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

  • 休克病人的脉搏是什么脉(视频)

    休克病人的脉搏是什么脉
    休克病人脉搏特点是脉搏细速,触诊时跳动弱且频率快,是休克病人典型的脉搏表现。除脉搏细速外,患者还出现血压下降、皮肤湿冷、尿量减少,甚至发生无尿。严重患者还出现神志淡漠、烦躁、昏睡、昏迷等严重的意识障碍。休克是临床上常见的危急重症,其发病的核心机制是由于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根据其病因不同可分为4种类型:1、低血容量性休克:包括失血性休克和非失血性休克,多因创伤、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系出血或大量失水、失液导致;2、分布性休克:包括感染重度休克、神经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3、心源性休克:常因严重的心力衰竭或心肌梗死引起;4、梗阻性休克:心包积液、肺栓塞等原因导致的休克,则属于梗阻性休克。
    2023-08-03
  • 反映休克病人病情危重的指标是什么(视频)

    反映休克病人病情危重的指标是什么
    反映休克病人危重的指标包括心率、血压、休克指数、尿量、神志、意识状态、凝血功能等,具体如下:1、休克患者出现心率增快、血压下降,一般可用休克指数评估患者严重程度。休克指数是指脉率/收缩压,若休克指数为1,提示患者发生休克。休克指数超过2,提示患者发生严重休克;2、患者尿量出现进行性减少,甚至发生无尿、急性肾功能衰竭,也提示患者发生严重休克;3、若患者存在意识障碍,如出现烦躁、谵妄、嗜睡甚至昏迷,也提示患者出现严重的休克;4、若患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特别是发生严重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时,提示患者处于休克晚期或难治休克期,也提示患者病情危重。综上,通过上述症状和指标,可对休克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2023-08-03
  • 休克病人尿量多少提示休克纠正(视频)

    休克病人尿量多少提示休克纠正
    休克病人尿量达到30ml/h以上,或尿量达到1000-2000ml/24h时,才提示休克得到好转,休克早期和中期的肾脏变化主要如下:1、休克早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大量儿茶酚胺释放入血,肾脏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较高,因此在休克早期出现肾脏血管收缩,导致尿量减少,甚至肾功能损害;2、休克中期:血液大量淤滞在毛血管系统内,回心血量减少,流经肾脏的有效性循环血容量也急剧减少,导致肾前性肾功能不全。肾脏衰竭是休克中的重要临床表现,尿量也是休克患者严重程度的评估指标之一,更是在治疗休克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的指标。患者休克时早期肾功能可能还处于正常状态,仅表现为尿量减少,随着休克严重程度的加深,患者会逐渐出现血肌酐、尿素氮的升高,尿量进行性减少,甚至达到无尿的状态。在挽救休克过程中,需要给予患者积极的液体复苏,通常早期复苏的目标是在前6个小时之内,将患者尿量提升到>0.5ml/kg/时的水平。
    2023-08-03
  • 休克Ⅰ期自身输血主要是指什么(视频)

    休克Ⅰ期自身输血主要是指什么
    休克Ⅰ期的自身输血是指静脉系统,以及肝脾储血库收缩,增加回心血容量,维持血压的现象,称为自身输血。静脉系统相当于人体的容量系统,大概容纳血容量的70%,当休克Ⅰ期时静脉系统的肌性静脉和微静脉收缩,以及肝脾储血库收缩,会将血液压向心脏,增加回心血容量,从而有利于维持血压。在休克Ⅰ期时除会出现自身输血改变外,微循环也发生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微循环会出现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微动脉、后微动脉的收缩,从而使血液不再进入毛细血管网,通过动静脉回路,以及直接通路直接回流,从而增加心脏输出量,维持血压,此现象是由于儿茶酚胺刺激产生,而机体的不同部位对儿茶酚胺的反应不同。皮肤、肾脏血管对儿茶酚胺比较敏感,因此在休克Ⅰ期主要出现肾脏和皮肤血管的收缩,患者会出现皮肤湿冷、尿量减少等临床表现,而冠状动脉、脑动脉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较弱,在休克Ⅰ期时尚能够维持正常的血流,所以在休克Ⅰ期时患者血压并不出现明显下降,甚至还可能由于代偿因素略高于基础血压。
    2023-08-03
  • 休克的原因和临床表现(视频)

    休克的原因和临床表现
    休克的原因和临床表现具体如下:一、原因:休克按照病因其实可以分为四大类。1、低血容量性休克:包括失血性休克,也包括由肾脏、皮肤或胃肠道疾病导致的液体大量散失,而出现非失血性休克;2、分布性休克:主要有常见的脓毒症性休克、过敏性休克,以及严重疼痛导致的神经源性休克;3、心源性休克:常见于重症心肌炎、心律失常或急性心肌梗死等导致的休克;4、梗阻性休克:常见于肺栓塞、心包填塞等。二、临床表现:1、早期:患者由于体内代偿因素,可能仅表现为烦躁、呼吸增快、心跳增快,血压这时可能略有下降,也可以表现为骤降,还可以出现尿量减少等表现;2、中期:如果休克诱因没有得到纠正,就会进入休克中期,会出现意识模糊、淡漠、血压下降、脉搏细数、四肢湿冷,甚至皮肤花斑;3、晚期:如果还没有得到纠正,就会进入休克晚期,主要表现为弥漫性凝血功能障碍和多脏器功能衰竭,如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肾衰竭。因此患者罹患上述疾病的情况下要警惕休克发生,一旦出现了休克早期表现的情况下要及时给患者补液和纠正诱因,避免休克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2023-08-03
  • 休克的微循环三期特点(视频)

    休克的微循环三期特点
    休克的微循环三期特点如下:1、休克一期:也叫休克早期,主要表现为微循环的缺血性缺氧期。在微循环早期的改变中,由于血液中儿茶酚胺的浓度增加,导致患者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剧烈收缩,真毛细血管网关闭,患者血液不再进入真毛细血管网,而通过动静脉的吻合支,或者是直接通路直接回流到静脉,这样能够保证回心血量增加。这个时期主要表现为休克代偿,通过快速回流,使得患者的组织液、血液可以迅速回流到心脏,患者血压可以暂时维持稳定,同时由于腹腔、皮肤、肾脏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更强,因此主要表现为皮肤缺血、缺氧改变,如皮肤湿冷、苍白,肾脏缺血、缺氧,出现血流量减少,肾功能的损害等。而脑动脉和冠状动脉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较弱,同时由于快速的回流作用,心脏和脑功能可以得到暂时代偿性的保护,因此患者可能仅出现心率轻度增快,血压可以维持稳定或者是出现代偿性增高,而没有出现明显的血压下降表现;2、休克二期:也叫微循环的淤血性缺氧期,在这个阶段,患者的毛细血管网大量开放,血液进入毛细管网并且淤滞在其中,患者会出现血压下降、神志改变、脉搏细数等,血压甚至可以下降到50mmHg以下;3、休克三期:也叫难治性休克期,随着休克进一步进加深,淤滞在微循环里的血液就发生了广泛的微血栓形成,甚至并发弥散性的血管内凝血(DIC),患者出现微循环衰竭,多脏器功能紊乱衰竭。
    2023-08-03
  • 电休克疗法的作用(视频)

    电休克疗法的作用
    电休克疗法的作用是通过较小的电刺激,诱发全面惊厥发作。电休克疗法的具体机制与原理不是特别清楚,从人体与动物实验来看,小电流诱发全面惊厥发作后,可能会改变脑内单胺类物质的释放,比如5-羟色胺、多巴胺,基于此原理,可以将此疗法应用到临床中。电休克疗法通常是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的后续选择,精神科治疗还是以药物治疗为主,当药物疗效不满意或者起效速度慢时,可以考虑电休克疗法,常见情况如下:1、难治性病例:其他治疗效果不理想可以使用电休克疗法;2、需要在短期内起效:比如患者有较强的自杀观念,需要尽快控制抑郁,去除自杀症状;3、药物不耐受:比如病人症状重,对用药后的不良反应难以耐受,此时可以使用电休克疗法;4、其他:电休克应用最多的情况是用到抑郁症患者,尤其是重度抑郁伴有自杀想法的患者,其次是难治性精神分裂症,还有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恶性综合征,也会选择电休克疗法。
    2023-08-03
  • 电休克要做几次才有效(视频)

    电休克要做几次才有效
    电休克进行几次有效,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个体差异较大。大部分人经过6-12次的电休克治疗,病情可以得到缓解。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有些人只进行3次电休克治疗便可得到较好改善,有些人需要进行20次才有改善。在临床中以进行6次电休克为依据,如果病人连续进行6次电休克治疗后,症状没有改善,临床考虑改变电休克治疗的具体手段与方法,再进行3-4次治疗。如果仍然无效,累计进行9-10次治疗时仍然无效,可能需考虑终止电休克治疗而考虑其他方法。但是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很多情况是有些人在非常早期其症状便发生改善,有些人可能需进行8-10次后才发生改善。电休克治疗可以治疗很多种疾病,比如抑郁、精神分裂症、焦虑障碍、强迫障碍、妄想性障碍等。因为其适应症比较宽泛,而且每个人可能所需要的电量不相同,所以使得电休克治疗在临床中,每个人对电休克的反应不尽相同,但大部分人会在6-12次治疗后看到症状得到改善。
    2023-08-03
  • 休克指数是指什么(视频)

    休克指数是指什么
    休克指数是诊断有无休克和评估休克严重程度的指标,计算公式为脉率比收缩压,得到数值即为休克指数。如果休克指数为0.5,则表示没有发生休克。如果休克指数>1.0,提示患者存在休克。但如果休克指数>2.0,提示存在严重休克。休克患者通常会存在心跳、脉率增快,而血压下降现象,所以脉率越快、心率越快、血压越低,脉率与收缩压比值越大。因此,休克指数越高,提示休克严重程度越严重。患者发生休克后应立刻进行抢救,摆出休克体位,即下肢抬高15-20°,头部抬高20-30°。同时由于患者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应给予患者及时液体复苏,即输液。如果在输液基础上,患者仍然存在心率快、血压低情况时,应考虑使用升压药,从而维持患者循环。此外,休克会导致患者出现代谢性酸中毒,此时应积极纠正酸中毒,维持内环境稳定。
    2023-08-03
  • 休克病人微循环衰竭期的典型临床表现(视频)

    休克病人微循环衰竭期的典型临床表现
    休克病人的微循环分为三期,常见分析如下:1、休克早期:微循环改变,属于缺血性缺氧期。在此阶段患者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等,在儿茶酚胺刺激下出现收缩,使血液不能进入毛细血管网,而通过动静脉吻合支或者直接通路直接回流,毛细血管网处于缺血性缺氧期。机体中的内脏血管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比较高,肾脏血管对儿茶酚胺敏感性也比较高,因此在此阶段患者会出现皮肤血管收缩 、肢端湿冷等症状。如果肾脏血管收缩,患者会出现少尿,甚至无尿。冠状动脉、脑动脉对儿茶酚胺敏感性较低,此阶段冠状动脉和大脑血流能够得到一定的保证;2、休克中期:如果休克得不到纠正,进入休克中期或淤血性缺氧期。在此时期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微动脉、后微动脉收缩状态逐渐改变,血液大量进入毛细血管网,从而在毛细血管中形成淤滞状态,因此上述时期称为淤血性缺氧期;3、休克晚期:即微循环衰竭期,此时患者进入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状态,伴有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会出现典型的心率增快、血压下降、意识改变、肢端湿冷,少尿或者无尿等临床表现。
    2023-08-03