患儿在生后不久也会出现惊厥,一般在生后数小时或2周内开始,用镇静药没有效果,用维生素B6注射以后症状在几分钟内消失; 5、药物撤退综合征:如果母亲怀孕期间使用了麻醉药或巴比妥类药物,胎儿通过胎盘也可以接受此类药物。如果出生以后中断药物可以发生惊厥,常在出生后24-48小时开始,常常伴有激惹、抖动、打哈欠、呕吐和腹泻等症状; 6、胆红素脑病:早期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尤其伴有早产,低蛋白血症、缺氧、感染及酸中毒等高危因素时非常容易出现。临床上严重黄疸,同时出现反应差,拒食、惊厥、角弓反张等症状,应该考虑胆红素脑病。
    2023-08-02
  • 化脓性脑膜炎难治吗(音频)

    化脓性脑膜炎难治吗
    讲解医师:张士存  (主治医师)
    就职单位: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
    化脓性脑膜炎治疗主要是抗菌治疗。应掌握的原则是及早使用抗生素,通常在确定病原菌之前使用广谱的抗生素,若明确病因后,则应该选择相应的抗生素。未确定病原菌,三代头孢跟头孢曲松钠是化脓性脑膜炎的首选药物,对脑膜炎双球菌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以及B型链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有比较好的效果。二、应确定病原菌应根据病原菌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肺炎球菌对青霉素敏感者可选择大剂量的青霉素,成人每天两千万到两千四百万单位、儿童每天四十万单位每公斤体重,分次静脉滴注。对青霉素耐药者可考虑用头孢曲松钠,连续使用一个疗程,通常开始抗生素治疗后二十到三十六小时内,复查脑脊液,以评估治疗效果。二、脑膜炎患者首选青霉素,耐受者用头孢噻肟、头孢曲松,也可以氨苄青霉素和红霉素连用,对青霉素和抗生素过敏者可以选用氯霉素。三、革兰阴性杆菌对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也可以选用头孢他啶。还有就是激素治疗,激素一直延续细胞因子的释放,稳定血脑屏障,对病情稳定且没有明显急促显性症的可以考虑应用。常用的就是地塞米松,还有对症治疗,颅内高压者可以给予脱水治疗,脱水降温降压治疗,可以使用物理降温或使用高压剂。癫痫的患者可以使用抗癫痫的药物进行治疗,它的预后病死率、致残率较高,预后跟病原菌机体情况、有效使用抗生素治疗有密切相关,少数患者可留有智力障碍、癫痫、脑积水的后遗症。
  • 脑积水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视频)

    脑积水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脑积水主要是由于脑脊液分泌过多或脑脊液吸收不足而引起。脑脊分泌过多一般为病理性,可由脑室的脉络丛肿瘤或颅内炎症引起,炎性期可导致患者脑脊液分泌过多。而临床上的脑积水患者多由于脑脊液吸收不足,包括循环及后期吸收。目前脑积水常见的诱因包括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或结核性脑膜炎等,另如脑出血、脑外伤及脑肿瘤手术均可引起脑积水。
    2023-07-30
  •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常见病原菌(视频)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常见病原菌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常见病原菌有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 大肠杆菌多源于母亲产道或婴儿肠道,葡萄球菌多见于新生儿皮肤感染或脐带感染。还有一种无乳链球菌,可以源于产道、皮肤、消化道等。此类细菌致病能力强,引起炎症反应较重,是成人常见定植菌,致病力较弱,可以与成年人共生,对抵抗力正常的成年人几近无害。同时因为是常见定植菌,对抗生素耐药多,当新生儿感染细菌发病时治疗难度较大。
    2023-08-01
  •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后遗症有哪些(视频)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后遗症有哪些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是比较严重疾病,其死亡率较高,发生后遗症几率也较高。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常见后遗症包括癫痫、感应性耳聋、神经运动发育异常、智力低下、学习困难、学习障碍等。 发生化脓性脑膜炎时,一定要积极配合治疗,要足量疗程,长期观察才能够减少后遗症发生。一旦发生以上后遗症时,针对后遗症还应该进行相应治疗。如在癫痫发生时可能要进行癫痫灶消融,部分患儿可能要长期服抗癫痫药。如果出现精神运动发育障碍、智力低下等状况,可能面临长期康复治疗。
    2023-08-01
  • 化脓性脑膜炎的致病菌是什么(视频)

    化脓性脑膜炎的致病菌是什么
    化脓性脑膜炎属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也是一种比较凶险的疾病,主要由于细菌感染所引起。化脓性脑膜炎主要致病菌有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双球菌,以上三种病菌占化脓性脑膜炎比例非常大。 还有一些其他致病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以上细菌也都出现在化脓性脑膜炎的感染中。
    2023-08-01
  • 儿童化脓性脑炎反复发烧怎么办(视频)

    儿童化脓性脑炎反复发烧怎么办
    儿童化脓性脑膜炎反复发烧是很常见的症状,而且发烧很顽固,可能使用一些药物,比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口服,鼻饲或者保留灌肠也是对症的方法。但是这些药物治疗往往不一定能够引起体温下降,其体温是比较顽固的高热,所以这种中枢性高热的孩子物理降温非常关键。物理降温包括有冰枕、冰敷、冰毯、冰帽,还可以用温水或者水龙头的水进行擦拭,比如擦脖子、腋窝、肘窝等部位,也是一种物理的降温方法。还有顽固性中枢性高热的孩子,药物不容易使体温下降的情况下,物理降温的同时还可以进行亚冬眠治疗,即进行物理降温,并且用冬眠灵。也就是氯丙嗪和异丙嗪进行结合治疗,这样对脑组织的保护非常有好处,可以减轻氧的耗量,保护脑组织,有利于疾病恢复。
    2023-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